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菁,尤佳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渐渐趋向于标准化、统一化,其过分强调理性的设计行为加剧了空间体验感和人文情感的断裂。高校图书馆不论是在物理空间抑或是精神空间都缺乏互动性的空间功能设计,缺少人文情感与体验关怀的精神感知,由此导致图书馆空间设计不可避免地走向同质化,并逐渐产生陌生的疏离感、割裂感和距离感,难以调动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感知情绪,进而影响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意愿。由此,本文将引用 “空间感知” 理论,结合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的设计案例进行设计策略分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感知互动设计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方向。
笔者在中国知网使用高级检索 “图书馆” “空间设计” “感知设计” “互动” 等检索词,对文献进行搜索和数量统计。利用 “图书馆 空间设计” 这一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期刊搜索到30篇文章,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功能需求、研究理念、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在功能需求方面,从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与原则、关注特殊读者群体需求、创新空间再造以及智能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展开讨论,总结出对中国图书馆功能分区完善、绿色图书馆概念与人本原则贯彻的启示[1]。在研究理念方面,有学者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优质案例为基础,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六大理念[2]。在发展方向方面,有研究指出都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既体现了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文化地标、文化展示和文化记忆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征[3]。
综上所述可知,目前我国学术界在 “图书馆空间设计” 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但是该研究领域主要针对大众图书馆或者社会图书馆,以 “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 “图书馆 感知设计” 进行高级检索,在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期刊中仅检索到5篇文章,且文章涉及内容大致为技术感知设计,如Zigbee、RFID等情景感知技术或信息搜索服务、位置定位服务等服务感知设计,基于空间感知的研究则比较罕见。以 “图书馆 互动” 这一检索词搜索时,在CSSCI期刊收录的文章中仅检索到139篇,其研究视角主要为新媒体互动阅读服务,研究着重于分析人书互动、社区互动和交际互动以及移动数字图书馆社交互动服务层的特征;还有研究基于用户体验互动、智能平台互动、社会教育互动等视角,但大多从图书馆的管理运营及发展方向考虑,结合 “图书馆” 和 “空间” 互动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研究 “高校图书馆空间互动” 的成果则更为难寻。
由上可知,我国对 “感知设计” 这一领域,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空间感知设计方面的研究较为稀缺或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关注点更多为新兴技术上的感知体验,涉及 “空间感知” 的成果较少。同时,在考虑图书馆互动领域研究时,研究内容大多为管理方面,如馆员与用户间的互动、新模式的体验互动等,而读者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精神性感知互动则十分容易被忽视。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阅读和思考场所,对于空间环境是有要求的。图书馆不应只局限于作为一个自习空间或者借阅空间的角色而存在,其空间的设计对于读者来说,更具有身体栖息与思维引领的作用,有物理层面的事实互动,也有空间交流的精神层面感知互动。
因此,仅满足书籍借阅及学习功能的高校图书馆已难以符合读者对于图书馆新功能、新形式的要求,空间感知互动式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一种趋势或者一种类型。特别是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需在现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与优化,增加空间灵活度,建设吸收知识与感知实践的多功能互动式区域,通过感知设计视角对图书馆空间进行创新设计,强调图书馆空间与读者的精神交流,跳出高校图书馆书籍借阅与自习的传统定位,满足学生学习的多种功能需求。在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通过设计进行具体化与可感知化的呈现,创造出一个能让读者进行综合互动的空间,加强读者的实践与体验感受,并与图书馆形成精神、情感上的良性互动。为此,本文对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的设计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可感知化提供参考。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Lowenthal提出感知的研究方法后,地理学、规划学、建筑学以及心理学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4]。感知是一个获得意识或理解知觉信息的过程,吉布森(Gibson)将感知分为以下五个系统:视觉感知系统、听觉感知系统、嗅觉感知系统、基本定向系统和触觉感知系统[5-6];纳萨尔(Nasar)在布伦斯瑞克透镜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将感知的研究框架分为物质属性、感知/认知(物质属性的判断)、情感、总体幸福感、空间行为五个维度[7-8];耶勒(Gjerde)则根据美学感知的相关文献,将空间感知体验分为感官感知、形式认知、意义和价值的联想[9]。梅洛·庞蒂曾提出 “要理解空间,就要先回到知觉,空间是身体的感知,”[10]即当人进入一个空间并进行体验与互动时,就需要从感知知觉出发,感知是人理解空间的基础。感知理论是人进入一个空间内部的主题感受和直观反映,包含了人对空间的感觉、看法和理解,是人对外部环境的主体评价[11]。环境心理学则将空间感知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 “感觉—知觉—认知—行为”[12]。
综辑上述理论,本文将感知分解为 “感觉” 与 “知觉” ,指的是人们对外部事物进行观察、体会、经历然后给出自身反馈与回应的一系列行为过程。感知是从 “感” 导向 “知” 的过程, “感” 是接受周围信息的过程, “知” 是处理信息并结合自身经历形成印象的过程。[13]感知是人认识周围事物的基础,也是与外界客观事物进行沟通和反馈的基础,将感知进行具体化延伸,定义 “感” 与 “知” 的组成部分。 “感” 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 “行为” “体验” : “行为” 指个体遵从路径引导进行行为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接收的信息,即读者在图书馆空间积极参与,发生身体行为,激发感官的兴趣并在运动过程中接收到空间环境传递的信息; “体验” 指个体主观地使用感官区接收信息,即读者主观地使用感官区进行实践体验,接收空间传递的信息。 “知” 亦由两个方面构成,分别是 “记忆” 以及 “想象” : “记忆” 指空间感受形成的某种印象,与个体曾经相似的经历产生共鸣,即读者在空间感受形成的某种印象或者感受,与其曾经相似的经历或回忆等产生共鸣; “想象” 指的是人通过与空间互动形成的印象,是行为、体验、记忆等感知模式的综合呈现,如在该空间产生的行为体验、记忆感受等,连接到与其相类似或相关联的信息,并达到精神层面的延伸与拓展。
空间感知是将客观的物质环境经由人的感知系统,结合主体的记忆与想象,转换为具有主观感性属性的氛围、情绪、态度和行为[14]。本文根据上文归纳的感知体系对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进行空间感知策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感知化设计提出建议。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较为制式化,整体空间并无系统划分,简单的书架+书桌的空间布局形式缺乏与读者产生情感互动的场域,尤其缺少用于实践体验的空间场所,读者与图书馆内部空间的精神性感知互动相对较弱,对建筑空间的情感交流也几乎为零。后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社会交互工具的兴起以及迅速发展,此时的图书馆交互主要为技术或者机器上的交互。然而,关于图书馆空间与读者情感交互与交流的图书馆建设则相对受到忽视。
空间感知图书馆是从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上进行优化与改进,拓宽了图书馆空间的功能使用方式,并极具创意地进行空间划分与切割,增加研讨区、实践区、交流区、冥想区等多功能区域,通过增加多样的空间形式来提高读者的空间感知与交流。此外,也从功能类图书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拓展,使得交互不仅仅存在于技术与服务领域,同时也存在于与空间设计语言上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是使得读者与图书馆空间能有精神层面的情感化感知互动,从而激发出崭新的交互方式与感知热情。
芬兰赫尔辛基新图书馆——Oodi颂歌中央图书馆(以下简称颂歌图书馆)将文化传承内嵌于空间情感设计,借由实践体验导入学习模式,以及将空间心理学应用于图书馆空间感知设计的策略,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一方面,芬兰人很重视图书馆、爱读书,是图书馆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该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设计方式和经营模式,设计布局反映了今日图书馆所扮演的新角色,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大趋势。图书馆不再只具有提供书籍借阅与学习场所的功能,还增加了许多可实践的学习空间,使读者和图书馆之间增加了互动和交流,也增强了空间的感知体验。
3.1.1 图书馆 “行为式” 空间感知设计策略
图书馆空间需呈现能使读者主动观察与参与的形式,通过空间的创新设计与规划,激发人的身体行为本能和感官兴趣,从而使得读者积极参与到空间的行为感知中,形成感知互动。颂歌图书馆第三层在空间设计上利用色彩搭配与空间错位的方式,通过不同颜色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利用多变的不经意空间划分,创造出不同空间感的阅读环境,引导读者在空间中产生行为运动,增强读者与空间的交流接触。三层布局打破了传统图书馆 “书架+书桌” 的简单空间形式,整体空间简约,但空间分布灵活富有流动性,并不会给人死板压抑的空间氛围,每个角落都是适合阅读的空间。书架区摒弃了传统的高书架,采用较为低矮的书架进行自然隔断,使得整体空间流畅、视觉通达。同时增加了交流互动区,读者可以在交流区的沙发或者地毯上进行知识的互动,形成开放式的学习研讨区。通过读者与空间交流、读者与读者交流等多方位互动模式,增加读者与图书馆空间的感知感受。色彩是视觉世界的第一要素,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情绪暗示。在空间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与搭配极为重要,不仅有美化空间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建筑的知觉感知,引导情感上的共鸣。该图书馆大面积运用原木色与白色进行铺设,打造稳定惬意的空间氛围。在交流互动区部分,配置了墨绿色沙发和风格多样的地毯,对整个空间进行着重点缀与呼应,无形中对不同功能区域进行了分区。空间上利用色彩的完美搭配形成各个阅读区的不同感知体验,通过刺激视觉、触觉等感官,激发人们主动前往和挑选不同的阅读区进行学习,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感知确认。在空间规划设计上运用上下错位、左右平移、前后不对称等方式进行空间的立体切割,通过空间上的不规则创新划分,构建风格迥异、功能不同的阅读环境,从而引导读者挑选不同的阅读空间,且每个阅读角落都对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引导读者不断参与和投入到阅读行为中,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形成自我独特的感知行为,从而对自我行为与阅读环境进行反馈与思考。
3.1.2 图书馆 “行为式” 空间感知设计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来说,需要进行空间的创意划分与规划。首先是在呈现方式上,可以适当采用较为低矮的书架或者展示架来增加阅读环境的流畅性与视觉环境的通达性,以改善传统图书馆高书架带来的整体沉闷感与压抑感,从而给读者带来较为宽松明亮的学习环境,增加图书馆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以调动其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其次在图书馆空间设计的颜色运用上,可采用较为平缓的浅色,渲染舒适整洁的环境氛围,并搭配点缀其他装饰色来定位图书馆整体风格,如绿色可舒缓视觉疲劳,黄色可活跃气氛,橙色可温暖与调节整体环境等等。通过颜色的精心搭配,形成不同的空间氛围,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体验,无形中区分不同功能区域,引导读者在选择不同区域内运动,从而形成流动的行为式感知能力。最后是在空间规划设计上,可以综合运用空间的不同维度,脱离同一水平面布置的传统思维,将空间进行抬高或者下沉,以形成一个立体空间,既可以是开放式研讨空间,也可以是半开放式交流区,抑或是较为私密的阅读空间,以此来吸引读者不断参与到不同立体空间的行为感知环境中,进行自我的思考与学习。
3.2.1 图书馆 “体验式” 空间感知设计策略
在体验式感知方面,颂歌图书馆的一层设置有电影院、咖啡厅、展演空间等多种休闲式体验空间,方便人们进行除了阅读之外的社交活动。二层是较具机能性的高体验型市民空间,包括录音空间、游戏室、生活实验室、3D打印机、VR空间、布料设计相关设备、出图机、计算机设备、会议室、工作空间与阅读空间,读者可以感知空间带来的综合体验。图书馆提供多功能的实践空间给读者,让读者在该空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融入式综合感知,也可以通过互动产生对图书馆空间的体验式感知。颂歌图书馆有一个奇特的体验空间称作 “立方体” ,在该空间中安装了智能墙壁,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读者可以使用巨大的触摸屏将空间变成任意的体验场所。该图书馆联合艺术家已经在筹划将 “立方体” 空间用于数字浸入式艺术展,同时医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把该空间变成虚拟手术室模拟外科手术。
3.2.2 图书馆体验式空间感知设计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上,体验感知注重读者在空间中实践体验式的学习需求,并通过不同空间的多样化互动方式与渠道来丰富读者的体验感知。读者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若能亲自实践与体验,往往更加深刻,而且融合自身体验后更能够进行深入思考。近年来3D技术、VR技术以及各种其他虚拟技术迅速发展,这些知识只是在书本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须有实际的操作空间给学生进行体验与模拟,从而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上,应多考虑为读者提供实践、操作空间,让求知不仅仅在书里,更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科技设备进行探索学习,读者可以亲自动手并感知整个空间带来的综合体验。
3.3.1 图书馆记忆式空间感知设计策略
记忆以人的感知为基础,通过对过去的事物即记忆体进行录入,在以后某个时间点被周围的环境、活动、事物等引起或者激发,从而进行信息的输出,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因此,结合记忆式感知设计的图书馆空间更像是一座综合当地社会文化历史与理论的空间再现,而不是其他国家地区截然不同的空间设计理念的照搬。颂歌图书馆从芬兰当地的 “记忆” 出发,从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角度,选取曾经共有的体验、经验、习惯、偏好等,并将其运用到图书馆的设计与规划中,激发人们的感知体验。颂歌图书馆的外部造型运用了芬兰标志性符号与材料,对芬兰人民来说,有着共同的民族审美与记忆情趣。如外观饰以大面积的芬兰特色云杉木材,给人以亲切感;整个图书馆内部的功能划分和设施配置都是根据芬兰当地的生活偏好进行改造的;每个楼层都依据芬兰的教育思维规划区域功能。因为芬兰注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教育理念,颂歌图书馆除了10万册藏书外,更多的是满足科学求知的设备供应,将共有的教育理念 “记忆” 运用到图书馆的设计规划中,刺激和加强读者的感知感受,塑造了新的图书馆形象。
3.3.2 图书馆 “记忆式” 空间感知设计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来说,同样需要对空间设计进行空间的记忆式感知融入,以提升学生对于图书馆的认同感。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和功能划分上,需尽可能从高校的教育思维理念出发,纳入共有的记忆内容,创造共有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形成共有的文化空间,使得学习状态更加适合读者群体。因此,需结合教育需求及学习习惯的偏好来针对性设计,要有自身独特的 “记忆” 文化特点,不可过度照搬或者完全参照他国的设计风格与方式,应挖掘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进行图书馆空间打造。空间设计上,向读者展示并树立共同的精神信仰与教育理念,与读者形成精神层面的共鸣从而进行感知互动,带领读者体验过去的知识空间并引领其拓展未来的知识空间,在空间设计潜移默化的感知影响中给读者带来文化的归属感与依赖感。以记忆为感知基础,通过对历史起源、社会偏好、文化经验、校园文化进行文化输出,连接过去的文化与现代的发展,将我国文化或者高校文化融入图书馆中,作为文化记忆的代表展现给读者,并成为读者记忆和文化的感知依赖,从而提高读者的国家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
3.4.1 图书馆 “想象式” 空间感知设计策略
想象式是将前三种感知形式,即行为、体验、记忆综合融合后的延伸呈现。在颂歌图书馆的设计与创新中,设计师注重感官上的刺激,由图书馆、书籍、实操空间等具象促进读者进行大脑内部独有的想象与思考创新。图书馆二层的阅读空间大多是在结构支柱之间形成的小区域,因此自然而然设立为较小的私密阅读空间,读者可自由选择喜爱的区域,从而产生行为式感知。通过铺设不规则的圆弧形楼梯进行空间上下的自然划分和延展,圆弧楼梯上印刻的芬兰语则是芬兰人民记忆的感知。另外,承重柱也一改传统的直立柱,通过不同成组的斜立柱打破传统空间形式,搭配顶部简约不失造型感的吊灯,形成较为新奇的现代科幻风格空间,形成视觉感知,引发读者在阅读空间中产生想象。此外,还有整体式的阅读空间,以大面积单一橘红色形成半包围的沙发墙,构成一个单独的阅读空间,既保护了读者的私密性,又不会过于封闭而给人压抑感。运用鲜明亮眼的高饱和色系和异于传统沙发造型的大胆设计,形成让人眼前一亮的阅读空间,吸引读者的同时刺激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达到感知的阅读行为。除了在空间、配色上的大胆创新,在空间功能上既有助人学习阅读的实操体验空间,也有使人放松愉悦的游戏室、影音室、咖啡厅等休闲空间。该图书馆将各种感知形式进行相互穿插与结合,在行为式感知、体验式感知、记忆式感知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想象式感知空间。从各个角度进行创意创新的设计,带领读者进行行为运动的基础感知,又通过一系列在感官体验上的刺激来激发读者进行想象上对空间的感知体验,同时通过融入芬兰民族的回忆与审美趣味,做到整体的情绪感知,引导读者进行情感化的想象与延伸。
3.4.2 图书馆 “想象式” 空间感知设计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想象式感知设计是高校图书馆空间感知的综合呈现方式,是最终的精神性情感延伸。高校图书馆应摒弃千篇一律的简单划分,充分利用人体的各种感官功能,通过空间的创新划分与切割,形成多样的冥想与想象空间,带给读者想象感知体验并尽可能地进行思维想象延伸。感知通过感觉和知觉对空间环境产生互动,经由对事物的行为和体验,对信息进行处理与保存,产生记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提取记忆,并结合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或即将接触的事物产生联想,从而激发一定的想象连接过去与未来。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从空间的形制、色彩、格局、意境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用设计语言探讨空间与文化间的平衡与互动关系,将个人体验与文化记忆精神联系起来,赋予空间以文化关联性和视觉可读性,使读者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想象感知的启发[14]。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感知效应从行为、体验、记忆,乃至想象的一整个连续影响得以实现,读者在图书馆中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与感知,经由共同的国家文化记忆和个人经历经验,开始个人的想象与思考,不光是阅读书籍等知识带来的学识想象,更有图书馆空间带来的情感上的感知与想象,从而刺激思维进行发散与延伸,提高读者的想象能力。
本文根据空间感知所涵盖的行为、体验、记忆、想象四个部分对颂歌中央图书馆进行空间感知设计策略分析与探讨,通过研究其空间规划上在感知设计方面的新颖与创新手段,论述感知思想存在于图书馆空间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美学感知化与体验化提供参照意义。首先,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划分应富有创意,要注重平面空间以及立体空间上的合理切割,并统一颜色的使用,以实现氛围渲染与营造的作用,引导读者进行行为感知。其次,功能布局需完整全面,在满足读者书本知识理论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读者在空间中实践体验式的学习需求。再次,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视觉美观设计上,还是在实践使用体验上,都应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记忆,将默认的统一化审美与习惯融入设计中,保证读者使用时的适应性、归属性与依赖性。最后,将各部分感知体验进行相互融合与穿插,使得读者拥有完整的空间感知,并于该感知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发散以达到学习的有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