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公共图书馆评估研究综述

2022-02-17 21:52:14吕浩航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主体文献图书馆

吕浩航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汕尾 516600)

2003年下半年,深圳市文化局首次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自开展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这项工程一方面促进了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彰显出的以人为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将给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该研究探讨的是构建一个反映“图书馆之城”建设成效的评估工具,但在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针对“图书馆之城”建设成效的评估研究。因此,一方面“图书馆之城”建设作为城市范围内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一种形象表述,故在以下的研究对话时加入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主题下的研究。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主体,对其建设和服务绩效的评估都可以映射出当前“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定量效果,即可以将“图书馆之城”的概念进行外延,对关于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1 “图书馆之城”建设的现状

“图书馆之城”作为一项实际的政策方针,其建设理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全覆盖”,即图书馆网点的全覆盖、文献网络的全覆盖以及数字化服务的全覆盖。

图书馆网点的全覆盖指的是实体图书馆的广泛建设和合理分布。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曾经在说明何谓“合格的图书馆”时提出“每一座公共图书馆的覆盖人数为5万人”这一标准。另外,程亚男认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科学分布基层图书馆,使其如同蛛网一般散布全城,实际的拉近图书馆与民众之间的间隔[1]”。范并思也认为,强调图书馆的占地面积大小并无实际意义,怎样建设更多的社区图书馆,规划好图书馆的分布,让民众便利的到达图书馆,才是“图书馆之城”平等服务理念的体现[1]。

文献网络的全覆盖体现的是对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成功贯彻,是对信息公平理念的进一步推进。目的在于保障民众平等、便捷获取知识的权利。谭祥金认为,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过程中,基层图书馆不必过分强调文献藏量的全面,而应注重收集社区居民需求量大的文献资源[3]。范并思对市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的策略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市级的图书馆可以在保证馆藏量足够的前提下,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基层图书馆则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满足大部分民众的知识需求作为文献收集的重点方向[2]。余子牛则认为,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图书馆之城也应该重视各地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跨城市的文献网络覆盖[4]。

数字化服务的全覆盖并不是简单的只建设数字图书馆,抛弃实体图书馆,两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当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让民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服务。程亚男总结了数字化服务的几个重点,包括建设统一的连接多馆的信息系统、构建分布全城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实现网络数据的共享以及推动图书馆网站的建设等[1]。肖焕忠认为实现数字化服务的覆盖需要改变图书馆的组织方式,即从按照行政区划分转变为总分馆制[5]。王长庆认为应该实行以中心馆统一配置数字资源的模式,以点带面实现数字化服务的全覆盖[6]。

除了对目前的建设重点进行阐述外,一些学者也分析了“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总分馆制度落实程度不一、行政管理效率较低、政策保障存在缺陷等。综上看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重点和现存的问题往往是相互抵消的关系,比如总分制的实施不彻底、不均衡,那么,就会影响文献网络的覆盖程度。说明未来一方面需要根据现存的问题调整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定量的评价指标,发现薄弱环节并加以改善。

2 公共图书馆的评估

2.1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义研究

在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研究出现后,对于什么是图书馆评估的内涵定义出现了许多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需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评估,将评价公共管理的工具运用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有的认为图书馆评估是一种“诊断活动”,也有观点认为图书馆评估是一种成效评估。在21世纪初,国家图书馆发布《国家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标志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估事业的实践开端[7]。基于此,以下所探讨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也是从绩效评估的角度,将图书馆作为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各资源配置情况与产出效益的关系。

2.2 公共图书馆评估主体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公共图书馆评估主体的理论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贯穿在其他的研究主题中。就具体的评估主体而言,黄如花等将图书馆评估的主体按照类型不同分为政府部门、图书馆主体、图书馆行业专家学者、读者以及第三方评估主体[8]。吴庆珍则认为图书馆的评估主体为图书馆本身、图书馆上级部门以及第三方机构[9]。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对于图书馆评估主体的分类相类似,主要包括三类主体:①图书馆本身;②政府文化主管部门;③第三方评估机构,包括受委托的第三方评估,以及学者或者用户自发进行的评估活动。但当前对应该以哪种评估为重点还没有形成共识,王学贤等认为应该将独立于政府机构和图书馆之外的第三方作为评估的重点[10]。姜晓则认为由学者或者图书馆行业进行评估更具可操作性,评估结果也更加贴近图书馆的业务实际[11]。黄钰新则认为用户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理应作为评价图书馆的主体[12]。因此,未来不应局限在以某一类主体为评估重点,而是应该形成多元的图书馆评估主体,从图书馆内外部进行多重评估,并且扩大用户对评估的参与,从而促使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2.3 公共图书馆评估内容研究

2.3.1 对资源建设的评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通常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分为:纸质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而学者也从不同区域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出发,通过构建不同的评估指标来反映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情况。席涛等从文献购置费用、馆藏资源量、馆舍建设面积等指标评价广州公共图书馆基础资源配置情况[13]。韩洁设置馆藏增加量、工作人员数量等指标来评估陕西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情况[14]。杨海玲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评估东西部地区的30个公共图书馆,她指出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应注重提高提高设施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中部地区则应增加政府经费投入[15]。除了从公共图书馆内部建设的角度进行剖析,也有学者从政府保障的视角出发,认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政府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彭飞认为政府是图书馆资源保障的责任主体,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指标设置中应该体现政府的保障作用[16]。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影响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岳国威采用实证研究得出了河北省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成正相关这一结论,部分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市在图书馆事业上的投入也更多,因此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17]。梁晨构建了一个评价河南省县级图书馆的指标体系,他认为政府财政投入的欠缺会导致县级图书馆的信息建设停滞不前[18]。

2.3.2 对服务能力的评估。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机构,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亘古不变的理念,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评估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第六次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针对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同样构建了部分新指标,诸如阅读指导、移动图书馆、触摸媒体服务等。王慧秋等则认为目前的图书馆服务评估更多地以采用专家意见为标准,缺乏公众参与,因此构建了以用户为评价主体的指标体系[19]。同样,孙成江等选择一些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指标,如图书馆服务的具体环节、弱势群体服务等来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能力[20]。也有学者从馆员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比如方小苏调查了图书馆实际运转过程中的各环节,构建的评估指标也更加注重馆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的效果[21]。

3 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介绍了“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方向、存在的问题,并且梳理了关于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定义、主体以及内容,评估的内容包括对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的评估。可以看到,在评估体系的构建上,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能力两方面进行划分,力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未来在构建图书馆之城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指标的可操作性,真正在图书馆之城实践中进行应用,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则需求响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战略和“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新需求,构建出全面的成效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主体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飞跃图书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