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霞
午间校园静谧的氛围里,我接待了提前预约的17岁的小凡(化名),以及陪同他前来的、班里唯一的他的朋友。
最大的苦恼是不敢与女性交流,特别是和年轻女孩的眼神交流,稍微靠近些就会紧张,手脚不知道该往哪里放,紧张得面部肌肉都会像痉挛似的抽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有这个“毛病”,刚开始还能和女同学慌慌张张地聊几句,后来他的不自然搞得女同学都别扭,渐渐没有人愿意与其交流,他自己也开始害怕与女生讲话。中学时渐渐发展到在上课时偶然接触到女老师的眼神都紧张。
班里只有自己跟小凡关系尚可,而且都是自己有意地带着小凡。小凡跟其他男生偶尔有必需的交流,跟女生几乎无接触。
我恰好也是小凡的心理老师,上课时就发现他几乎很少会迎接我的目光,看似在抬头听课,但永远不会与你有目光的会心交流。咨询交流中眼神躲闪,两手手指互相拧在一起成诡异的姿势(后来了解到这是他转移自己紧张注意力的“独家秘笈”)。交流中口吃比较明显(平时并无此症状),且中途甚至紧张到希望出门去透透气。
小凡的症状实际上是异性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异性恐惧症的主要特征为对女性恐惧,不敢接触女性,看到女性就会紧张不安、出汗,感觉心慌气短,可能还会有发抖、面色发红等现象,甚至见到女性会有回避观念。
小凡对女性恐惧的成因有很大部分来源于家庭教育。小凡从小就被爷爷教导,“男子汉要行得正,立得直,不能像女孩子那样柔柔弱弱地没担当”。每当有一点错误,爷爷可能就会骂他像个女孩那样,这里不好,那里不足。这样的教育背景,逐渐给小凡的心理上造成害怕自己像爷爷口中的女孩子那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最终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把女性和害怕联系在一起,想到女性就害怕,看到女性就更害怕了。不同个体的成长历程并不相同,但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引导,确实会成为症状呈现的一种相关因素。
有些个体对女性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次或多次与女性交往的失败经历,多次打击后,失败与挫折的经历让其对女性产生恐惧。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个体因缺少必要的与女性交往、交流的经验,而在与女性的接触中产生紧张情绪,进而使自己在女性面前的表现一塌糊涂;这种失败的经验又会影响其后来的接触,并逐步对与女性交流、交往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还可能产生回避行为,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从成因分析可了解,一味地逃避、回避,只會让症状加剧。所以,发现症状之后找一个舒适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先对自己做评估,将自己对女性恐惧的场景进行分级划分。比如,在小凡的案例中,让小凡想象面对女性时从最放松到最紧张的场景,并给出分数,0~10计分。小凡觉得令他最害怕、最紧张的场景是女性坐到他正对面不足一米处,且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此场景计10分。后面还有诸如不看着他与他说话、坐在他身边、几米外看着他等,紧张程度逐步降低。
划好级别分数后,从最放松的零级开始,想象处于那个场景中,自己很放松,体会那种没有任何紧张和不安的舒适。体验一小会儿,在被舒适感包围后,想象自己所划定的最弱的、计为2分的紧张级的场景,可能紧张感来了,你会觉得不舒服,有压力、压迫感袭来,可再次引导自己想象放松的场景,并配以均匀、缓慢的腹式呼吸,直到再次放松下来。假如此时不觉得累,可以再次重复刚才的程序,持续“舒适放松—紧张压迫—再次放松—场景重现—再放松……”,直到完成对最弱紧张场景的一级脱敏。
按照第二步的程序,一级一级地向最高、最紧张的那一级迈进,直到最终完成全部脱敏。
很多时候我们因自己的紧张而紧张。当我们察觉紧张时,往往会更关注自己的紧张状态,进而又会让我们产生更紧张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所以,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让它不要关注在紧张情绪上,我们可以随手拿一瓶水,手中转一转瓶子,看下商标,也是给大脑一个提示,转移开对那个紧张情绪的感知,进而就使你至少不会表现得那么紧张。
平时常做放松冥想,并建议配合一个平时不太常做的动作(比如握住你的小手指或者捏住自己的左耳垂),记住此时的放松感觉。当要进入或已身处紧张的场景时,可握住小手指,大脑会由此动作帮你想起那时的放松感,也会有利于你抵抗可能随之而来的紧张感。
针对小凡的咨询,我还给他布置了“作业”,要求他从跟女性(老师、同学不限)问好开始、每天至少完成5人(由他的好友监督),并定期(每一周)向我汇报作业完成情况。两周后改为每天与不少于5位女性交流、每人至少交流三句话的作业量。小凡有想要改变的决心,又有必须完成的作业,这些都是督促他改变的动力,如今,他正逐渐向好的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