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基本经验与责任担当

2022-02-16 05:22张首先
关键词: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文明

马 丽 张首先

“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崭新的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语境中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就非常深刻,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生态文明与民族未来辩证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宝贵探索,其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责任、大担当和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

从“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到“美丽中国”的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尽管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非常深刻。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的,早在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深入农村,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后,在《长岗乡调查》《寻乌调查》这两个报告中,明确肯定了自然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0页。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深刻的、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然与社会完全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要始终把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紧紧联系在一起。1944年初,毛泽东提出延安大学应该开一门“大课”,这门大课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师生,“大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中国的现实问题。毛泽东要求延安大学的师生要在理解自然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上,观察、了解和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其目的是让全校师生对自然、社会有一个完整的理解。(2)邓力群:《伟人毛泽东——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5-406页。战争年代,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非常恶化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严重影响农业经济、人民生活。毛泽东说,“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3)《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3页。全国解放后,为了迅速治理全国的生态环境,彻底改变因为战争等各种原因对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的恶劣影响,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给“光秃秃”的山头披上绿装。邓小平一直以来就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邓小平一生的政治实践中,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是邓小平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1943年,邓小平就发动太行山区人民植树、修渠、打井、造水车等。(4)《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0页。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建设中,植树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区域经济、生活环境,修渠、打井、造水车等能够解决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的重要问题,这些看上去非常具体的工作恰恰是经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与正确理解由于“残酷战争”的凸显而被历史所遮蔽,但是不能否认,早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初步探索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关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没有忽视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关切。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诞生,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宣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划时代的重要宣言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狭隘界限,从全球角度提出了26项共同原则和7个共同观点,第一次直面全球严峻的环境问题,指出各国政府对严重的环境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特别重大的责任,国际社会应该广泛合作,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要谨慎地考虑对环境产生的后果。(5)李金昌:《从斯德哥尔摩到内罗毕——过去十年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概况》,《法学评论》1983年第1期,第42-50页。《人类环境宣言》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造福人民的重要理念。第一次环保会议认为,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应当采取切实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比如官厅水库的水源问题,大连、上海等主要港口的水质污染问题等,会议确定了一系列的环保工作方针,如“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等。(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53页。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环境保护的理念不断升华。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升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2007年,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环境保护进行了新的定位,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的战略升级,是党的执政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断升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这一理念的全面升华可以从历届环保会议、历届党代会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历届环保会议来看,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自1973年第一次环保会议之后,改革开放40年,召开了多次环保会议。1983年第二次环保会议把环境保护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7)廖盖隆等编:《新中国编年史(1949-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24页。1989年第三次环保会议表达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决心;(8)曲青山、黄书元:《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中央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8页。1996年第四次环保会议响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72页。2002年第五次环保会议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2006年第六次环保会议要求在环境保护观念、环境治理方式、环境保护手段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2011年第七次环保会议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10)徐祥民:《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发展报告》(2012年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4页。2018年开始,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6页。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历届党代会来看,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党的报告中的位置更加凸显,从“重要问题”的深刻认识(十三大)、“生态文明建设”执政理念的提出(十七大)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思路清晰、高瞻远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深刻展现了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的高度统一。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以后,由此展开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前景和亮丽征程。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全球生态文明的贡献与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页。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角色和作用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从视野来看,我们将从建设“美丽中国”扩展到建设“美丽世界”的全球视野;从角色来看,我们将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参与者”“贡献者”到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样本的“引领者”;从作用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生态智慧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质的中国元素将会在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中国特色的独特魅力。其实,我国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早已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必将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中国与世界一起行动、一起努力,才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年,第212页。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到建设美丽世界的天下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党的大担当、大作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推进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不断升华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僵硬”的教条,体现客观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直面现实问题、勇于创新开拓是与时俱进的内在特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界的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然本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在艰辛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中职卫生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授的内容是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惑,但只要教师认真改善教学方法,专研教学技巧,拓宽教学思路,那么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肯定会有提高,促进中职卫生检验专业学生无机化学的学习效果。

党的执政理念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执政主体进行各种执政实践活动、实现执政理想、维护执政安全的最深层的基本动力。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不断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然,是党的执政目的的价值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民生福祉,是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维护执政安全、永葆执政地位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大美中国的蓝天白云、锦绣河山,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衷心认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还非常严峻,负重前行、压力叠加的状态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信心决不会改变,必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题中之义,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党的执政方式的系统完善,优化生态文明执政实践的制度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实践中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是执政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政党政治规律、明确历史方位、担当历史责任的清醒认识,解决的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相符合的问题,或者说,解决的是符合规律性的问题,是在实践中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问题,是否坚持科学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科学前提。民主执政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精神,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测评等;从精神的角度来看,精神既是理念又是行动,内在的理念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展现出来,民主执政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民主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依法执政是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依法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执政实践的制度体系。从新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3)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全面实施(2015),从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三大战役到实施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2016),从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实现全覆盖到国家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2017),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到全面禁止洋垃圾(2018),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019),从民法典的“绿色条款”体系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2020),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到共建清洁美丽世界(2021),等等。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已完全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党全社会高度认同的行动指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战略布局已成功实施;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愿景已成为现实;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在完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创造的“绿色奇迹”,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丰富生态文明执政智慧的力量源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法宝,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一“来”一“去”的循环反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就会成为事业发展的无穷动力。人民是“一种最强大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有一部考证性的工艺史,就会证明,18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8-429页。列宁认为,人民是“历史活动家”,人民群众拥有“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气势恢宏”的磅礴力量,没有人民群众“冲天”的决心和本领,任何事业都难以取得成功。(18)《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1页。脱离了人民群众,再完美的理想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人民群众是“知识大厦”“智慧宝塔”的建设主体和共享主体,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源泉,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智慧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1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04页。“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充分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知民情、解民忧、集民智、汇民力、得民心,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让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让“美丽中国”成为地球上的最美家园,给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留下清澈明净、群星璀璨的浩瀚星空,留下碧波荡漾、清水绿岸的河海江湖,留下花香扑鼻、硕果累累的缤纷乐园。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确保生态文明执政使命的全面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有力的坚强领导,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60页。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文明形态,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久治不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心怀“国之大者”,领导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强音,对各种生态“顽疾”的“宣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铁腕治污”“铁规治污”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61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保护眼睛”“对待生命”这样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确保生态文明执政使命全面实现的责任感、使命感。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遵循“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7页。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中确立生态文明执政使命,在“战略全局”中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应对变局”中实事求是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主要是“减污降碳”,这是我国现阶段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庄严承诺和战略目标,必须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加大“一把手”的环境问责力度,严格执行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违法惩罚严”“监管问责严”“政府要求严”的新修订的环保法;确定好实现“双碳”的时间表、路线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64页。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强国家公园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增加优质生态产品、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零碳工业流程技术、全面升级碳捕集和碳封存技术、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拓展低碳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履行多边国际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国际多边主义,为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的“美美与共”展现责任大国、责任大党的形象。

(五)坚持党的自我建设的全面从严,彰显生态文明执政绩效的全球引领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之智、中国之志、中国之制、中国之治所展现的执政绩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优良的执政作风、高超的执政水平,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振了信心、带来了希望之光。只有永远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指明方向,才能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化解世界环境危机提供创新性示范。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是坚定的,坚定推进和执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等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中国共产党在彰显责任大党形象的同时,努力深化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体系,切实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加强南南合作、力所能及提供“南南合作”资金;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努力推进全球绿色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政党之“大”,不仅仅在于党员数量多,关键在于大责任、大担当和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主要表现在三个“大”,即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责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贡献:为人类发展谋大同。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责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扛在肩上,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急切期盼、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老百姓的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惠民、利民、为民的重要体现,优美环境质量、优质生态产品是老百姓热切期盼的基本需要,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文明建设慢不得、等不起。必须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底线”“上线”,坚决打赢生态环境保护的“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着力防范生态风险,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敢于追责、终身担责;以踏石留印的坚毅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为中国人民谋下千秋福乐。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之所以永续发展、从未中断,关键在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一直保持着对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存的尊重和敬畏。“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条辞传》),“生”是自然之善与人类之善,天地化育、生生不息,任何对“生”的破坏都是失“德”的表现。“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传·象传上·泰》),“裁成”就是按照自然的生生之道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辅相”就是辅佐天地成就生生不息之大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经·第二十五章》),自然是总根据,道以自然之功创生万物、养育万物,“道-天-地-人”始终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生不息”之链。中华文明以“天地之大美”为审美追求、以“天人合一”为文明理念,具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东方生态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中华民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面对民族危亡、国家衰败,中国共产党扛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重新收拾旧山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踏平坎坷,成功迈进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借鉴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决了因全球生态危机而导致人类文明危机的当代困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繁荣昌盛,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以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贡献:为人类发展谋大同

2019年,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中国之约”:“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断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13页。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胸襟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髓,“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6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4页。中国已经开启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历程,但在各种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全球困境下,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仍然比较严峻,如生态危机、治理危机、发展危机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认知还未统一、系统方案有待构建、远景思维尚未彰显、集体行动还需努力,迫切需要构建开放共赢、公正合理、平衡普惠、资源富足等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出现赤字的严峻挑战下,克服国际国内的重重困难,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为克服和消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全球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力所能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困境。近年来,对地球变绿贡献最大的是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经验、措施,已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结语

对于发展中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讲,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形象、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讲,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万古流芳靠的是中华文明中东方生态智慧的长期滋养,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不断昭示:文明的“高度”依赖生态的“限度”,生态的“绿色”标识文明的“底色”。对于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来讲,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几年来,尽管国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压力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62页。从国际来看,国外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对我们长期施压、长期“规锁”、大打“环境牌”,“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62页。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国传统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升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沉体验、对地球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全面关切、对生态兴-文明兴之间的内在逻辑的价值肯定。“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探索、基本经验与责任担当必将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克服重重困境,必将赢得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认同。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文明
环境保护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