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炸荚表型精准检测方法的研究

2022-02-18 07:23韩德志
作物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表型黑河部位

韩德志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科学土壤质量爱辉观测实验站,164300,黑龙江黑河)

大豆炸荚是大豆机械化生产中的主要损失之一。因此,为减少收获损失,许多学者对大豆炸荚性状进行相关研究。大豆炸荚发生在完熟期,植株成熟后荚部自然脱水,在环境条件下诱发炸荚。东北秋季多以干旱气候为主,干燥使大豆发生炸荚现象较多,遇到降雨多的年份,大豆极少发生炸荚[1]。彭玉华等[2]和李启干等[3]对黄淮流域主栽大豆材料的炸荚性进行研究,表明不同品种从完熟到开始炸荚的时间差异较大,多数品种集中在6~10d炸荚,少数品种收获时仍不炸荚。目前普遍认为大豆炸荚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环境因素对大豆炸荚的发生具有双重影响[4]。1957年,Metcalfe等[5]提出,相对湿度是影响豆科炸荚的重要环境因素,1965年,Caviness[6]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此观点。研究[7-8]发现,低湿、高温以及快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影响炸荚的主要因素。2006年,张跃进等[9]研究表明,空气湿度与炸荚率呈负相关,同时提出炸荚率与日照长短和日平均温度无明显相关性。目前,大豆炸荚表型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田间调查法、干燥法以及随机碰撞测验法(random impact test,RIT)。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田间调查法具有简单直观和易于操作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鉴定的环境条件很难保持一致,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干燥法及随机碰撞法具有鉴定条件一致的优点,随机碰撞法受检测装置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所以烘箱干燥法是大豆炸荚表型检测的理想方法之一[1]。

本研究应用炸荚表型差异较大的2个栽培大豆品种,利用烘箱设置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对完熟期豆荚进行炸荚率检测,建立了准确检测大豆炸荚表型的方法,为今后大豆抗炸荚的相关研究获取精准表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大豆品种黑河18和黑河43为材料,其农艺性状如表1。

表1 材料农艺性状综合比较Table 1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agronomic traits of materials

对黑河18和黑河43自然炸荚性进行了2年的多点比较试验。黑河43自然炸荚率为0%,黑河18 炸荚率为50%;按照AVRDC的评价标准,黑河43为炸荚高抗型(high resistence,HR)材料,而黑河18则为炸荚敏感型(sensitive,S)材料[10-11]。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方法 在大豆完熟期(R8)5d后用剪刀剪下豆荚,采用自封袋封样(防止水分蒸发)冷藏于4℃冰箱。为保证数据可靠性,采摘样品时,避免碰触豆荚,尽量保持待测材料一致性。选取大豆底部、中部和顶部各10个3或4粒豆荚,共计30粒豆荚(其中底荚为下2节、顶部荚为上2节,其他为中部)。

1.2.2 试验设计 利用烘箱进行炸荚率的检测,烘干温度设置30℃、40℃、60℃、80℃和100℃ 5个梯度,烘干时间设置5、7、9、11和13h 5个梯度,共25个处理。重复3次,记录炸荚率,炸荚率(%)=炸荚数/总荚数×100[12]。为保证试验安全性,采用耐高温广口玻璃杯盛放试验材料。试验开始前,提前将烘箱预热到处理温度。

1.3 数据处理

采用WPS Office和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部位炸荚率的比较

将不同部位的炸荚率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表明,参试材料的各部位炸荚率差异较小(除黑河43底荚外),且变异系数相近,初步判断大豆各部位炸荚率无差异,需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2 参试材料不同部位炸荚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fried pod rat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sted materials

由图1可得,不同处理下黑河18和黑河43各部位炸荚率无明显规律。同时得出,黑河18起始炸荚的条件是40℃持续13h,而黑河43起始炸荚的条件是60℃持续9h。从起始炸荚的条件来看,2个品种炸荚表型遗传差异较大。随着温度提高,炸荚率均随之升高;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持续时间延长,炸荚率升高。因此,炸荚率与烘干温度及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当温度达100℃时,黑河43炸荚率与黑河 18差距减小,初步将最佳烘干温度确定在60℃~80℃。对2个品种各部位炸荚率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表3)。2个品种的各部位炸荚率相关系数极高,进一步通过相关显著性测验得出,不同部位炸荚率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品种不同部位的炸荚率无差异,这一点与杨德旭等[13]豆荚的静压炸荚试验结果一致。因此,在今后抗炸荚相关研究时,检测取样部位无需严格划分,品种遗传差异是决定炸荚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表3 不同部位炸荚率相关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ried pod rate in different parts

图1 不同部位处理炸荚率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fried pod rate in different parts

2.2 炸荚检测方法的建立

在初步确定烘箱温度60℃和80℃基础上,对持续时间进一步分析。通过方差分析得出,P=0.0001,远小于0.05,所以不同处理之间炸荚率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对不同处理炸荚率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图2),发现品种间炸荚率在60℃、11h后的处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炸荚检测的便利、安全及高温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以烘干温度越低、时间最短为最佳原则,确定烘干温度60℃、持续时间11~13h为最佳检测条件。

图2 不同处理亲本炸荚率的差异性Fig.2 Difference of fried pod rate among parent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3 讨论

本研究中黑河 43底荚炸荚率与中荚和顶荚出现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试验取样时,底荚含水量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进行炸荚表型检测时,建议取中荚和顶荚,避免样品含水量不一致导致试验误差。

Tsuchiya[8]最早利用烘箱干燥法进行大豆炸荚表型检测,测定炸荚率来评价参试材料炸荚性,Philbrook等[1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烘箱干燥法的温度和持续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烘箱干燥法60℃持续烘干 7h的方法有效,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该方法,得出的最优持续时间与前人不同,可能与研究材料的来源差异有关。Tukamuhabwa等[15-16]对烘箱干燥法进一步优化,将取样时期修正为生理成熟期(R8期),首先将样品在室内放置10d,然后放入80℃烘箱,持续12h,与本研究温度条件差异较大,80℃损伤种子发芽率,需要保留种子的不建议应用该温度条件。本研究明确烘箱检测法可真实反映大豆炸荚的遗传表型,能够很好地控制环境对表型的干扰。相关研究[17]表明,当温度超过60℃,大豆种子发芽率会降低,综合考虑检测安全性、快速性及种子发芽率等因素,最终将烘箱检测条件确定为 60℃,持续时间为 11~13h。因该条件下不同材料的炸荚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检测时间可根据炸荚研究目的而定。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取样的时间、取样方法及样品存储方法,将检测前的条件进行标准化,在检测温度上考虑不损伤种子发芽率。

4 结论

通过相关性分析证明,大豆不同部位的炸荚率无显著差异。明确抗炸荚相关研究取样部位无需严格划分,品种遗传差异是决定炸荚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明确炸荚率与烘干温度及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总结了一套烘箱检测炸荚的标准操作规程。

烘箱检测大豆炸荚标准规程,在大豆完熟期(R8期)5d后,用剪刀剪下大豆中上部豆荚,为保证数据可靠性,取样时,避免豆荚炸荚。尽量保持待测材料一致性。采用自封袋封样(防止水分蒸发)冷藏于4℃冰箱或及时检测。检测前提前将烘箱温度预热到60℃,烘箱检测持续时间11~13h,根据检测效果调整时间。检测材料置于耐高温广口玻璃烧杯中,盖上细铁丝网,防止炸荚时散落,造成误差。检测完毕后,统计炸荚率。

猜你喜欢
表型黑河部位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探访“人类表型组”
表型组研究:中国后发先至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到张掖看黑河
黑河来到了张掖
满头都是成语
九月,我在黑河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