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奕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的现状和特点,并针对各地区人才分布不均衡、濒危剧种人才稀缺、人才梯队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等问题,提出拓宽戏曲教育覆盖面、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戏曲院团人事制度改革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 戏曲表演人才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165-04
戏曲表演人才是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浙江省对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拓宽戏曲人才培养途径,目前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基本面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一、戏曲表演人才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戏曲表演人才总量可观,各地区分布不均衡
浙江省国有事业、转制戏曲专业演出单位共37家(下辖国有演出团体计42家),各单位在职戏曲表演人才近500人。就地区分布而言,戏曲表演人才集中于省属院团和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市,杭州、绍兴、温州等地人才储备较为丰富。其中戏曲表演人才总数最多的是杭州市,正高职称人才最集中的则为省属各院团。省内一些文化、经济整体力量较弱的地区,戏曲表演人才的储备整体薄弱,例如湖州、台州、丽水三个地市均没有正高职称的戏曲表演人才,衢州、舟山、嘉兴三个地市的正高职称的戏曲表演人才均占比5%以下。
(二)越剧人才储备丰富,濒危剧种人才稀缺
目前浙江省各剧种生存、发展情况有一定差异,昆剧、京剧、越剧、婺剧、绍剧有数量不等的国有表演院团,特别是越剧、婺剧院团数量较多。甬剧、姚剧、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均仅有一个国有院团,杭剧由两个越剧团兼演,睦剧、和剧、湖剧已无国有院团。剧种表演人才数量与院团数量成正比。在浙江省各剧种中,越剧表演人才总量最丰富,越剧表演人才占全省戏曲表演人才总量的53.24%,其中正高职称人才占比61.73%,可以说越剧人才是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的主力军。此外,婺剧、绍剧的人才总量分别占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总量的17.95%、8.56%。瓯剧、姚剧、甬剧、新昌调腔、杭剧、台州乱弹等剧种的表演人才数量较少,占浙江省表演人才总量的比例均在5%以下,这说明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情况影响到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两者具有双向的影响作用。除了要保持现有各剧种的人才规模,还需要重点加强对浙江省内各稀有、濒危剧种的表演人才培养工作。
(三)年龄、行当组合欠佳,难以形成良性梯队
目前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的突出问题是青年人才十分缺乏,人才队伍整体而言年龄偏大。据统计,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副高者仅占比3.45%。戏曲演员中能在35岁以前取得高级职称的人数非常少,相当大部分人取得高级职称的年龄已超过45岁。一般而言,根据艺术规律,戏曲表演人才的黄金年龄在45岁以前,以往实力突出的演员成名时甚至在35岁乃至30岁以下。也正因此,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的参评条件就是45岁以下取得高级职称(含副高)的中青年演员。但是目前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的年龄,有条件参评“梅花奖”的45岁以下高级职称人才其实总数不多。而浙江省45岁以上的戏曲表演人才占比高达68.90%,可见戏曲表演人才的年龄梯队不合理,多数人取得高级职称时已接近退休,艺术才能难以充分发挥。
除了缺乏青年人才,各表演行当之间的人才数量也差距较大。浙江省各行当中花旦人才数量最多,占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总量的33.69%,小生、老生的人才总量分别占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总量的21.60%、17.06%,而武生、武旦、花脸、老旦、丑等行当的人才储备较为薄弱。其中武旦、花脸、武生是浙江省人才最为紧缺的行当,人才总数少。现在浙江省婺剧、绍剧、昆剧、京剧、瓯剧、新昌调腔、台州乱弹等剧种的武戏人才总体缺口较大,武戏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周期长,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挖掘、培养武戏人才的力度。同时武戏演员的艺术周期较短,也要加强对现有少数人才的保护、关心,为他们在艺术上进一步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四)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缺乏青年领军人物
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缺乏青年领军人物也是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的现状之一。此外,高层次人才除了比例偏低之外,还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问题:越剧高层次人才占比68.97%,绍剧、婺剧、京剧、昆剧、瓯剧分别占比为13.79%、6.90%、3.45%、3.45%、3.45%。就地区分布而言,浙江省的高层次人才表演集中于绍兴、杭州、省属、金华和温州等地。在职的高层次人才中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增长等原因,创作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另有部分院团高层次人才转为导演、管理等后勤工作,而处于艺术创作高峰的高层次人才十分有限。目前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已经影响了部分剧种、院团的发展,高层次人才总量少,且年龄偏大的现状也给省内的文艺精品创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要推动戏曲繁荣发展,高层次表演人才培养必须配合加快跟进。
二、当前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难度
除越剧外,婺剧、绍剧也是浙江具有代表性、流传较广泛的地方剧种,但是婺剧、绍剧无论是人才总体规模,还是人才质量都无法与越剧相比。而甬剧、姚剧、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等“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的表演人才就更捉襟见肘,令人堪忧,如台州乱弹,目前还没有正高职称的表演人才。缺乏足够的表演人才显然会严重影响剧种的生存、发展状态。地方剧种表演人才的短缺与浙江省戏曲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一定關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该校主要培养越剧、昆剧表演人才,其他剧种如绍剧等为不定期委托定向培养,生源数量较少,师资也不如越剧、昆剧丰富。目前婺剧、绍剧表演人才一方面由绍兴艺校(绍剧)、金华艺校(婺剧)两所中专培养,另一方面依然延续20世纪的随团培养模式,整体而言人才学历偏低,因此容易在职称评聘等方面造成影响。稀有剧种由于就业面过于狭窄,且这些院团都在基层,愿意学习的优质生源很少。
(二)人才队伍老化
浙江省戏曲院团的表演领军人才,仍以20世纪80年代自主培养的茅威涛、陈美兰等“梅花奖”演员为主。此外在地市和县级院团中,还有部分依靠已经超过退休年龄的知名演员坚守创作岗位,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尚未培养出来。近年来,省内部分青年演员虽然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且达不到前辈艺术家的水准,表演人才断层是浙江省院团未来几年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人才上升渠道不畅
按照当前省内的职称评定模式,论资排辈的情况仍较为普遍。由于人才上升渠道不畅,浙江省戏曲演员中大多数人都要在45岁以后才有较大希望取得高级职称,这直接导致许多艺术人才在艺术发展的黄金期无法获得相应的平台和待遇,无法适应艺术创作的实际需求,严重抑制了浙江省艺术创作力量的成长。省属院团和杭州市是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资源条件最优的,各地市的人才培养条件较为困难。由于职称上升通道不畅,再加上工资待遇相比其他行业缺乏优势,人才流失问题尤为严峻。而基层院团长期以来由于平台和待遇问题难以留住人才,由于缺乏住房、子女教育、薪酬奖励等配套政策,省属国有院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也有较大困难。
三、加强浙江省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拓宽戏曲教育覆盖面,全面培养浙江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人才
浙江是戏曲大省,在夯实越剧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要以婺剧、绍剧等地方大剧种为重点,辐射甬剧、姚剧、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台州乱弹等稀有剧种,结合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规划,指导高等院校、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基层戏曲院团需求设置戏曲专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浙江地方戏表演人才,进一步完善院校与戏曲院团师资共享、定向培养戏曲表演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如果浙江省内院校单独设置专业的条件尚不成熟,也可在试点参照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表演专业,开办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表演人才学历班,提高地方剧种进入学校专业教育的质量,继续推动传统戏剧教学传承基地建设,试点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的“2+1+1”多剧种办学模式,积极调整充实省市县三级专业院团表演人才队伍。院校要根据戏曲院团需求,适度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与合作戏曲院团共同研制招生与用人方案,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提高生源质量。
(二)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戏曲人才培养质量
戏曲人才的培养起步早,历时长,而且以艺术技能为重点,对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各有不同的要求。前一阶段注重夯实基础,后一阶段注重艺术水准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尊重戏曲早期教育的专业规律,巩固戏曲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以培养戏曲表演人才为重点,完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戏曲教育的职业优势,创新发展戏曲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生源质量为重点,在全省试点专业戏曲职业教育学校学费全免,坚持戏曲表演专业免学费的扶持政策。继续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院团与学校要做好对接,共同制定戏曲专业实施性实习方案,确保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鼓励戏曲专业学生到当地戏曲院团实习、排戏、演出;院团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或行当进行培养。
(三)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拔尖人才多元化、个性化培养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解决戏曲人才培养难题,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厅举办了浙江省首届戏曲“小百花”汇演,并将汇演获奖的一批越剧演员集中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请名师集中培训一年,由此培育出了日后人才辈出、享誉全国的浙江越剧小百花剧团,并由此形成了全省大批青年戏曲演员脱颖而出的浙江戏曲“小百花”现象,这一成功经验至今仍对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要注重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新生代名角培养和特殊行当人才培养,继续支持一批高校成立“艺术名家戏曲艺术工作室”,推广中职院校“艺术名家大师班、工作室”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定期举办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戏曲赛项等专业赛事。创新戏曲专业教学交流形式,通过各行当、流派、剧种间的展示交流活动,发现、选拔一批优秀的戏曲专业人才。实施浙江省“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开设“浙江省戏曲表演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以浙江省各剧种戏曲名家为主,邀请部分国内名家采取“导师制”“一带一”的形式,开展个性化戏曲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经过结业考核合格后优先推荐进入戏曲院团就业。
(四)推动国有戏曲院团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高层次戏曲表演人才引进政策
建议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戏曲院团待遇;在省属院团进行绩效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绩效工资束缚,待遇向拔尖人才倾斜,改善人才待遇。改革职称制度,参考首席专家制度以及上海院团实行的“艺衔制”“技衔制”进行人才制度改革,为中青年拔尖人才腾出成长空间。积极创新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省属院团吸引力下降、人才引进有困难的情况下,实行“校团合作,校聘院用”,引进的人才编制在学校,业务在院团,既可以解决学校师资问题,又为戏曲院团提供了稳定的高端人才支撑。各地院团也能根据实际需求,适当降低招聘人才的学历要求。在国有戏曲院团推行大师工作室、名家工作室等柔性引进制度,通过艺术名家带动院团提升创作活力。试行创作“签约制”,使国内著名艺术家助力浙江文艺精品创作。
(五)加大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加强平台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
目前青年演员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乏平台,当前院团艺术创作经费有限,新剧目创作主要是为参与评奖或重大节庆演出,而青年演员多数不具备高级职称,在评奖中不占优势,往往很难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同时由于戏曲演出市场并不活跃,商业演出较为有限,青年演员在舞台上实践的机会不多,这对其艺术水平的保持和提升是极为不利的。除了鼓励青年演员耐住寂寞,坚持练功以外,应加大对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为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平台。加大对戏曲演出扶持力度,对符合补助条件的优秀戏曲保留剧目,参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对优秀保留剧目全国巡演经费补助的做法,给予演出场次或剧场场租补贴,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加强演出场馆建设,节约院团的排练成本,用于扶持青年人才。在省戏剧节增设“青年演员奖”,打造“浙江青年戏剧节”,积极推荐青年人才参加省级重大艺术创作演出,进一步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支持。
目前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对于戏曲以及戏曲演员的宣传总体而言比较少,普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也关注的比较少,应加强对青年表演人才的宣传推广,为其创造良性宣传舆论氛围。与相关媒体合作,为青年演员制定多维度、全媒体、创新性的多元宣传方案,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各类平台,采取新闻发布、个人访谈、短视频等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进行“线上线下”综合推广。有条件的戏曲院团也应组建专业宣传团队,及时推进本单位青年演员的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