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22-02-17 19:47:54林舜美盛映红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教学方式

林舜美 盛映红

近年来,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中,要求全面推动高校“新文科”建设,这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深入反思和继续改革提供了契机。在新文科建设成为全球教育变革趋势的背景下,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但原有的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多追求理论讲授,在理论知识的拓展融合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忽视了艺术专业也需要具备“新文科”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教学模式存在着较难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部所提出的“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模式的转变。

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艺术类理论课程的现状,创建信息技术的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朝向一种综合性、拓展化,面向实践,形成信息技术时代的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时代赋予高校全新的挑战。

一、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大数据科学为平台,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融入,拓展了课程学习的空间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运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混合式教学即“翻转课堂”也在这个浪潮中诞生发展。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边界,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化为资源丰富,学习空间地点灵活,交流方式多样,注重个体学习提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方式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入和创新。

应用型本科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点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基础教学的领域。在艺术类本科设计专业课程中,尤其是艺术类理论课程中这个研究应用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艺术类理论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在学科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结合“新文科”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是目前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创新的价值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的艺术类设计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设计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就是时代给予的挑战。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就必须把握好时代发展的技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融入新的教学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在过去教学目标多数停留在了课堂授课环节中,对于拓展融合新的学科知识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艺术类理论课程以结合信息技术为切入点设计研究艺术类理论课程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结合“新文科”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 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完成对目前艺术类理论课程的“翻转课程”教学领域的补充。

三、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解决的措施

新文科背景下根据时代的发展脉络,梳理时代对于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调研相关的文创产业对于设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力,培养出符合时代的应用型设计类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应用型艺术类设计专业中的多个专业,例如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的专业,是传统艺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兴专业领域,旨在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艺术修养的新型复合型艺术人才。如何培养好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这是时代对应用型本科设计人才提出的新的挑战。

“MOOC+SPOC” 这一信息化浪潮中的新型教学形式,主张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模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同学们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充分的学习有效地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互联网+”背景下,关于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市场调研和走访企业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内涵。培养艺术类设计人才,第一要注重课程思政的全覆盖。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人才;第二,注意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随着时代的要求发展,艺术类设计专业更多的是综合的学科的交融,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中必须注意学科的交叉性和交融性。

(二)改革艺术类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

由于艺术类理论课程在艺术类专业中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般融合了历史、人文等综合学科知识,因此,在传统中教学方法中采用的填鸭式和输入式并不是很符合时代的要求。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例如:微信、慕课等手段和方式,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就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升教学成效。

(三)组建优质授课团队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必须搭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背景为艺术设计类教师为主要授课团队,以有丰富竞赛成果的讲师为主讲教师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配备助教进行课后辅导,同时,可以聘请了企业导师作为课程实践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梳理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美学思想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上的创新。

(四)注重过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信息化技术特点完成课程数据收集整理,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进行提升、改革与完善。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翻转课堂对于教学设计有了新的目标,重点考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没有运用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课程评价方式是否合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和教学的内容相匹配,以及学生对于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不是投入、对知识点的吸收是不是有效、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有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艺术设计的执行能力等。针对上述要求,项目团队要围绕课程教学方法、内容及实施进行了相应改革和完善。

以培养“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培养目标,并针对不同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体系,构建良好的设计思维,以及审美体系,培养具备良好设计能力,具备创新、创业、创意能力的应用型本科设计人才。课程内容设置上以构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备时代特色的科学性、高阶性、创新性的艺术理论类课程为目标,进行章节教学内容规划设计。

之后,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课程教学以实践案例推动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团队采用沉浸体验实践为主的混合教学方式:课前预习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注重参与互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课后作业里通过实践拓展反思。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注意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展开(例如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汇报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下教学,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环节中每个环节注重不同部分的学习,课前注重问题的提出,课堂学习注重学习与参与,课后注重拓展和反思。同时,注意线上、线下课程平台的数据收集,及时更新改善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深入融合课程,促进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评价的改革与完善

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它作为一种新的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最大的优势是课程数据的有效汇总分析,可以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提供基础。同时,结合课程的实时课程数据的汇总以及后台的数据报告,课程组教学可以及时总结教学设计:梳理课程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是否合适、教学知识点是否有效地吸收、选用的案例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作业的反馈是否有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学生是否喜欢、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是否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预期、有无实现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要求和目的。通过这些数据的反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有效的双向激励。

同时,结合信息化技术,探索多平台课程资源深度融合,以提高艺术类理论课程质量为中心做好信息化课程平台建设。艺术类理论存在的教学问题主要为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学习效果不好。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进行适度转化存在障碍,大多数学生存在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知识盲点。艺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建立在艺术案例以及艺术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对于课程的授课时间是有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融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课前注重学生预习和理解知识点,授课中注重结合数据反馈,对知识盲区进行分析和讲解提升教学质量;课后,注重信息化技术多渠道多方式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需要在理论课程中引入翻转课程设计,首先,在线下必须改善教学环境,尽量进入可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环境(智慧教室)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收集学习情况数据,进行线下教学设计规划;其次,转变单一的在线学习形式,避免学生因时空的疏离而产生孤独感,从而降低学习体验。

四、总结

艺术类理论课程采用信息化的授课创新教学和提升,可以有如下优势:第一,该模式的课程改革注重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艺术类理论课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模式的创新;在思变、求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艺术学理论的教学特性,融入了多学科知识,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第二,该模式改变了艺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习模式较好地促进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以及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有机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类理论传统课堂教学的流程,带给学习者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第三,该模式解决了如何使艺术人才培养中理论性的课程走向实践性的操作类课程的问题。通过在线教学资源的运用,打破理论性课程的大班授课和“入门式介绍”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学习加强对艺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四,遵循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信息阅读习惯进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设计,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读取具有片段式的、快速的、数量巨大等特征,该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教学方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中国摄影(2015年9期)2015-11-08 11:56:33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