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琦
邻居张奶奶,今年82岁了,两年前开始经常在遛弯时候走失,并有记忆力问题,总说自己丢东西了,怀疑有人进了她的房间。觉得家人做的饭味道不对,有人要害她,每天惶恐不安,极度缺乏安全感。家人起初认为张奶奶是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只是加强看护。后来,老人脾气越来越暴躁,甚至出现了打人的攻击行为,并且睡眠颠倒,经常在晚上大吵大闹。年轻时喜欢谈天说地的她变得越来越不爱出门,不愿意与人沟通,经常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家人想带张奶奶去精神科门诊,但是张奶奶却坚信自己没病,拒绝就医。家人无奈只能每天在家中轮番照顾这位倔强的“老小孩儿”,几个月下来,对于照顾者而言,已是身心俱疲。曾经备受宠爱的小女儿,也被张奶奶视作“仇人”,女儿经常念叨,“不知道我曾经那个温柔的妈妈去哪了?是不是有人偷偷地把她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擦除了?”
在门診,我曾经见过很多像张奶奶一样的老年人,她们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记忆好像被“偷”走了。
那么,张奶奶到底是怎么了呢?这就要从老年痴呆常见的一个类型—— 阿尔茨海默病(AD)说起。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于脑的老化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起病隐袭、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等认知障碍为特征,同时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报告:每3秒钟全世界就会增加1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已超过1300万例,患病率为924.1/10万。
对于患病的老人而言,发病初期的他们仿佛在和逐渐消失的记忆做斗争,在失忆的痛苦中挣扎。随着疾病的进展,或许他们又是“幸运”的,不会再因消逝的记忆而纠结苦恼,不会再因生活功能退化引来厌弃而惧怕……
首先是认知功能缺损症状。1.记忆减退。通常是最突出的症状,以近期记忆减退为主,常忘记刚说过的话、存放的东西。随着病情的演变,患者可能由近期记忆障碍发展为远期记忆障碍,患者完全不能学习和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甚至记不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最终出现完全性遗忘。2.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内容空洞、重复和赘述。3.失认、失用症。疾病中晚期时,患者可能出现不认识或者不能鉴别物品,不能通过面容辨别人物,也就是不认识亲属、朋友等,甚至对镜子中的自己也不能辨认。4.执行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理解领悟能力较差。比如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临摹立体图画,中期后连简单的平面图也无法画出。疾病晚期时不能完成日常简单的生活事项,如穿衣、进食等。
有的会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常见于疾病的中晚期。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提示痴呆程度较重或病情进展较快,主要有失眠、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等。
在神经系统方面轻中度患者常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重度或晚期患者可出现原始性反射,如强握、吸吮等。晚期患者最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是肌张力增高、四肢屈曲性僵直。
那么,作为患者的家人,需要怎样去关爱、帮助患病的老人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对于重症老人以及吞咽困难的患者最好将药物研碎后溶于水中服用;细心观察有何不良反应。如发生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应送老人即刻就医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伴有抑郁症、幻觉和自杀倾向的痴呆老人,一定要把药品管理好,放到病人不能轻易拿到的地方,并安排家属按时按量协助老人服药。
一般来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改变,作为照顾者要多些耐心、理解、宽容,多倾听并陪伴关心老人,公开场合注意维护老人的自尊,对于老人不嫌弃不放弃。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病情原因更容易发生走失或跌倒、烫伤、烧伤、误服、自伤或伤人等意外情况,这就需要为老人提供较为固定的生活环境,在其胸前佩戴写明住址、联系人电话的标识,以防迷路和走失。
如果老人的情绪不稳,攻击行为较多,应与医生商量,给予药物控制,正确处理患者的激越情绪,切忌讳疾忌医,药物治疗是控制激越情绪和危险行为的有效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老人的生活护理及照料指导,比如穿着、进食、睡眠等等。老人完全不能自理时一定要请专人护理。
对于认知功能的康复方面,照顾者可以通过记忆训练、智力训练、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措施帮助老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痛苦不仅在于失去记忆,更在于脱离尘世生活的恐惧。他们像迷路的孩子,带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与温暖、耐心与包容。希望爱的力量最终能帮助这些迷路的“老小孩儿”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