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2017—2021)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02-17 07:27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付 妮

(1.广西财经学院 会计与审计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2.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之后,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3]、《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4]等系列文件,内容中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行了重点强调。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在这一大背景下,有关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上的学术期刊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内关于这一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其研究现状与热点,勾勒其研究发展脉络,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的一款科学计量软件,可以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5]。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检索源,选择以“乡村振兴”且含“农村教育”或“乡村教育”为关键词,检索条件为“精确”,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21年。经过检索共获得3 485条结果。为了充分保证数据和结果的有效性,我们采用人工筛选的方式进一步剔除新闻报道、会议综述、征文启示、图书评论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获得3 231篇有效研究样本,然后采用CiteSpce5.8.R3绘制知识图谱。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现状概述

2.1 年度发文量统计

发文量的大小与年度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热度与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按年度统计(见图1)。根据发文数量的变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速增长阶段(2017—2019年),第二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2019—2021年)。从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年发文量从2017年的几十篇增长至2019年的几百篇,出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至今属于稳步发展阶段,年均保持在800余篇,可以看出这一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1 2017—2021年发文量统计结果

2.2 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分析

某一领域的科研成果取决于该领域主要科研工作者长时间持续探索与关注,通过观察主要的科研成员以及科研成果能够了解到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对样本文献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和发文机构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根据表1数据显示,发文量排前10位的作者的单位以教育类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并且大多数作者首次发文时间在2019年以前,这说明这些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快速增长期(即2017—2019年)开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对某一问题深入充分的研究,离不开一大批研究者长时间的关注与探讨。从文献成果上来看,就是某一领域内是否存在核心作者群。根据普莱斯定律,某一领域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1/2及以上时,才会形成核心作者群。公式M=0.749(Nmax)1/2可以用来计算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其中Nmax指统计年段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M为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的数量≥M的,才能视为核心作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最高产作者是郝文武,发文量为21篇,即Nmax=21,M=3.4,四舍五入后取整数为3。也就是说发表论文数量≥3篇的作者,可以视为核心作者。在我们统计的范围内,核心作者总共发文243篇,占总发文的7.5%,远远没达到50%,说明该领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这从侧面可以看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表1 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统计

从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表2)来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机构绝大多数是教育类院校和专门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从快速发展时期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排名前三的机构发文势头迅猛,其中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最早发文时间是2018年,短短4年时间,共发表42篇文章,年均发文量为10.5篇。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年均发文量为6.5篇,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年均发文量为6篇。由表2还可知,年均发文量排在后3位的与排在前三的差距比较明显。由发文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2)可见,图谱共有388个节点,108条连线,密度为0.001 4,其中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少数机构与其他机构合作较为密切,但是合作发文数量不多,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则较为零星。这说明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机构集中度比较高,形成了学术阵地,但是规模不大,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比较少。

表2 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统计

图2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频次与中心性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通过对论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关键词的频次可以作为某一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判断标准之一[6]。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分布图谱(图3)。图谱网络中共有节点414个,连线754条,密度为0.008 8。节点大小反映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连线越多说明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强。

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反映了一段时间某领域内研究者的关注点。中心性是测量网络中节点位置的重要程度,反映该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越高,中心性越高,表明节点在该领域愈重要[7]。2017—2021年关键词共现频次见表3(以中心性进行排序,选择前20个)。

从图3和表3中可以看到“乡村振兴(0.23)”“农村教育(0.21)”“乡村教育(0.19)”作为检索主题,是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节点最大,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最多,中心性也最高。围绕这3个节点,“农村(0.17)”“职业教育(0.16)”“农村教师(0.12)”“乡村学校(0.12)”“社区教育(0.11)”等节点也比较突出。这说明教师、学校、农民职业教育等涉及到农村教育的具体方面是当前领域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外,表3中关键词频次高低并不完全与中心性大小对应。如关键词“农村教师”的频次为77,高于“乡村学校”58,但是二者的中心性同为0.12。

图3 关键词共现分布图谱

表3 2017—2021年关键词共现频次

续表3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可以通过算法将有密切联系的关键词进行归类合并,自动生成标签并按顺序编号。号数越小,其所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这些标签可以反映出2017—2021年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通过采用CiteSpace中的LLR算法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提取,共生成14个聚类,编号为#0~#13(图4)。其中Q值为0.593 6>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825 2>0.7,说明聚类的信服度较高。为了便于显示,我们筛选出前10个聚类,标签分别为:#0乡村振兴、#1农村、#2乡村学校、#3农村教育、#4精准扶贫、#5困境、#6乡村教师、#7路径、#8农民、#9义务教育。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结果(表4),能够更详细地观察到每一个聚类标签下所包含的研究内容。再结合具体的文献分析,可以梳理出目前学界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探讨。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4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结果

3.2.1 宏观方面

一是关注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如罗春娜和李胜会认为,教育以及由此衍生的人力资本培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8]。徐晓军等认为,教育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脱贫攻坚阶段已取得的制度文化成果,形成以“育人”为核心的乡村教育观、构建既有地方性文化又兼具现代化视野的乡村教育体系,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行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9]。

二是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秦玉友认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背景下,亟须重新思考农村教育现代化自信问题,不断加强价值自信、实践自信与理论自信[10]。李立铭和胡恒钊认为,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仍有许多地区存在认识不足、教学水平偏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11]。构建信息化、高质量、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模式,成为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三是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杜育红和杨小敏认为乡村教育发展需要满足乡村建设和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关键抓手,强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厚植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12]。陈时见和胡娜认为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教育面临着地区差异较大、信息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匮乏、教育中乡土元素缺失等问题[13]。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遵循系统性、开放性、统整性等基本原则,选择科学而适宜的发展路径。

四是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虞恬认为当前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选择[14]。阚璐亭认为当前城乡教育的财力资源、学校基础设施以及师资都有很明显的差距,因此需要在教育公平的理念下,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15]。

3.2.2 微观方面

一是关注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张娜和马志颖认为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重视师德建设、信息化程度低、发展能动性弱,教师培训手段单一、学习深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16]。需要从强化以德育人意识、提高信息化软硬件更新能力、激发教师内在的发展动机、建立激励发展机制等途径加强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唐松林和姚尧认为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17]。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建构教育共同体,让乡村教师从“旁观者”走向“引路人”,起到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二是关注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问题。兰小钦和杨清认为乡村义务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需要解决其在校点布局、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来提高乡村义务教育的质量[18]。张辉蓉等以重庆市为例,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实践困境,从攻坚薄弱环节、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9]。

三是关注农民的职业教育问题。张克旭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职业化教育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应该加大政策保障,对农民进行务实性的职业化教育,同时依托现代科技扩大农民职业化教育的广度[20]。夏卫红认为,推动城乡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化对口帮扶,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21]。

四是关注农村老年人的教育问题。张晓报和王怡然认为老年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下,农村自办老年教育机构,借助农村其他教育资源和城市老年大学等教育扶贫,可以有效地推进老年教育走进农村[22]。许金灵和赵枝琳以云南省某乡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困境,认为应该从政府、家庭、自身3个层面来促进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23]。

五是关注乡村学校的发展问题。刘丽群等对某省8 000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呈现规模缩小、学生人数减少、无人教学点涌现、优秀教师缺乏等现状。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层面需要做好顶层规划,精准施策;学校层面要转向内生式发展,利用独特教学资源,朝“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教师层面则需要加强优秀全科型教师培养[24]。郝文武认为振兴乡村教育,必须结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教师特长等特点形成学校特色,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25]。

六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身心健康问题。张姝婧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影响到乡村稳定和长远发展,应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26。储琰以云南省某县进行的调研和实践为基础,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扶贫工作要做好“扶智”“扶志”“扶心”的结合,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27]。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主题演变与发展方向

4.1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分析

通过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图5),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演进。在2017年初,有关乡村教育中的教师、教育政策、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等问题有零星的研究成果,其中乡村教师问题是研究的重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正式提出,学界开始迅速聚焦“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的农村教育问题。与之相关的“农村小学”“乡村学校”“农村教师”“义务教育”“农民”等成为研究热点,在这段时间内具有较强的延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界依然以这些主题为研究中心,且研究不断细化和深化。如“农村教育”这一聚类下面出现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农村教育培育乡土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改善农村教育等研究热点。“乡村教师”这一聚类下面出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力的培养,发达国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教师乡村情怀的培养等研究热点。“义务教育”这一聚类下面出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等研究热点。

图5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

4.2 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突现图谱反映了关键词在某一阶段内的频次变化。通过对突变词的分析,可以观察出该领域研究主题的变化,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了2017—2021年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中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图6),共获得9个突变率较高的关键词。突变率排第一的是“特岗教师”(3.02),持续时间为2018—2019年。结合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中所体现出来的“乡村教师”的研究(起步最早),可以看出,农村教育中关于教师队伍的研究,是学者们最早关注和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岗教师”作为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师资来源,在2018—2019年间成为当时研究的热点。突变率排第二的是“教育”(2.97),持续时间为2017—2018年,说明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因素,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这一段时间内,“教学点”“农村学校”“小学教育”等涉及到农村教育相关的主题也开始突现,这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学术前沿的导向作用,并且学界对热点问题的反应也是比较敏锐的。“城市化”(1.98)虽然突变率不是特别高,但是持续时间是最长的,从2017持续到2019年。这说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城市化、城镇化浪潮对农村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比较严重的,这也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图6 关键词突现图谱

5 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对学术界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关注热点以及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阐述。通过研究发现:

第一,从年发文量来看,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17—201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19—2021年的稳定发展阶段。这体现了国家政策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驱动作用,也反映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

第二,从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来看,目前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科研团队尚未形成。下一步需要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形成力量强大的科研团队与研究阵地。

第三,从研究热点来看,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研究的核心,此外,农村职业教育、乡村学校、社区教育等与农村教育密切相关的主题也是研究的热点,这是有关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落实到具体环节上的体现。但总体来看,研究热点的范围较窄,研究主题深挖不够,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不多,以理论研究为主,从实证出发的量化分析和具体做法经验的提炼较少。下一步需要继续对现有主题进一步挖掘,不断深入和细化。同时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围,从更丰富的学科和角度入手,加强实证性调研分析,形成经验和理论,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第四,从研究趋势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探讨,又有微观层次上关于特岗教师、教学点、学校、小学教育、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等的讨论。这些是农村教育问题直接相关的因素,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研究的重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如何将互联网运用到农村教育的各个层面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会是新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