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云
(湖南省肿瘤医院图书馆 长沙 410013)
现代汉语中的“危机”是指“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亦指“严重困难的关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危机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一面是危险,一面是机遇。危机与人类历史发展相携而行,在世界各民族繁衍生息、各种文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危机时隐时现。它既是一个攸关生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关注的哲学话题。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公共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征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大众心理造成严重破坏。公共危机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几种类型。人类历史上曾遭遇了多次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典型的有天花、鼠疫、霍乱、疟疾、麻风病、H1N1甲型流感、SARS 等。2020 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让人类猝不及防,很快席卷全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时统计数据,截至2022 年1 月27 日00:30(北京时间),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6 955 803例,累计死亡病例5 610 291例,且确诊和死亡数据还在持续增长[1]。公共危机会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危机也会对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产生正向激励和反向纠偏作用。危机下的社会治理,危险和机遇并存,人类正是通过不断“试错—纠错—反思—提升”的过程,实现社会的螺旋式发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求。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2]。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关于生命安全的需求,占据了主位。在口罩、呼吸机等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短缺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抢夺资源的情况。在国外,“德国截留瑞士口罩”事件、美国囤积疫苗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在国内,“大理市截留重庆市口罩”事件也产生了恶劣影响,相关部门和人员被追责。公共危机下,生命安全和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社会治理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才能稳定大局,安抚民心。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政府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集全国之力,有序开展疫情阻击战。社会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民众积极配合响应抗疫部署,共克时艰的自觉性显著增强。
2.2.1 生命安全面临威胁
公共危机破坏性大,波及面广,不确定性强,人们普遍陷于生命安全的威胁之中。在此情境下,人们的情绪难免焦躁不安,对危机的发展动向和未知情况的恐慌,会让人们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消极、郁闷、易怒、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人的攻击性本能会被唤醒,社会秩序和规则会受到很大冲击,社会治理则会面临法不责众的困境。群体性的负面情绪和恐慌,会相互传染和蔓延,消解共同抵御危机的信心。新冠疫情暴发后,有部分人在武汉“封城”前夕逃离,对周边省市的抗疫造成了很大压力,这也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不少民众选择的自保之举。
2.2.2 生存物资供给不足
公共危机下,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生存物资供应不足,往往会造成物价上涨,引发囤积物资等行为。新冠疫情暴发后,世界范围内均出现了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短缺的情况。防护物资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加重了民众的恐慌情绪。武汉市在“封城”后,采取了限量供应、志愿者配送上门的措施,保障了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蔬菜采取搭配组合的方式,各种蔬菜按照一定比例搭配成蔬菜包,整体供应。随着抗疫工作不断优化调整和全国的大力支援,武汉市“封城”后生存物资不足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公共危机中,生存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并不一定会发生,供求关系的矛盾可能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矛盾,通常发生在危机早期。在经历危机之后,社会治理会更加重视建立科学完备的预警预案机制和采取相应的物资保障措施。
2.2.3 信息传播失灵失范
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人们的不安,通常是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和信息的及时发布,对于稳定社会情绪,满足人们对危机事件的知情权,消除疑虑,澄清事实,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共危机下,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每个社会个体的信息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干扰。因此,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治理,尤其要重视对信息行为的治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发布与接收”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社会的每一方都需要确立“信息责任”的观念[3]。公共危机下,谣言和真相好似一对孪生姐妹,很容易相携而行。政府管理部门、权威机构和媒体,如果不能形成透明、公开、及时、严谨的信息发布制度和流程,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灵和失范。新冠疫情暴发后,关于病毒来源的谣言充斥网络。谣言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容易引发舆情和群体性事件。
2.2.4 社会个体行为偏差
公共危机下,社会个体的行为偏差,会有许多表现。如新冠疫情危机下,社会个体的行为偏差,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对居家隔离的生活方式不满、不配合或不适应,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身体上的不适;二是对政府抗疫部署和措施的不理解、不支持和不配合产生的越线、越矩行为,如公共场合不佩戴口罩、不如实报告个人行程、隐瞒身体状况等;三是对危机认知不足,缺乏危机防控知识,造成个人工作、生活、社交、消费困境,如个人不遵守单位的疫情防控制度,擅自前往高风险地区,造成防疫被动局面等。公共危机下,社会个体行为偏差,容易造成失控局面,影响危机下的社会治理大局。新冠危机下,超级传播者、无症状感染者我行我素,即属于典型的社会个体行为偏差。
2.2.5 社会治理秩序紊乱
公共危机,是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系统考验。新冠危机爆发后,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社会治理的优秀答卷。公共危机对社会治理能力和体系的巨大冲击,会让政府陷入被动。而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态度、能力和智慧,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一些累积性的矛盾或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在危机下被放大和凸显出来。社会治理秩序紊乱,通常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下降,政令不通或执行不到位;二是投机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增加,个人利益被放大,社会公平正义受到干扰;三是正常国家治理制度被打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内容和模式被破坏。
文化治理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公共治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与效能。文化通过示范、同化、暗示、潜移默化等柔性手段,影响改变人的思维、审美和行为习惯,从而发挥治理作用。图书馆既是文化保存单位,也是社会教化机构。图书馆参与社会治理,更多是依托文化的内涵,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柔性手段影响人的行为。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浓厚的阅读和求知氛围、宁静雅致的环境,能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是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场所和服务主体的禀赋。图书馆具有文化治理功能,是指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中介(或文化服务供给)作用实现文化的传输,彰显文化的价值,实质在于更好地探求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功用与机理[4]。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充满包容气质的缓冲地带和阶层和谐共生的空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人的社会需求,体现在交流中,也因有效畅通的交流机制得以满足。
图书馆有保存文明、传播文化、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休闲娱乐等基本职能,其中开展社会教育和开发智力资源两项,最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治理价值。公共图书馆文化治理的工具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依托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撑;二是公共图书馆引导阅读、服务阅读、倡导学习,为社会个体自我发展提供有益条件;三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以美的教育、德的弘扬,营造积极向上、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在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图书馆界积极行动,“馆舍关闭不打烊”,“书香战疫”显担当。在持续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图书馆界彰显了社会价值和专业精神:一是立足资源创新服务,专业精神传递行业价值;二是坚守阵地延伸服务,响应号召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共克时艰相互扶持,馆际互助彰显行业关怀[5]。
公共危机下,人们的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慌。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危机环境下,自觉担负起提供应急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责任。在新冠疫情暴发的最初阶段,人们苦于对新冠病毒认知少,对科学防疫措施缺乏了解,对此类信息的渴求非常明显。在疫情突发阶段,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权威信息在更新频率和覆盖面上,都不能充分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充分利用信息检索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公信力,自觉配合政府和权威医疗机构答疑解惑,传递新冠病毒知识和疫情防控信息,能有效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如武汉图书馆第一时间取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免费电子书授权并在本馆微信公众号推出,帮助公众了解认识新冠病毒,学习相关防疫知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立抗疫文献馆和抗疫文献特色库线上平台,完全对社会开放,缩小专业人员与公众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认知差距[6]。
在危机和灾难面前,人性中脆弱的一面会充分暴露出来。在公共危机应对处置体系中,对民众的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和援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公共危机下,社会秩序和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普遍面临焦虑、失落、紧张的情绪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重视从精神干预和情绪安抚的角度,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社会心理疏导和正能量传播,引导和建立全面抗疫的信心。科学、严谨、及时的信息发布,能传递人文关怀和正能量。逆行者感人的故事和医疗专家的权威观点,能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去希望和鼓舞。在疫情暴发、武汉“封城”的76 天里,武汉地区的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贴心服务传递人文关怀,宣传和讲述全民抗疫故事,温暖和感动了社会。武昌区文旅局在一天内就建好了方舱医院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组织名人名家朗读经典为市民鼓气。方舱医院里读书、学习、备考的平凡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武汉人民乐观、坚强、勇气的力量。
4.3.1 阅读服务
阅读,具有缓解焦虑、安抚情绪的功能。书籍,能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7]。新冠疫情危机下,阅读的治愈功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武汉同济医院专家提出多种居家隔离解压方法,其中就包括阅读[8]。疫情发生后,国内图书馆界大力探索危机应急服务的新模式、新内容,线上阅读和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重要文化生活。上海图书馆第一时间开通了“上图方舱数字图书馆”,接入的“微阅读”资源包含1.7 万余种名家电子书,2 万小时听书资料,3 500 部阅读视频以及4 500 多本英文原版书[9]。图书馆在疫情危机下,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数字阅读服务,突破了阵地和场馆的限制,在服务效率、服务品质方面几乎未受影响。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舍封闭、服务不停”,利用丰富的数字图书馆馆藏和成熟的线上服务技术,坚持为读者提供服务。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闭馆不打烊,积极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及时推送科普防疫知识和开展种类丰富的线上活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建成第二天,武汉图书馆汤湖分馆即组织工作人员精心挑选文学经典、医疗保健、艺术哲学等图书运送至武汉体育中心,建立了汤湖“微书房”,供患者和医护人员阅读[10]。湖南图书馆依托“一网读尽”数字阅读云平台,面向全国读者开展云阅读服务,与数字资源供应商深化合作,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内容,线上阅读用户达2 000 余万。
4.3.2 应急信息服务
公共危机下,社会大众对健康、情绪、心理、危机动态等信息的需求会增多。新冠疫情暴发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及时跟踪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和《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30 余种权威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大众及科研人员免费提供服务[11]。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推出“新冠肺炎应急文献信息专栏”,助力疫情防控攻关[12]。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和湖南省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免费向公众提供全天候的文献远程传递和在线咨询服务,有效保障了公众的专业文献需求。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通过公共账号免费开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医科院信息所科普”系列内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知识服务平台”专门设立“科普知识”专栏,满足公众了解和学习疫情相关知识的急切需求[13]。目前健康科普信息资源在持续完善建设中。在知识中介服务方面,湖北省图书馆推出了“馆员帮你问”服务。馆员通过在线问卷搜集热点问题,联系作家、心理学专家、育儿专家等专业人士,通过线上交流或录制音视频等形式,帮助民众以知识防护健康,强化阅读群体的情绪管理和话题交流,构筑共同战疫的精神防护墙。
4.3.3 应急智库服务
新冠疫情危机下,公共图书馆积极行动,以智库服务支持抗疫大局。如湖南图书馆全面收集和整理防疫抗疫过程中的社会动态、专家观点、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经典案例,并加以分析和研判,向党政机关提供舆情监测分析和决策咨询等智库服务,报送舆情分析报告、外省经验启示摘编、财经专题信息、抗疫先进经验、疫后经济恢复、社会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资料,助力防疫抗疫决策。在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智库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4.4.1 积极响应部署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窗口,在面临公共危机时,应积极融入社会危机应对体系,遵照国家危机处置制度和部署行动,协同开展防控工作。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公共图书馆积极应对,快速响应,充分体现出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广东省、湖南省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两省公共图书馆迅速反应,紧急闭馆,取消所有线下读者活动。其他省份的公共图书馆也在本省疫情防控部署下快速行动,有效保障了公共图书馆的场馆安全和读者安全。
4.4.2 积极开展行业互助
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图书馆界积极行动,充分体现了图书馆行业的友爱互助精神。中图学会发布了《关于为武汉地区图书馆捐赠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的倡议书》,号召全国图书馆界通过捐赠物资等方式为抗击疫情提供助力,随后全国图书馆系统积极响应。上海图书馆联手湖北省图书馆面向湖北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开通“上图方舱数字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发起“战疫不孤读”读者证抖音视频爱心传递活动,共有476 家图书馆参与。安康市图书馆发起“书香战疫”全国公共图书馆馆员慰问武汉同仁书信大赛,收到来稿886 件[14]。在中图学会发起倡议的20天内,全国共有150 余家图书馆及相关机构积极参与爱心驰援的行动,为湖北地区图书馆筹集到了大量防疫急需物资,充分展现了我国图书馆人的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15]。
4.4.3 主动参与协同服务
新冠疫情危机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协同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履行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大力开展数字文化阅读服务和远程服务,满足疫情期间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二是依托各级图书馆学会、区域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网点体系,联合开展服务或举办线上文化活动。三是突破管理体制和行业的限制,深化业务合作,共享资源和平台,积极投身“书香战疫”行动。例如全国338 家图书馆联合举办2020“我的战疫”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闪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 545 位读者参与,以流行的快闪活动方式表达普通大众的书香抗疫决心[16]。
一是发展理念与时代同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创新,需要秉承开放的心态和视野,注重品质提升和效能优化。二是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与时代同步[17]。图书馆的服务提升离不开新兴技术的助力,图书馆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发展环境[18]。三是管理能力与时代同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事业单位改革会推动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用人模式、资源配置、服务内涵的一系列变化,图书馆管理需重视从外部引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主体,需要广泛参与社会竞争,自觉对标商业服务,从资源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响应多元社会文化需求,才能实现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目标。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需求,展现了较强的服务张力:一是在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拓宽服务半径,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尽力满足危机环境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积极应对文化需求多元化趋势,依托互联网、自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分龄分众分层服务,提升文化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三是重视文化服务公平性、均衡性和普惠性发展,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四是积极推广全民阅读和泛在学习的理念,积极推广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引导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在享受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利用自身优势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界的行动自觉[19]。新冠疫情危机下,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没有缺席,能见度得以提高,凡是转型比较成功的图书馆,在抗疫中都有很好的表现[20]。面临危机,公共图书馆勇于担当,与社会协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服务,为民众持续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持;二是不忘本职,做好危机下的应急服务、资源抢救性保存;三是与党和政府步调一致,在应急公共服务中较好发挥了补位、助力的作用;四是主动作为,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共同应对危机。
创新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跨界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功能,正被解构和重塑。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服务人民的事业,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步的使命。公共图书馆需直面竞争,树立危机意识,与忧患同行。一是要把公共图书馆危机应急服务纳入图书馆长期发展战略中,制定各类危机环境下的服务和管理应急预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组织预演,提高公共图书馆抗风险发展能力。二是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知识附加值和品牌发展能力。三是要注重优化图书馆人才结构和激发人才活力,吸纳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四是深化与社会机构和民间力量的合作,建立多机构、跨领域、多元化的协同工作机制。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治理功能。新冠疫情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和威胁,我国公共图书馆“书香战疫”的积极行动,凸显了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参与危机下的社会治理责无旁贷,并将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