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南治疗黄褐斑经验探析 *

2022-02-17 04:15:28杜雪杨迪李中南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僵蚕白芷黄褐斑

杜雪 杨迪 李中南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李中南主任医师是我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中医药治疗女性内分泌疾病等。近年黄褐斑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颜面部的健康及形象美观,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精神心理构成压力,甚或影响到生活及社交。李老师对黄褐斑进行辨证施治,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效果较佳。今介绍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近年来黄褐斑发病有增多趋势,探索其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是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古代书籍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多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宋《太平圣惠方》记载:“夫面者,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致令气血不调,则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或涩愈也治面,令色光白,宜服白瓜子丸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而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交会于面部,故有学者提出暗斑出胞宫,冲任及络病理论[1]。概言之,本病与脏腑失调、气血虚弱、瘀血阻络、肝气郁结、肾精亏虚,胞宫失常等有关。李老师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脾气亏虚型、肝肾亏虚型。病理特点为气虚肝郁血瘀。但临床往往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证型之间发生相互转化。情绪过于波动,急躁易怒,致肝气郁结,郁结日久导致血瘀,表现与面部则出现黄褐斑。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又致肝肾亏虚或脾气虚弱,故本病位在面部,病变涉及肝脾肾[2]。李老师治疗该病以内治为主,配合中药外敷,常获显效。

2 辨证分型

2.1肝郁气滞型 面部见黄褐斑。平时性格急躁,焦虑,动辄发怒,两肋胀满不舒,常伴有睡眠障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10 g,陈皮10 g,白及15 g,枳壳10 g,白术15 g,郁金20 g,黄芩10 g,白芍10 g,当归10 g,茯苓10 g,生地10 g,泽兰20 g,川芎10 g,僵蚕10 g,白芷10 g。

2.2气滞血瘀型 面部见黄褐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呈淡褐色,两颊及唇部明显,月经周期紊乱,有时提前或推迟,或经前痛经,色黑夹有瘀块,腹胀疼痛不适,大便2~3日一行,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黄,脉细数。治则:行气活血,疏肝理气。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赤芍10 g,白芍10 g,白术15 g,茯苓10 g,当归10 g,熟地10 g,红花10 g,枳壳10 g,川芎10 g,怀牛膝20 g,白芷10 g,僵蚕10 g,益母草20 g,白及10 g。瘀血明显伴腹痛加土鳖虫10 g,乳香、没药各10 g;便秘则加用大黄5 g、火麻仁10 g。

2.3肝肾亏虚型 面部出现褐色斑,额部及颊部明显,伴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腰膝酸软,耳鸣,目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女子月经不遵期,舌红,苔干,脉沉细。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养颜。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药用:熟地10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女贞子10 g,山茱萸10 g,白术15 g,山药20 g,茯苓15 g,白芍15 g,白芷10 g,僵蚕10 g,丹参20 g,益母草20 g。

2.4脾气亏虚型 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病、贫血等基础慢性病,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夹有暗斑,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宜:补气健脾,化瘀消斑。方用归脾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白术10 g,太子参15 g,黄芪30 g,当归10 g,木香10 g,白芍15 g,茯苓15 g,白芷10 g,僵蚕10 g,白及10 g,山药20 g,甘草6 g,大枣10 g。若脾湿转重,加薏苡仁20 g,苍术10 g;夹有瘀血,加益母草15 g,丹参15 g。

3 病案举例

3.1案例一 患者李某某,女,35岁,公司职员,2017年7月7日诊。

初诊:2013年6月剖腹生产一子,2014年冬季与家人因琐事争吵,之后遇事情绪易波动,面部渐现黄褐斑,两颊部明显,夹有痤疮,一直未予特殊治疗,伴口苦,腹胀,大便2~3日一行,每次经前疼痛,量适中,夹血块,持续10余小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暗斑,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10 g,陈皮12 g,白芍15 g,白术10 g,郁金20 g,黄芩10 g,蒲公英20 g,丹皮10 g,当归10 g,甘草6 g,茯苓15 g,生地10 g,泽兰20 g,枳壳10 g,白僵蚕10 g,7剂,配合七白散外用。

2017年7月14日二诊:述服药后色斑明显变淡,肤色滋润,痛经消失,情绪稳定,大便正常,舌脉同前,原方继服,加牛膝15 g,白芷10 g,15剂,外用方继用。

2017年7月31日三诊:述服药后黄褐斑基本消失,腹胀好转,又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例考虑产后胞宫受损,加之情绪波动,性格急躁,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常,久郁化火,伤及经血,阻滞气机及脉络,面部气血失和,致瘀斑。《医宗金鉴·卷六十三》指出:“黧黑斑,忧思抑郁,血羽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病因病机阐述了肝气郁结与黄褐斑的内在关系。治疗上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中柴胡、白芍、郁金入肝经,疏肝解郁清热;配伍枳壳、陈皮行气理气、消胀满;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丹皮、生地、当归、白芍配伍,养血活血化瘀;白术、茯苓补气健脾;黄芩、蒲公英清热解毒通便;白芷、僵蚕祛风解表散结化痰,止瘙痒;二药配伍还有美白作用。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脾虚得补,血虚得养,瘀血消除,则暗斑消退。

3.2案例二 张某某,女,45岁,2018年5月10日。

初诊:面部渐现黄褐斑5年。生产一子,流产两次,之后面部黄褐斑越来越明显,皮肤干燥,且每次月经夹有血块,量多,色暗红,舌质暗红,苔白腻,舌下静脉紫暗,脉弦涩。

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暗斑,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淡斑。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白芍10 g,当归10 g,熟地10 g,红花10 g,枳壳10 g,川芎10 g,益母草20 g,白术15 g,茯苓15 g,白芷10 g,僵蚕10 g,白芨10 g。

2018年5月17日二诊:述服药后皮肤较前滋润,暗斑减轻,大便通畅,但心情急躁,原方加柴胡10 g,郁金15 g,继服14剂。

2018年6月1日三诊:服药后,黄褐斑明显减退,皮肤光滑,心情舒畅,月经期血块减少,色泽红,量适中。原方有效,又继服14剂,暗斑渐消除。

按语:李老师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大多由血瘀导致,此可能与冲任受损,劳倦伤气,或痰凝气结,气滞血瘀有关。该患者生产一次,流产两次,显然有恶血在内,血行不畅,停滞于面部则发生黄褐斑。而妇人经带胎产,任何病理变化都与瘀血密切相关。本例患者因流产后致暗斑加重,且每次月经夹有血块,色偏暗红,性情急躁焦虑,一派气滞血瘀之象。《医林改错》言“有病躁急是血瘀。”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中当归、白芍、川芎、红花、益母草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枳壳行气理气;熟地、当归养血润燥;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白芷、僵蚕、白蒺藜祛风美白。全方共奏祛瘀生新,行气活血,祛风美白之功。

4 治疗体会

李老师指出中医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见,值得推广。

李老师认为黄褐斑的发生首先与头面部的脉络血瘀相关,故各型都要加入活血化瘀药物。肝郁气滞型在疏肝理气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药;肝肾亏虚型在滋补肝肾基础上加活血药物;若属脾虚型则在健脾补气基础上加用活血养血药;血瘀型则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祛风药如白芷、僵蚕。有研究报道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其血清VEGF下降,可能与血液淤滞,微循环障碍有关[3]。而活血化瘀药,能显著提高患者血清VEGF水平,改善黄褐斑皮损,改善皮肤微循环[4-5]。有人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疏肝清热、活血祛斑,其中当归、川芎的有效成分活化体内多种自由基抑制剂,抑制体内的脂质过氧化、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以减少黑色素生成和沉积[6]。

情志波动是造成黄褐斑的重要因素,西医认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的分泌,促进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参与黄褐斑之形成过程[7-8]。李老师指出肝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若肝藏血的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出血、女子月经不调,还会出现血虚,无以上荣于头面而滋生黄褐斑。肝的另一功能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若肝气疏泄太过,易致气逆血瘀,久之损伤面部血络,出现黄褐斑,或头目胀痛、心烦易怒。肝气郁结,血流瘀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气血失于滋养,致颜面出现黄褐斑。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常用治疗原则[9]。

李老师临床常使用丹参、白芷、白附子、白茯苓、白藓皮、白僵蚕、白蒺藜、丁香等中药煎水外敷患者面部皮肤,起名“七白散”,其中白附子性温味辛,解毒散结止痛,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附子有显著抗凝血酶作用和镇痛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外用有改善面部循环、祛斑、消瘢痕的作用[10];白芷:性温,味辛,祛风止痒,消肿排脓,《神农本草经》曰:“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11]现代药理研究,白芷含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银屑病等皮肤类疾病有临床疗效[12];白茯苓:性平,味甘淡,利水渗湿,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现代药理研究该药有抗菌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13];白鲜皮:性寒,味苦,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对各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故可增强皮肤抗菌免疫力[14];白僵蚕:祛风止痒,消瘢痕,《神农本草经》曰:“灭鼾,令人面色好。”《本草纲目》曰:“蜜和擦面,灰黑黯好颜色。”现代药理研究白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尚含多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外敷对皮肤多种细菌有轻度的抑菌作用,可祛瘢痕、消瘾疹[15];白蒺藜:性微温,味辛、苦,活血祛风止痒,水煎洗,或研末调敷可治疗风疹瘙痒,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蒺藜水提取部分有抗变态反应,对2,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有抑制作用[16];丹参:味苦性凉,活血凉血,祛斑灭瘢,《千金翼方》记录:“灭瘢方:丹参、羊脂。上二味和煎敷之,灭瘢痕。治面部瘢痕。”现代药理研究:丹参具有多种功效,有改善皮肤微循环,抗炎抗过敏、抑菌等多种作用,是美容产品中常用中药[17];丁香:性温,味辛,气香,可泽面乌发,现代药理研究丁香含挥发油,能抑制细菌及微生物滋长,可抗菌、消肿抗炎,促进溃疡愈合[18]。本方组合有很好的滋润皮肤、祛风散邪、活血通络作用,可减少黄褐斑皮损,提高皮肤角质层含水量[19],同时配合内服药调理,效果突出,值得深入研究。

李老师认为内服中药的机制主要通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调整性激素水平[20-21],修复皮肤屏障,改善血流动力学有关,并非通过单一调节机制起作用,而是多途径、多靶点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用桃红四物汤通过降低血清中MDA含量,提高SOD,CAT活力发挥疗效[22]。李老师选用血府逐瘀汤也是同理,目的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清除氧自由基。

综上,中医治疗黄褐斑与改善机体氧化失衡状态,调整激素水平,纠正负面情绪,改善血流动力学相关,其疗效是多途径、多靶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僵蚕白芷黄褐斑
僵蚕与其掺伪品鉴别方法的研究
特产研究(2024年1期)2024-03-12 05:40:36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四川蚕业(2022年1期)2022-06-06 02:04:02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2:59:56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50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9:37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12-17 02:39:30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12-17 02: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