王宇航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合肥 230022)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常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其在常规电法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方法利用地下介质导电性的差异,在人工施加电场的作用下,不同介质传导电流的变化,引起电阻率值的不同的区域间变化,反演推算地下地质情况。
某复线船闸在深基坑开挖至距建基面1m 时,正值主汛期来临,两岸持续降雨,导致河水上涨,一线船闸和新建复线船闸深基坑水位差高达16m,在高渗透压力作用下,复线船闸深基坑内出现管涌险情,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管涌位置和走向,为下一步除险提供方向。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探测方法,测点密度高,只需一次性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自动转换电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等,即可实现野外数据的高效快速和自动采集。采用成像色谱图表示视电阻率等级剖面图,可直观形象地刻画地电断面的结构与分布形态。
本次场地较小,选取单边三级装置,最大限度获取地下视电阻率信息,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测量时,N、M 不动,A 逐点向右移动,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N、M、A 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M、N 不动,A 逐点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滚动线,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得到矩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图1。
图1 高密度电阻率法单边三级装置示意图
本次共布置二条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测线布置如图2 所示。
测线一布置在一线船闸和新建复线船闸的导航墙之间,地表高程为28m,测线长122m,测深20m;测线二布置在一线船闸左侧翼墙至新建复线船闸上游围堰,地表高程为34m,测线长59m,测深26m。
通过瑞典Res2dinv 软件对原始数据先剔除奇异点,再进行二维数据反演,最后展开含地形信息的视电阻率剖面图。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测线一,在横向位置110~116m,高程24~28m,存在低阻区域,是由于边坡塌方,土体松散,雨天积水导致(见图3)。
图2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布置平面图
图3 测线一视电阻率剖面图
测线二,在横向位置3~13m,高程13~23m,存在低阻区域,在横坐标24~30m 处,高程约155~163m,存在低阻异常区域,疑似管涌通道(见图4)。
图4 测线二视电阻率剖面图
在测线二低阻区域上方布设钻孔(ZK01),钻孔钻进至22m 高程附近,后方管涌点出现浑水,确定此处与管涌通道相连。在处进行灌浆处理,后方管涌点管涌现象逐步削减。
从探测视电阻率断面分析和钻孔验证来看,本次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较好的找出了管涌通道的位置,为除险提供了依据,验证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水利工程管涌抢险中应用的可靠性。可见,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水利工程隐患探测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在探测布置优化、装置形式的选择、建立三维空间电阻率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