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可以梦见“元宇宙”吗?

2022-02-16 18:56黄西蒙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2年2期
关键词:元宇宙盘古朴素

黄西蒙

最近“元宇宙”的话题十分流行,其英文Metaverse的意思是“超越宇宙”,代表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这似乎是一种更为广大的宇宙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朴素的直观感受到传说故事,再到自然科学上的研究,从古至今的宇宙觀,也体现着文明的发展。

古语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由此观之,“宇”与“宙”并举,同时涵盖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实际上更符合现代人对于宇宙乃至“元宇宙”的认识。那么,中国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的呢?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最经典的关于宇宙诞生的传说。但实际上,盘古的故事出现时间很晚,当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黄帝为文明始祖的时候,典籍中还不见盘古的踪影,此时公认的历史源头已有五帝,而三皇的故事则要在此后才进入历史叙述。三国时期的徐整在《三五历记》中终于把三皇和更早的盘古故事纳入典籍,其中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文字,是此后盘古故事与宇宙起源传说的“模板”。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提供了两个极为关键的信息:首先,宇宙之初是一片混沌,像个鸡蛋一样,天地的界限不明显,而盘古也是诞生于混沌之中。宇宙在诞生之前是“无”的状态,是有一个突然“诞生”的时刻,这在古人眼中就是盘古的诞生,而在今天的科学家眼中,这或许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时刻。

还有一个关键信息,说明天地是根据阴阳变化而逐渐形成的,阳气慢慢到了天上,阴气逐步沉入地下,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天地。这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认为阳气是轻而清的,阴气是重而浊的,这才有了天地之别,上下之别,以及距离与方位的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大多都有超凡的法力与无穷的生命力,但盘古是罕见的为了天地万物而自我牺牲的神。盘古的身躯化为世间万物,这种形象并不多见。

关于宇宙形象的认知,古代最经典的说法是“天圆地方”,一般认为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记载:“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认知而产生的朴素观念。

这种朴素的宇宙观与道家、佛教思想结合后,就产生了更多关于宇宙图景更加细致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它多有呈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游记》中关于天地方位的“设计”:四大部洲、须弥山与海洋共同组成了庞大的宇宙。

从文学创作上看,这是一个巧妙的做法,但从读者接受的层面上看,这实际上还是古人宇宙观的体现:承认宇宙图景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而不是站在某个绝对的立场上来认识宇宙,接纳不同的宇宙观。这或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性的体现,即便是儒释道的宇宙观混杂在一起,在文学作品中也不“违和”。

除了对宇宙起源与宇宙形象的认知,古人也十分关心自己如何于宇宙之中合理生存,如何与天地万物保持合理的关系。这其中道家思想最具超越性,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加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庄子在《逍遥游》中有这段经典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段文字不仅是进入庄子哲学的“第一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在水中为鲲,进入空中则为鹏,鲲鹏展翅,后世的李白也惊叹“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的生命是自然而灵动的,它被太多人寄托了少年意气,又被无数人看成精神自由的载体。

古人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会产生无穷的想象,却在现实中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局限,以及生产力的有限,古人的迁徙能力受制于身体与自然条件的约束,只能想象出各种有极限能力的生灵。水中之鱼,空中之鸟,都激发着古人的想象力,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各种神话传说。不论是盘古的故事,还是鲲鹏的诞生,都是如此。正是这种在宇宙中“游”的状态,让人们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即便宇宙是辽阔的,个体也能在心灵自由中实现真正的逍遥与超越。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对更遥远的星空的探索,可以在渺远的宇宙中探索更多的奥秘。古人对宇宙的朴素认识,于今看来也颇具想象力,而道家思想中关于人在天地万物之间如何逍遥栖居的思考,也值得今人细细品味。

(选自2021年12月7日《北京晚报》,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元宇宙盘古朴素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盘古开天辟地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盘古
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