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理路与特色

2022-02-16 12:40樊爱霞闫凌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樊爱霞,闫凌波

(山西警察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401;河北美术学院 影视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百年大党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对14亿中国人民的又一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标内蕴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一贯坚持与创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强决心与信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富之道,为人类社会走向富裕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标内蕴了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为未来社会设定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描绘,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高层次与境界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事业,追求无产阶级人身自由的获得、发展权利的平等和社会财富的共享。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305-306在这一精辟论断中,马克思连用三个“之后”指明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条件,即劳动对立的消失、劳动目的从“谋生性”向“需要性”发生质变、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人类理想社会的描绘与擘画,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与最终指向。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正是马克思论及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必经的历史阶段。

(二)“两极积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积累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印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在自由上升阶段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277但同时,马克思更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集中体现为“两极积累”观点,即“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可见,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是绝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基于以上论述,马克思预言,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5]。在《对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一文中,恩格斯明确讲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6]此处连用三个“给所有的人”,指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所有的人”的身体健康、生活充裕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而后,列宁进一步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7]这里所说的科学原则主要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保证“所有劳动者”幸福生活的前提。

可见,在谈及社会主义社会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均使用 “所有人”“所有的人”“所有劳动者”这样的字眼来描绘“生产目的”惠及人群的广度,所论及的富裕自然就是共同富裕的问题。

(三)马克思论及按劳分配“弊病”的不可避免,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程度是有限的

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平等性时指出:“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2]304,肯定了按劳分配相较于历史上各种分配方式的明显进步性,同时也论及:“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2]305,这就默认了收入差距的存在,人们因为各自劳动能力的不同,劳动所获自然不同。加之,由于婚姻状况和子女多少不一样,尽管社会成员提供的劳动相同、从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而实际所得和富裕程度却是不一样的[2]305。可见,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富裕的程度是有差别的,社会公平度也是相对的,“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2]305。

上述论述中,马克思既断言了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原则的进步性与公平性,更深刻洞见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限而存在的无法克服的“弊病”。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按需分配是更公平的分配原则,这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也是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目前,深刻认识这些分析与研判,对于我们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探索再分配和三次分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程度和社会公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贯追求与实践进路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的目标,这其中就蕴含着改善人民生活的阶段性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与进程,秉持、创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目标所内蕴的共同富裕思想,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为不懈追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根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社会公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集中表达了古时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殷殷期盼;但残酷现实却往往与良好的愿望相去甚远,“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步入近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就注定了中华民族必将面对发展落后、铁蹄践踏、国家积弱积贫的悲惨命运,实现国强民富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与奋斗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按照党的一大纲领中关于“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的计划,发动工人运动,要求“改良待遇,增加工资”;领导农民阶级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在广大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亿万劳苦大众获得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胼手胝足的砥砺奋斗与不懈努力,结束了中华民族惨遭蹂躏、四分五裂的悲惨历史,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日后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前提和民意根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创性探求

关于经济发展之于富裕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曾明确讲道: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3]86。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前提,这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关于共同富裕,1953年12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 “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毛泽东勾画出具体设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8]437;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8]495-49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生产力极度落后、重工业更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创造性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对共同富裕进行了先期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9],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带领亿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迅速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其中尽管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失误,但客观来讲,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最基本的制度基础与物质前提。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接续探索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总体构想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多次指明和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体现。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10]171-172这里明确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两个问题,其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其二,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来说,共同富裕在时间上是有先有后的,不是同步同时富裕。基于这样的思考,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0]172这当中用“不使”“不会”两个词,态度极为坚决地宣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0]364。这些论述中,“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的断言,蕴含了极大的政治智慧。时隔三十多年,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再回看当年这一精辟论断,其中的远见卓识跃然而出。当前,我国提出加强资本监管,“规范财富积累机制”[1],既是要“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11],同时也是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鲜活实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此,实现国强民富被明确界定为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第二大历史任务。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讲道: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在此,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与判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事接着一事办,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中国人民以空前的干劲与闯劲,打了一场经济翻身的硬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获得了厚实积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推进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共同富裕的旗帜高高擎起。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道:“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九大确立了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标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节点。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一次次惊艳了世界,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全方位保障,中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中国共产党把共同富裕问题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恰如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所预言:“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0]364而今,这一天已经到来。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道世纪难题

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吹响了破解相对贫困难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号角。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道世纪难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无比坚强的决心与信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的又一庄严承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共同富裕道路上,将会面临诸多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挑战,也会遇到种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勤奋与努力,需要非凡的胆识、意志与魄力,才能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持久战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物质生活极大富裕,也关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强调精神富裕和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无疑是一场持久战。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清晰勾勒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提出,到二○三五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3]。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讲道:“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14]5在此,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目标作出明确阐释,提出具体要求,这些具体要求的落地落实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阶段性标志。

所以,从时间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应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前进路上,仍要保持一如既往的拼劲、闯劲、干劲,不停歇、不松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鼓作气、再接再厉、久久为功、有诺必践,如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攻坚战

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收入差距调控在合理范围内,这样的任务本身就彰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攻坚战。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大多在警戒区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逐渐下降。2022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发布会指出,过去十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低到了0.466[15]。下降无疑是好的态势,但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仍处于差距比较大的区间。以最直观的城乡差距为例,虽然经过多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脱贫攻坚、城市反哺乡村等措施的实施,倍差有所下降,但依然是高倍数。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359元和1602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64;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834元和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6;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412元和1893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0。从近三年倍数差值来看,呈现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良好走势,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与国际社会多国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相比,仍是高倍数。

所以,单从将收入差距调控在合理区间这一任务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未来,还要积极、持续、有效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和“调高、扩中、提低”的宏观调控等,促使收入分配格局日渐优化、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打破阶层固化的藩篱,打通向上流动的通道,激发一切活力,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终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从实际国情来看,我国有着14亿人口,人均GDP刚刚超过1.25万美元,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远未在社会成员之间平等而合理地分配,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仍参差不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对此,要有充分的估量,做好打攻坚战的心理准备。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一场耐力战

共同富裕道路上,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挑战,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性都决定着这是一场耐力战,需要非凡的意志、决心与韧劲。

就国际形势而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可谓幻化无常、波诡云谲,但总体走势是东升西降,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越来越被有识者认为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是促使国际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利因素。而同时,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争依然尖锐,大国博弈明显升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西方反华势力从方方面面遏制中国崛起,在涉台、涉港、涉疆事务上染指中国内政,横生枝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和极大阻力。所以,共同富裕道路上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预料的种种困难与挑战,这是国际形势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的一面。

从国内形势来看,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民生福祉进一步得到保障。2021年是成绩喜人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16]。但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16]。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控制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解决好城镇新增就业等问题都需要下大气力,而且持续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所以说,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的形势下,实现共同富裕仍面临诸多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未来还将有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娄山关隘、暗礁险滩、风高浪急,这是国内形势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的一面。

四、共同富裕的鲜明特色

共同富裕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与殷殷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具体表达与鲜活体现,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富之道,也为人类社会走向富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一)共同富裕具有共建共享性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打拼,同时,共同富裕的成果也要由全体人民公平拥有、共同分享。

1.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拼搏。共同富裕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必须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坚持勤劳致富原则,杜绝“养懒汉”的惰性思维,切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锚定宏伟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奋楫扬帆,击鼓催征,14亿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同心、同德、同力、同向,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伟力,是所谓“上下同欲者胜”。

2.共同富裕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关于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让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这也是将全体人民充分发动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献智献力所必须的。恰如1842年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7]共同富裕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凸显的是共同富裕的覆盖面。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而后又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8]“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富裕具有鲜明的普惠性和广泛性,是覆盖全体人民、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现着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思路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共同富裕具有全面性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4]4,“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这都指明和强调了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下气力改变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与局面,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矛盾与问题,切实凸显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1.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共同富裕首先要致力于人们收入、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让全体人民的“钱袋子”先鼓起来,这是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最直接的感受。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就有非常细化的物质层面的建设规划,如:“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等,这些计划均着眼于通过高质量发展,促使物质层面人们实际利益的获得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物质生活富裕的极大关照,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契合中国人所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于物质生活重要性的传统认知,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新时代具体的阶段性体现。

2.共同富裕是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多方面的富裕。共同富裕是“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生态、精神文明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20]。精神生活的丰盈对物质生活的富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加之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具有梯次性,在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后,自然会有精神方面更高层次的发展与享受需求。诚如刘向在《说苑》中引《墨子》佚文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关于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就有“人文之美更加彰显,努力成为精神普遍富足的省域范例”,“生态之美更加彰显,努力成为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的省域范例”,“和谐之美更加彰显,努力成为社会和睦团结向上的省域范例”这样的规划,既对各省各地共同富裕发展蓝图的制定起到示范作用,也是我们解读共同富裕必须把握的“规范动作”,即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样强调精神健康、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等。就实际情况看,当前最深层的国际竞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对社会主流意识产生强烈冲击,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人们精神生活的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社会发展,对冲诸多错误思潮的渗透,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共同富裕具有渐进性

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14]8。从实际进程看,共同富裕绝非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而必然是逐步的、有差别的共富,具有渐进性。

1.共同富裕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不是同时富裕。目前中国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到4亿人口,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区域的整体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这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难的地方。人们之间现有的收入差距、个人不同的财富创造能力等,决定了在达到共同富裕的时间上有先有后,因此要克服平均主义的错误思想,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劫富济贫。在追求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14]7。对此,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在再分配中,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建立起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进民生兜底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倡导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坚决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同时努力做好第三次分配,鼓励先富者以“计利当计天下利”“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与境界,帮带后富,“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1],大力弘扬扶危济困、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力促“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早日形成。

2.共同富裕在步子上有快有慢,不是同步富裕。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各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等差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呈现出步子有快有慢的差别,所以要克服急性病的错误思想。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显然不可能要求东、中、西和东北整齐划一、齐头并进。中共中央作出在浙江省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决策是切合实际的英明抉择,示范区作为探路者、先行者,会给其他省域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成功示范,以避免走弯路和减少不当措施所致的损失,这本身就是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整体步伐的一部分。

3.共同富裕在程度上有高有低,不是同等富裕。我们擘画的蓝图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即便那个时候,人们在富裕程度上依然有高有低。但这样的差距一定是在合理区间内的差距,是人们心理上可接受的差距。合理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会激发人们干事创业、向更高富裕程度迈进的活力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大道如虹,行则将至。”实现共同富裕的崭新征程已经开启,全体中华儿女当上下同欲、举国同心、时不我待、奋蹄扬鞭,携手绘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李迅雷:迈向共同富裕共识下的投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