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曦
(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江苏太仓 215400)
2019年9 月,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的应用型科技创新机构,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抓手。从这一角度看,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超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力、竞争力与发展力的战略依托。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以“三航”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深入贯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东部地区高科技发展相融合的发展理念,取得了一系列鲜活经验。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角研究院”)的发展为例,阐明新时代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3个关键问题:功能定位、面临挑战与建设思路,为我国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借鉴。
举办新型研发机构是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重要行动,是推进国家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打通产政学研、激活科技潜能的重要纽带。国家倡导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根本意图在于,借助高科技资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科技孵化等手段来实现科技赋能社会、科技提振经济的改革目标。尽管高新科技具有强大的市场开发潜能,但它不会自然转变成为社会生产力与国家经济实力,而必须经由高科技企业的孵化转化才能实现。在这一意义上,新型研发机构是高校将自身的科研优势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形式。《意见》指出,要引导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避免功能定位泛化,防止向其他领域扩张。可见,明确、稳定、坚实的功能定位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力延绵而言意义非凡。基于此,西北工业大学在2018年举办新型科技研发机构——长三角研究院时,特别注重功能定位问题,坚持将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发展成果。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首要任务是厘清功能定位,认真思考机构设立的功能期待与现实意图,这是确保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科是一所大学的“心脏”,学科建设是一切高校改革活动的“关节”点与聚力点,借力异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来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是新型研发机构举办的前提性考虑。大学具有3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学科建设是贯通3项职能的内线。有无高水平学科支持、学科建设整体实力,都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生存大计。因此,借助新型研发机构来实现学科强基的现实目标,是每一所高校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根本意图所在。学科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源,其中人才、团队、资金尤为关键。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期待之一便是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以及学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极,力图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学科资源,夯实高校学科发展实力,提升高校学科生命力与竞争力,进而实现全国统筹学科发展资源。
长三角研究院自建立以来,累计孵化17家企业,其中2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多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万元,部分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供应商。长三角研究院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学科发展资源,提升了西北工业大学优势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第二个功能定位是延伸高校的多样化社会功能,实现更深层次上提升办学效能的意图。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所在地区域之间形成了相依相生的发展格局,但同时也在办学功能延伸上遭遇“天花板”,集中体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导向制约了高校发展的自主性与创造力,导致高校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施展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学科造诣。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就是为了打破这一办学尴尬局面,让高校的多样化办学职能,如参与经济科技事业发展、扩展学科服务功能、延伸科学研究领域等得到充分运用,真正让高校打破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格局与限制。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和“桥头堡”,更是我国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制度的“特区”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最具活力的“试验田”[1]。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鼓励高校在更大范围内服务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在国内、国际先进高科技的引领下开展科技研发实验,全方位提升办学效能,让高校的优势学科要素、学科资源找到更加适合的孵化转化机会、平台与社会需求点。
在长三角研究院建设中,西北工业大学结合学校优势研究领域建立了5个创新平台,即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平台、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等,为学校主要优势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孵化转化平台,尤其是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面向学校学科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团队、新成果开放,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能,实现了机构发展与国家战略发展的同频共振。
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最大优势是便于实现学校、学科发展的跨区联动,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校的科技发展潜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举办可以分为高校本地举办研发机构和高校异地举办研发机构,前者的优势是利于发挥学校原有的区位优势,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有效融合;后者的优势是利于发挥异地举办的地区优势,实现学校学科发展与新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后的新增长。由于高科技成果的有效孵化需要3个基本条件:成果的先进性、社会的需求性、企业产业政策的优越性,因此,高校异地选择区域或产业环境来举办研发机构并进行科技成果孵化就具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还可带来不同区域间的联动,异地新型研发机构可将孵化出来的科技成果、产业企业链延伸回高校所在地,以此带动本地的科技产业发展,释放科技交流助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潜能。借助异地新型研发机构,高校所在地与机构举办地在科技、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会日趋频繁,以此带动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异地性与新型性。其中,异地性体现为高校属地与研发机构属地不一致,对研发机构带来的直接挑战是必须认真解决高校科研成果的异地投放与孵化问题,处理好高校与异地相关产业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络工作;科学处理高校对异地研发机构管理的远程性,深刻认识研发机构的异地归属性特征是高校异地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运作的环境保障要求。新型性体现为研发机构在形态上具有不同于普通研发机构的“四新”特征,即新型投资主体、新型法人制度、新型运作模式与新型用人机制;勇于面对高科技市场需求,统筹关键产业要素,凝练创新性科技服务与硬核科技产品是“四新”特征承担的功能所在,这就要求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必须遵循三大规律:科研规律、市场规律与产业规律,必须走创新发展、创业自强、创造求生的路子,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科研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西北工业大学在异地举办长三角研究院中遇到过一系列挫折与挑战,如产业需求不聚焦、科研人员来源单一、“三权”(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不清晰、经营收益主体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约着长三角研究院持续盈利能力、循环经营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长三角研究院经过积极探索、多方沟通,解放思想,在解决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面临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聚焦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与异地产业高端发展需求是异地新型研发机构持续生存、增值的关键命脉,是异地新型研发机构的生命线、生长基。从表面上看,聚焦需求是一个简单命题,但实际上,不深入理解聚焦需求的含义,掌握聚焦的艺术与方法,就难以真正保证研发机构生命力的延续。实践证明,聚焦于需求是产业发达兴旺之道。
首先是需求。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所要聚焦的需求一定是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需求、区域高端产业需求。一方面,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重大创新需求,新型研发机构将难以提供国家、社会、时代需要的高科技产品与服务,难以找到科研服务、科学技术的孵化市场以及价值利润的实现点;另一方面,不聚焦研发机构归属地的区域高端产业发展需求,新型研发机构就无法找到进入新区域的嫁接点、产业植入点、生存立足点。因此,高校举办异地新型研发机构,必须组织专家重点开展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重大科技需求研判,并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找到最佳结合点,找到新型研发机构在异地产业体系中的立足生根点。
其次是聚焦。高校聚焦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区域科技产业需求来跨域构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过程,一旦发现重大科技需求点,就需要在资金投入、团队募集、技术开发、政策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项目落地,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聚焦效应,推动学校科技实力的提升。在这一点上,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强化发展战略意识,重视内部管理与控制,确保满足研发机构重点发展领域的资金、人才与政策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坚持上述发展思路推动长三角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在后续改革探索中,还将继续加大航空航天科技、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资金、人才投入,努力实现学校优势与国家战略、区域需求的无缝对接,确保从根基上夯实研发机构的生存基础。
新型研发机构依靠创新、研发等手段在科技领域中求生存、求发展,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力发掘科学技术的强大市场动能,真正走出一条高端技术研发的企业求生与发展之路。新型研发机构在举办中必须认真解决好3个问题:“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2]。其中,“是什么”解决的是观念上的问题,“干什么”解决的是需求聚焦问题,而“怎么干”解决的是路径手段选择问题,新型研发机构所选择的独特手段正是研发与创新手段。进而言之,高校举办的异地新型研发机构是一个独立生存的经济实体,必须要通过经济价值创造环节来实现生存与发展,而价值创造之源正是科学技术研发。相对于一般价值创造手段而言,先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带动功能更强,一旦将新技术产品、服务投放于市场,就能创造出比普通产品、服务高出数倍、数百倍乃至数千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附加值,进而开拓更大的市场并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因此,高校在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中,必须坚持将科技开发视为企业价值生发的原点和价值增值的重点,将科技投入视为提升企业持续发展力的关键点。
对于长三角研究院的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始终认真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具体体现为:一是在高科技技术产品开发上不遗余力、不计代价;二是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上多措并举,引才机制灵活多样;三是在绩效考核评价中将科研产品开发质量作为首要指标,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二指标。基于此,长三角研究院初步实现建立循环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持续发展力与区域影响力明显增强。
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最大的风险是不能深入到市场竞争中,易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在市场竞争与挑战中失败。在实践中,科研机构长期存在立法依据缺失、法律地位模糊的痼疾,对于新型研发机构这类“四不像”的科研机构,其独立法人“身份”更难清晰界定[3]。基于此,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强调实体地位,即经营实体、经济实体、法人实体、研发实体,促使其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断强化独立法人管理体制。新型研发机构要围绕区域科技创新重大布局、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坚持依法依规注册登记管理[2]。高校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完成登记之后获得独立自主经营的权利,举办高校要引导其走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企业化道路,敦促其做好高科技研发的主业,强化举办者责任,引导异地新型研发机构规范运转。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公益的属性,通过市场化运转壮大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稳步增值,推动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企业经营者也能获得部分合法收益,形成高校与经营者间的合理收益比例。
在实践中,长三角研究院强化了员工对异地新型研发机构“独立法人资格”“企业法人实体”等概念的认识,并借助章程建立健全了以校地合作发展委员会为核心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构建了体系化、全贯通、可衡量、闭环式的评价体系,强化了研究院领导者对独立市场实体的内涵认知,确保研究院遵循专业化市场实体规律实现运转。长三角研究院已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市场为导向、创富为动力、企业化运作为模式的企业运行机制[4],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势日渐显现。
由西北工业大学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经验可知,高校要确保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高效运转,就必须坚持科学、先进、专业的工作思路,着力做好研发机构的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工作,全方位提升异地举办研发机构的能力与水平。面向未来,高校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必须坚持聚焦硬核科技发展目标,专注发展资源吸附能力提升,研制灵活创新的发展政策,力促异地新型研发机构走上一条快速道、高速路。
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实现学校优势、区域优势、科技优势的优化组合,将高校的科技研发潜能释放到理想化水平,因此,高校在异地举办新型研发机构中必须聚力硬核科技研发,将硬核科技的凝练、创造、开发、孵化作为新技术、新服务研发工作的内核与焦点。一般科技产品的社会发展潜能、经济延伸潜能等十分有限,只有国家、区域、高校最需要的硬核科技产品、服务才具有最大的社会发展潜能。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要想实现国家战略价值、区域发展价值与学校学科提升价值,就必须瞄准硬核科技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培育。
面向未来,西北工业大学举办的异地新型研发机构也应瞄准学校科研团队、科技成果优势来培育硬核科技产品服务,实现学校发展与机构发展的共生发展、良性循环。
对异地新型研发机构而言,能否研发出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科技产品,能否创造出具有经济社会价值的科技服务产品,决定着其能否在异地立足、生存、发展,决定着其能否获得自主、持续、迅速发展的独立生存能力。决定异地新型研发机构生命力强弱的根本因素在于发展性资源的多寡,包括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技术人才、科研团队以及机构内控能力、企业精神。技术人才、科研团队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资源、能动资源、稀缺资源,善于招徕、募集此类发展资源是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依靠;内控能力、企业精神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所需的柔性资源、精神资源,是放大其技术人才、科技团队潜在能量的“放大器”。创新资源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最内核的发展资源,往往借助高科技人才与团队来承载凝聚,促进优质创新资源与产业要素结合,促进研发生态、创业生态、服务生态、产业生态有机结合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生长之道[5]。因此,高校异地新型研发机构要实现长足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发展中专注于稀缺性、关键性核心资源,促使资源效能充分实现。
异地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离不开好政策供给、好政策环境的支持,尤其是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更加需要灵活创新的政策支持。长三角研究院举办的经验表明,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需要三重政策环境的支持,分别是高校政策环境、异地区域政策环境与国家政策环境。对于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灵活应用“一家多制”的策略来推进制度设计的完善与优化[6],形成最利于研发机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要素高效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机构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必须清楚哪些该支持、哪些不该支持,在不同发展阶段该不该支持、该如何支持、支持多少等等[6]。为此,针对异地新型研发机构的特殊性,建议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制定出“一机构一政策”的发展政策和制度,为异地新型研发机构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制度设计服务,加速高校异地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