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胡俊杰,胡传伟,张文东,杨功奇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4)
在近几年,中国多地都出现了暴雨、特大暴雨及冰雹等恶劣天气,因短时间降水量过大造成了城市严重的内涝现象,更严重者部分城市在暴雨过后直接变成了“水城”。天灾是无法改变的,但人祸其实就是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所带来的后遗症,在城市快速建设的同时只想着如何经济最大化,却忽略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相匹配这个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在韧性城市的理念下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防洪排涝的体系,使得其在城市建设中能充分发挥作用,降低甚至是化解强降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
韧性城市是指当灾害来临时,通过城市完善整体格局和持续的功能运行,可适应和化解这种灾害,基本维持相似的功能结构、系统,并能迅速实现灾后恢复。城市通过适应灾害的经验积累,增强学习,提升应对灾害能力进而保持系统的活力,因而韧性城市也将灾害视为提升自身系统韧性的机遇,而非单纯的防御。
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等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城市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在新形势和新挑战下,除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也应该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要不然如同“木桶效应”一般,终将会为短板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来确保我们在遇到强降水的情况下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还能促进城市全面的健康发展。故而,对于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一套严格的应对强降水的措施,确保当发生强降水的时候有人负责、命令统一且及时,各部门能协调有序的配合,积极应对出现的灾情。除此以外,还要根据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雨洪管理系统、城市河网等不同情况来拟定不同的应对方案,建立一套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是在已建立的城市防洪排涝网基础上从洪涝灾害发生前、中、后三个时间段来应对灾害的发生,该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防护排涝体系框架
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是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在修建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的地下管道,其中就有排水管道,有的被挖断没来及恢复,有的管径太小不能满足大降水的要求,有的和城市污水管道混合等,这些不完善之处使得在城市出现大降水量的时候雨水管网不同或者负荷过大,难以短时将雨水排出,久而久之雨水便会越来越多,进而增加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城市中的建筑物在快速建设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既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负荷,导致原来的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当下的发展,而原本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本就标准低,这更是雪上加霜。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已有的建制市的前提下符合国家防洪要求的不足40%,更严重的是在沿中小河流建设的城市中能达到国家的强制性防洪排涝要求的寥寥无几[5]。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应有专门的负责人管控,权力应该集中,管理要到位,做好市政部门、水利部门等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合多个部门做好应对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预案,而不是各推其责。在出现灾前预警时,相关的责任人要迅速在自己的岗位上处理相关的责任,做好灾前预测降水量、灾前防范预案、评估排水系统能力等等工作。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而管理的职责明确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涝发生的保障[1]。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应对困难的有力助手。内涝积水(下穿隧道、涵洞)检测系统、遥感遥测技术、新型3S技术、预警系统等技术手段应该更多地为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带来“动力”,只有在洪涝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使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而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国外,相关的灾前预警技术被充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反观我国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不成熟,给未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带来难度。
目前,人民群众对于防洪排涝低概率灾难的避险意识淡薄,只是心存侥幸地去面对这些低概率但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然而,更多的城市居民意识里仍然是部队官兵在汛期抢险救灾、水利部门修筑堤坝、市政部门管理排水系统等国家部门的事情,忽略了自身对于防范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性[3]。
防洪排涝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布局的合理性。并不是有防洪排涝工程在强降水的过程中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如若布置不合理将无疑是摆设,无实际意义。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并结合城市中的湖泊、河流、水库等有利的资源进行降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管网,确保在强降水时能更有利于排水[4]。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后城市所具有的防洪排涝的能力。而反观已有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标准很难达到国家硬性要求,一来是由于目前的防洪排涝体系部分还在沿用之前旧的防洪排涝体系,二来是由于在原设计的防洪排涝体系网周边新建了其他建筑物,使得原有建筑物超负荷工作。显然,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标准低将直接导致在降水的过程中已有的防洪排涝工程难以达到快速降水要求,若在持续的强降水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标准直接关乎降水过程中的排水能力,只有高标准的防洪排涝体系,才能够确保达到高效的防洪排涝效果。
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责任。根据应急管理体系的有关规定划分单位职责和个人责任,明确负责范围,明确道路排水与抢护、水利工程、供电人防等责任主体,确保在灾害发生时有条不紊、分工明确、责任有主体。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洪涝灾情的发生,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2]。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需有技术的加持。此类技术主要包括城市内涝积水(下穿隧道、涵洞)检测系统、遥感遥测技术、新型3S技术、预警系统等技术手段。城市内涝积水(下穿隧道、涵洞)检测系统为城市排水基础建设、保障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遥感遥测技术能对和河道的水位进行实时监控,并能提供现场图片以及计算洪水淹没面积,有利于有关部门实时掌控灾情情况,进而部署防洪排涝工作,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5]。
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小到关乎自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大到关乎国家安全,所以提高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在网络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微博、电台、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民政、交通、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知识讲座,定期地向市民发放详尽的防洪排涝宣传手册,教育部门同样也要开展防洪排涝等相关防灾减灾的教育课程,从小培养树立防灾减灾观念。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立涉及各方面,需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协调联动。本文主要在韧性城市理念参考下对目前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指出不足和给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布局,运用相关的先进技术,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以及提高群众防洪排涝的意识等措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弱化洪涝灾害给国家、城市、人民带来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