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国潮+创新”,是互联网世界的“文化自信”

2022-02-16 17:52金莹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风古风女团

金莹

临近2021年年末,五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00后”女生火了。因为用戏腔演绎流行古风歌曲,她们录制的视频迅速登上B站、抖音、微博等网站的热门榜单。短短几日,仅《探窗》一曲,在视频平台上的播放总量就超过5000万,点赞量超过250万,不仅收获巨大流量,还被《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官方媒体激情“点赞”。

这五位“火出圈”的“00后”,分别是学老旦的边靖婷、学青衣的杨淅和朱佳音、以及学花旦的朱鹮和程校晨。除朱佳音外,其余四位学生时代都住在学校的“416宿舍”,故而又被网友亲昵地称为“上戏416女团”。

“上戏416女团”以十数年专业功夫为积累演绎的“戏腔”,让原先并不了解京剧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除了“戏腔体”古风歌曲外,她们发布在网络上的短视频,还试着普及京剧的相关知识,呈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状态,向普通网友展示了原本远离大众视线的戏校生活和戏曲专业训练等内容。

“看了她们的视频,我开始对传统戏曲感兴趣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板一眼的复制,而是融入现代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接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网友在留言区这样写道。

在近几年的互联网上,“上戏416女团”的走红并非孤例。“古风+戏腔+流行歌曲”组合点燃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热情,也并非昙花一现的“速朽爆款”。从视频网站的点击量上观察,随着各个层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的推广和深入,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中国”产生深厚的兴趣。这些“90后”“00后”们因兴趣而集结,深入到传统戏曲、传统乐器、传统舞蹈、传统诗词、传统绘画等各个领域,在网络上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丰富而深入、传统又现代的演绎,在网络世界蔚然成风。

“戏腔”+“古风”=“爆款”,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传统”了

“上戲416女团”火了,顺便让原本只是在小众流行的“戏腔”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然而,通过相关视频搜索我们可以发现,星星之火,早已燎原。“上戏416女团”的火爆出圈背后,是“戏腔”演绎古风歌曲的形式,早已获得互联网年轻观众的追捧和拥簇。仅以视频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为例,若以关键词“赤伶”“戏腔”“古风”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的短视频播放量多则千万,少则几十万,远远超过了其他品类。

一斑窥豹。追溯“上戏416女团”的出圈之路,我们或许可以观察到当下互联网传播的一些“规律”。那就是,在现在的互联网世界中,传统与流行的结合,国风和原创的“合体”,正在成为网络时代的流量密码。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国潮”“原创”“古风”“戏腔”等关键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短视频的标题中。

在B站上,“上戏416女团”的正式“出道”,可以追溯到2021年3月上传的视频《【老旦花旦程派青衣戏腔】专业戏腔〈赤伶〉神仙宿舍416女团翻唱》。正是从这个时长仅3分19秒的短视频中,“上戏416女团”火速出圈,成功进入大众视野,到2021年12月底已经获得近620多万的点击量。也是从这个视频开始,她们的视频频频冲击百万、千万的点击量,并数次登上抖音、微博等网站的排行榜。

同样以“戏腔”为关键词,被网友戏称为“国家队”的年轻艺术家们也是战绩不俗。在B站,“70后”歌唱家谭晶的短视频《〈赤伶〉来了!经典吟唱在线,极限声压搭配绝美戏腔唱尽粉墨悲欢!》,已经有近1200万的播放量。梅派青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郑潇演绎的白居易长诗的视频《戏腔炸裂,国家队翻唱古风神曲〈琵琶行〉》,播放量也超过600万。年轻的网友在视频下留言:“我从小就对戏曲没什么兴趣,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这首《琵琶行》后,就开始纠正自己对戏曲的偏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难怪古代名伶唱戏,万人空巷!”

原本小众的古风歌曲经过互联网“转发”“传唱”“再创作”等一系列动作的“发酵”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二次传播。同是一首歌曲,“70后”歌唱家李玉刚邀请作词人为《赤伶》重新写词,“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百年风雨过,赤心未蹉跎。百年有灯火,一心照山河。一腔爱清澈,浩荡襟怀向来客。我华夏,千秋愿,何远阔”,将最初的一曲乱世悲歌唱成盛世强音,剧情版MV在B站已经拥有750万以上的点击。

“国潮”+“原创”,更是点燃众多年轻网友内心火焰的利器。在B站,拥有近86万粉丝的青年琵琶演奏家、UP主“柳青瑶本尊”发布了自己原创的国乐战神系列,这些作品以李世民、花木兰、兰陵王等中国历史人物为对象作曲,让一众网友在音乐中感受历史维度的同时,感受到琵琶“碎石裂金”的魅力。其中的《兰陵王入阵曲》还上了河南卫视2021年的端午奇妙夜。而她和中国歌剧舞剧院打击乐首席王佳男合作演奏《兰陵王入阵曲》的视频,在B站一个网站就拥有超过1500万的播放量。在视频中,两位青年音乐人不仅展示了琵琶和中国鼓的魅力,还在字幕讲解中追根溯源,普及更深入的文化知识:“鼓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鼓乐是鼓舞的灵魂。”

在视频弹幕里,网友们也纷纷背起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各种古诗词,“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历史、音乐、诗词,所有人小时候语文课上背过的古诗词,或许在时光流逝中已经逐渐淡忘,但根植于心的中华魂,却在这一刻被激荡而出,引人心潮澎湃。

不止戏腔,“国风”正成为点燃国人内心火焰的密码

沉醉于短视频的年轻人,喜欢的“国风”,远远不止戏腔一种。传统手艺、传统乐器、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等都各有拥趸。在B站上,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大显身手。他们在演奏中国传统乐曲时模拟出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与韵味,也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出《哆啦A梦之歌》和《哈利·波特》的主题曲;他们用古汉语复原古曲,用中古汉语的音调吟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也用流行音乐来演绎《诗经》和《楚辞》;他们从典籍中翻阅出中国传统服饰和中国传统妆容的记录,进行兼具历史意蕴和现代审美的还原和复刻……在“Z世代”的网络世界里,“国风”真正成为一种根植热爱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疫情之后,B站与国风相关数据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21年11月底,B站的国风用户相对于年初翻了一倍,达到1.36亿,投稿量超过200万。在互联网上,24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内容消费的主力军,而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24岁以下用户增长比超过70%。”谈及视频网站上的“国风”相关视频,B站国风品类主编 Echo向记者介绍。

在B站,“国风”作品作为一个综合品类。大致可以分为国风音乐、国风时尚、非遗手艺、国风舞蹈、传统古建筑等六大类,涵盖吃穿用度娱乐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传统文化在内容上有所体现和渗透,无论占比多少,都可以归入国风品类。按照站内热度,国风生活向的内容最多,国风音乐、国风舞蹈,国风时尚如汉服等一些主打审美向的内容,一直以来就有比较高的关注度。现在,一些非遗手艺的内容也逐渐凸显热度。”Echo介绍。

随着“国风”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密切的链接。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专业人士,却凭着一腔热爱和一份专注,获得同龄人和流量的“青睐”。而一旦传统和当下热点结合,“爆款”更是频频出现,其中不乏考验知识和技术的“硬核”作品。2020年10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启动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至8号坑考古发掘。2021年春天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大直播,也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三星堆。在B站,有创意的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自己对三星堆文物的关注。2021年4月,在三星堆5号坑发掘金箔片的新闻出现半个月后,现在已拥有381万粉丝的手工区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就发布了一个题为“15天花20万元用500g黄金敲数万锤纯手工打造三星堆的黄金面具”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UP主根据三星堆出土的半面黄金面具,纯手工打造了一个黄金面具,“带大家一起感受下它3000年前熠熠生辉的样子”。该视频到现在为止已拥有3.9万的留言、1250多万的点击量。在视频的留言区,“才疏学浅的才浅”表示,如果视频点赞超过100万,他将手工打造一个三星堆金权杖。于是,在获得200多万的点赞之后,他又在8月推出“花费4个月25万元探寻三星堆金杖制作工艺之谜”,而这个视频如今也拥有了800万的点击量。

而自称“有活干活,没活盖亭子”的独立摄影师、B站UP主“苏清吾”于2021年3月推出的“【斗拱+榫卯】耗时150天,10000元,一个人造一座故宫亭子”,也获得300多万的点击量。就在这个视频的留言区,一名古建筑设计和施工从业者留下了感慨万千的“谢谢你”三个字:“我们这个群体本身属于设计领域中最边缘和小众的群体,UP作为一个爱好者却投入如此之大的心力来完成这部‘作品,着实令我很感动~~~~~~~~谢谢你”。

同是B站手工区,UP主“慕容意的手工小记”因兴趣产生热爱,自学“非遗”的绒花制作技术,也拥有不少粉丝。她在2021年5月發布了一个题为《12天用4000根蚕丝手工制作一只金凤!不硬核进来打我!》的视频,已拥有260多万的点击量。同样是在这个账号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唐风牡丹绒花:今天你文化膨胀了吗?》《雅宋绒花冠:传统文化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耗时四天将明代古画做成发簪》等视频。这些配着古风歌曲的作品,不少都拥有一两百万的点击量。在她历时40天“将11种中国传统色做成绒花,老祖宗的审美有多绝?”的视频下面,网友一面为她的手工制作技艺赞叹,一面被中国传统色的名词倾倒,“朱柿、浮光、天缥、彤管、初荷红、碧山、栀子、鱼师青、瓷秘、夕岚、风入松。每个词都美入心里。”在视频下面,他们这样留言。

乘上了“国风”和“非遗”的快车道,从摸索几个月后于2020年3月底开始绒花制作,到2020年4月在B站上传非遗绒花教程,再到拥有点击量超百万的视频,慕容意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现在的很多UP主,往往是从兴趣开始对传统文化的钻研,越钻研越深入。以前我们会说年轻人‘玩物丧志,但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在兴趣中发展了自己的特长,有创意有想法,呈现出一种‘玩物有志的状态。”Echo感慨地表示。作为B站国风品类的主编,她和同事面对互联网上层出不穷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是会时不时惊叹于当下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传承这一“爱好”上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互联网没有边界,优质内容一旦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便容易形成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中国年轻人演绎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早已走出了国门,或在异国他乡“炸裂”街头,或在国外视频网站被广泛转载。在B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拥有176万粉丝的UP主“碰碰”发布于2019年5月的短视频《在法国,古筝+昆曲+戏腔=王炸!HITA〈赤伶〉》已经拥有800多万的播放量,短视频《法国街头,遇见国乐〈十面埋伏〉,有点霸气哦!》的播放量则已接近千万。

而“95后”贵州女孩杨柳在2020年5月注册了自己的B站账号“杨柳独竹漂”后,开始在网络上发布一系列展示非遗绝技“独竹漂”短视频,向世界展示自己苦练十多年的绝技。在视频中,身穿古装的她仅靠脚踩竹竿立于江上,翩翩起舞,飘飘欲仙,让人惊叹不已。而杨柳的一个愿望是,“我要让独竹漂‘漂到国外去,让世界上更多人喜欢中国文化”。果不其然,当她的相关视频火出国门,在youtube等外国网站上被纷纷转载时,国外网友惊叹,以为见识到了传说中的“中国功夫”。

“我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

从三星堆到故宫,从博物馆到厨房,从诗词歌赋到柴米油盐,从吹拉弹唱到唱念做打……在B站,“万物皆可国风”。而这个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也已成为当下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早早嗅到“国风热”的网站,也在通过“推波助澜”的组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到国风创作的领域。

“例如,‘国风奇妙纪是B站推出的首个国风类IP,内容涉及音乐舞蹈美妆美食知识等各个门类,鼓励年轻的创作者们用贴近当代人的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网站则会对相关主题的视频进行流量扶持。”Echo介绍。

于是,在B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国风奇妙纪”已经推出了“诗意的传统文化”“梦回大唐”“千年风雅”“中华少年行”“山海百灵”“秋意浓”“舞千年”等多个专题活动,并在众多的稿件中评选出一众优秀创作者和潜力创作者,选拔优秀作品的创作者作为“宋文化分享官”“戲曲分享官”“古城巡游官”“国风影像家”等等。据悉,自活动启动以来,“国风奇妙纪”的整体流量已经超过8个亿,产出了很多出圈爆款。

而重国风、重内容、重分享的B站,也正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者。2021年,近年来频频获赞的河南卫视找到B站,双方合作了舞蹈类综艺节目《舞千年》。基于B站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对年轻观众艺术审美偏好的了解,主创团队最后选择将这个节目做成一档沉浸式的文化剧情综艺,从历史长河中寻找曾风靡一时的中国舞,将历史、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在中国故事中引领观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舞蹈之美。

在“国风奇妙纪”的宣传视频“我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中,一众艺术家和UP主共同为“国风”打CALL。

舞蹈家黄豆豆说:“我的舞蹈都是植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血液里最重要的根脉。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他们有着比我们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观赏艺术环境,有比我们更宽广的知识结构,能够比我们更加全面地去认识、了解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

琵琶演奏家方锦龙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基因。在国乐传播的路上,我经常与古乐不期而遇。”

国产彩妆品牌创始人、化妆师毛戈平说:“拉长时间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造者。我看到很多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有更强的自信,更多的途径,更新的想法,更大的行动。”

国风乐团“古琴诊所”的年轻人说:“大鼓很帅很酷,它的声音很像我喜欢的一句话:其徐如林,其疾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对着屏幕前的年轻网友激情解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重任就落实在你们的身上!”

是的。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传统文化铸就了国人共同的记忆。她们既是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密码,也是群体信念的表达,只要还有人写着中国字,吟着中国诗,唱着中国戏,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方式如何转变,他/她的中国心,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寄托方式。一经点燃,连绵不绝。

猜你喜欢
国风古风女团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国风时尚关键词
首届晋祠国风文化节举行
古风十年愿清风明月依旧动人
MiNi只“装”少女心
新疆风情
“Sunshine”女团走红:励志or炒作?
时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