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长星
(2022年8月31日)
记者朋友们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全省600 万各族群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青海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即:“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青海要建设产业“四地”,即:“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进一步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再次强调了产业“四地”建设,并要求青海“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青海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新成就新进展。这十年,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十年,是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十年,是精准脱贫全面胜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十年,是民族团结进步结出累累硕果的十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十年。
下面,我重点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作个介绍:
第一,这十年,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七个新高地”建设,即: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突出成效是国家公园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目前,青海正在聚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讲生态要用数据说话。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 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从实现双碳目标看,青海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 万吨左右,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十分突出,在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变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重大要求,坚持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协同发力,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努力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的特殊贡献。
不知记者朋友注意到没有,近年来,我省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出自农牧民之手的生态摄影展也在国内多地举办。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生态管护员可以在巡护途中拍摄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当然,这也得益于摄影家们的高超摄影艺术,还有他们对民间摄影爱好者的培养,使昔日的牧民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牧民们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是对自然的热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日益深入人心,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行动越来越坚定自觉。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作出江源贡献。
第二,这十年,我们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青海是资源大省,我们小时候学地理就知道,柴达木是祖国的“聚宝盆”。我们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大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年来经济总量年均增长7%,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大家都知道青海有“天空之镜”,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在游客眼中,盐湖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在企业家眼里,盐湖则是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这十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瞄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推动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盐湖产业产值达332 亿元,同比增长46%。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发新型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并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有效保障绿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汽车领域有句话,“谁拥有新能源汽车,谁就拥有汽车工业的未来”。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全国1/3的锂电池出自青海。钾肥是粮食的粮食,青海生产的钾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海另一个巨大发展优势是清洁能源。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提出“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去年考察青海进一步明确“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更高目标。我们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青海清洁能源发展“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北京大兴机场用的就是“青海绿电”。自2017年以168 小时一举打破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以来,青海连续六年刷新这一世界纪录,今年达到5周全清洁能源供电。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最年轻的高原,在造山运动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川地貌,也造就了奇特罕见、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不可不到的地方,是行万里路不可不到的地方。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我们推出精品线路200 条,7 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国际冰壶精英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世界杯赛等国际品牌赛事享誉全球,连续21年举办的环湖赛,每年带动10 万游客来青海湖骑行,青海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我们立足青海独有资源禀赋和冷凉气候特点,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的地理生态优势,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诺亚方舟”——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就在西宁。十年间,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1.2 倍和2.4 倍,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杂”系列16 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种植,“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1000 万亩以上,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全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比增长140%,驰名商标同比增长100%。
第三,这十年,我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各族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青海曾经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征。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帮扶下,青海打赢了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 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3 个村为例,贫困率曾高达56%的互助县班彦村,告别了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现在是新村新貌新生活;格尔木市长江源村,彻底告别烧牛羊粪和煤炭的时代,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一一变为现实,村民们铆足了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这3 个村的发展变化,是青海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也是青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下列一组数字可更好地说明十年民生巨变:2021年青海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6岁,比2010年增长4 岁。控辍保学走在全国前列。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30 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3.6 平方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9年稳步上升。全省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省会西宁建成10分钟健身圈,等等。
第四,这十年,我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青海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开创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全国示范区和单位18 个、社区“石榴籽家园”110 个,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拓展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路径,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民族团结创建品牌。青海的“拉面产业”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人们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依靠拉面产业,青海近20 万各族群众走出深山大沟,走向国内外337 个城市,开了近3 万家拉面店创业就业,与当地群众深度相融、和谐相处,不仅用“一碗拉面”创造了一个百亿元的产业,也唱响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合唱。
每次长距离的调研途中,我常感慨于青藏高原之辽阔、山河之壮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在“两弹一星”精神、开路精神的发源地,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热贡艺术等多个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河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彰显时代魅力,厚植了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高原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五,这十年,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做好青海的工作,办好青海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党建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着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党的旗帜在高原大地高高飘扬。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形成传达学习、任务落实、督促检查、结果报告的全流程工作闭环,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站在新的起点,十四届省委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召开的第一个全省会议就是作风建设会,树立鲜明导向,以此开局起步。制定关于作风建设的若干措施,倡导讲政治、转学风、办实事、强担当、促团结、严纪律这“六个必须”,对一切不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为,一切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变通、打折扣、搞选择性执行的行为,一切漠视群众利益、加重基层负担、光说不练、花拳绣腿的行为,一切不尊重规律、不尊重客观实际、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行为,一切推诿扯皮、玩忽职守、不思进取的行为,一切在群众面前摆架子、在上级面前做样子、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的行为,都坚决进行整治,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建设新青海。
回望十年发展之路,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青海工作,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先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