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杉
摘要: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是最典型的特征。肩部动作的产生来源于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与大自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肩部动作是蒙古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产物。本文通过对肩部动作的具体种类进行阐述,着重分析了肩部动作的情感运用、审美运用,阐明了它的重要艺术价值和继承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 肩部动作 情感运用 审美运用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82-05
蒙古族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元开放,深入了解蒙古族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弘扬和发展蒙古族舞蹈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肩部动作作为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特征,在不同作品中有着多样化的运用,多用来表达情感、临摹形象、表现舞蹈的风格特点。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与蒙古族人民长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古形成的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肩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探究蒙古族舞蹈乃至蒙古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有助于舞者更好地演绎和诠释出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形成
(一)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环境
中国北部邊境有一片狭长又蜿蜒的高原土地,如一条卧龙由东北斜伸向西南,这就是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高原的地势较高,夏季十分凉爽,冬季很冷,四季多风,绝大部分地区都广泛分布着温带草原。而蒙古族正是一个世居草原,也是以畜牧为生计的民族,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感激自然,自古不曾改变。
一提到蒙古族舞蹈,人们首先会想到蓝天白云、牛羊遍野、青青草原,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歌咏大草原美景的优美的《敕勒歌》,这种自然至上的情感根植于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当中,通过舞者的演绎传递给观众,而这种情感正是来源于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无尽感恩。大草原的环境恶劣,使得蒙古族人民养成了豁达、坚韧不拔的性格;大草原的幅员辽阔,蒙古族人民豪放、心胸宽广,这些自然环境影响了蒙古族人民的日常体态特征,即使站在那里,也是后背略向后靠、昂首阔步、提跨松腰,而这些也更是深深影响了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采取游牧这样的方式生活,是因为他们依附于自然,顺应自然的结果。游牧不是盲目迁徙,而是顺应着大自然四季更替规律的“逐水草而居”。为了方便迁徙,蒙古包应运而生。除了日常居住外,蒙古包多用做节日到来之际举行宴会的场所。在聚会上,给在座的长者和客人敬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且融入到蒙古族的文化之中。所以,在蒙古族的歌曲和舞蹈中,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有关敬酒的内容,敬酒时常用的器具盅、碗、筷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蒙古族舞蹈的常用道具。
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可谓关系紧密。最早的肩部动作是源于蒙古族人民祖先狩猎时模仿鸟兽形态特征而产生的,之后蒙古族人民由森林进入草原生活,正式成为游牧民族。大草原幅员辽阔,放牧或者外出办事极其不便,所以马就成为了蒙古族的主要代步工具,多年以来马早已成为蒙古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蒙古族又被公认为是典型的“马背上的民族”。所有蒙古人都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为有骏马加持而感到骄傲。由于常年驭马奔驰在广袤的草原上,跟随着马的节奏和起伏,身体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习惯动作,其中以肩部动作最为突出,经过艺术的再加工,就形成了现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
二、“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
肩部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多种多样的肩部动作用来抒发情感、塑造形象,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研究“肩”的形态特征、情感运用和审美运用,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蒙古族舞蹈的本质,以及其背后深邃的蒙古族文化。
(一)“肩”在具体形态中的运用
1.硬肩
主要动作为双手空拳叉腰,用后背上方的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的放松和大胸肌的收紧,致使左、右肩胛骨为重拍,前冲后缩。手肘与手腕随着硬肩的前后摆动而运动。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把握动作的速度。硬肩要有力,有顿挫感,做硬肩时双肩的前后平行交错,要自然、松弛、灵活。在舞蹈《鄂尔多斯》开场时,男子以大甩手迈步,双手叉腰硬肩的动作一个个依次出场,动作间,气息饱满深长的运行,臂与肩贯满了内在的力量,表达出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突出了蒙古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充满了草原广博的气度。
2.耸肩
主要部分为肩部,动作是在双肩放松的情况下,由三角肌的收缩、放松使肩胛骨上、下移动而形成双肩上、下起落的运动形态。肩部上、下运动幅度要明显,切忌端肩。耸肩时,可配合脚下大弓步、垫步,耸肩时重拍在上。在《捣茶舞》舞蹈中动作大量运用耸肩动作,表达出牧区姑娘捣砖茶这一生活习性质朴纯真的形态特征,揭示出蒙古族少女们勤劳、生活细腻的品质。
3.碎抖肩
主要部分为肩胛骨,在做动作时腰部直立,两肩完全放松,与硬肩的活动规律相同,在此基础上根据音乐的节奏颤动形成碎抖肩。在动作中可以随脚下碎步、后踏步位及身体的横摆扭动律一起进行,摆住手位,可以做揉臂等动作。在舞蹈中碎抖肩没有固定的节奏,是在规定的节拍中不停地抖动。在《蒙古人》舞蹈中,在舞蹈高潮处,快节奏的音乐运用了蒙族舞的“碎抖肩”动作,服装道具动态和身体动律高度统一的和谐,使观众联想和感受到漫漫草原上蒙古人那种策马扬鞭、激情奔放的性格之美,使该作品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鲜明的时代感。
4.揉肩
主要动作为硬肩的基本动律,注重“拧”的特点要求,把肩部上推下压交替完成。过程柔韧含蓄,连接贯通,其主要区别于硬肩的是柔肩音乐节奏要缓慢、平稳、舒展。手的动作,可在变化的手位上做柔臂,绕臂的动作。在舞蹈《盅碗舞》的表演中,舞者多采用手臂和肩部的动作,揉肩、揉臂等交替使用,酒盅与揉臂配合发出清脆的声音,舞姿舒展悠长,表达出蒙古族人民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憧憬。
5.绕肩
主要部分为肩部,单肩向后环动,双肩时交替环动。向前为前绕,向后为后绕,双肩同时单绕为交替绕。手臂、手腕随绕肩的动律画圆,在舞蹈动作中绕肩时原地踏步,双脚合并,膝盖微屈。
6.双肩
双肩要求后背用力,右肩向前顶收回原位,重拍在右肩上,左肩跟随右肩动;在做双肩时,第二拍肩部动作的幅度大于第一拍的动作幅度。双肩也能配合脚下后踏步位,双肩动作要有弹性,小而脆。
(二)“肩”在情感表达中的运用
1.表达辽阔胸襟
蒙古族人民顺应自然、依附于自然、保护自然,生活在大自然的天然环境中,接受着来自天地日月的精华,感受着自然之中一草一木的气息。广袤无垠的草原赋予了蒙古族人民辽阔的胸襟,他们通过舞蹈中的肩部动作将这辽阔胸襟表达出来。例如蒙古族经典舞蹈《鄂尔多斯》,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硬肩动作,整体上展现出了欢快的气氛和干脆硬朗的动作特点。通过肩部动作的运用,既反映出鄂尔多斯地区特点的风情舞韵,又表现出蒙古族人民从苦难到欢乐、从黑暗到光明的昂扬之态、奔放之姿。
2.表达细腻内心
有很多不了解蒙古族的人在提到蒙古族的时候会认为他们是一个豪放粗犷的民族,但事实上不是这样,蒙古人仅仅通过“肩”的不同方式运用,就能传达出真挚细腻的情感,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由肩部动作表达出来。我们从鄂尔多斯地区的民间《盅碗舞》的揉肩中,可以体察出蒙古人性格中细腻、深沉的一面;而《筷子舞》的绕肩,则给人留下热情奔放、宽广胸襟的气势;从土尔扈特蒙古民间舞的硬肩、耸肩、碎抖肩中,便可以看到蒙古民族坚定、刚毅、憨厚、淳朴的性格特征,以及诙谐、幽默、风趣的乐观精神;在《捣茶舞》舞蹈中,耸肩的动作揭示出蒙古族少女们勤劳、生活细腻的品质。由此可见,肩部动作的成功运用可以表达出多种情感,将蒙古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用艺术的语言来代替口头表达,这样的形式更加具有感染力。
3.表达乐观豁达
蒙古草原上气候环境恶劣,蒙古族人民近乎直接生活在大自然中,生存环境极度艰难,夏天漫天飞着蚊子苍蝇,冬季四处白雪冷如冰窖,还有春季时不时的扬沙、沙尘暴天气,更不用说贯穿全年毫无预警的大风呼啸而过。所以,不论蒙古族的音樂和舞蹈再怎么变换样式,我们总能从歌中听到或者从舞蹈中看到那属于蒙古族的深沉、强大又乐观豁达的态度。例如经典舞蹈《黑骏马》,舞蹈中选用的配乐节奏时快时慢,时而刚强时而温柔,但总有一股深沉厚重的感觉融在其中。舞者通过变换各种肩部动作,比如:抖肩、耸肩、甩肩,很好地配合了音乐的进行,始终沿着沉稳的音乐表达舞者的情绪,每一个肩部动作都恰到好处,成就了这个经典之作。
(三)“肩”在艺术审美中的运用
1.肩部动作的动态美
动态美是观者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直观地感受舞蹈作品。所以,只有舞者呈现的动态富有美感,观者才会愿意深入理解和探究舞蹈的精神内涵;反之,如果动态缺乏美感,那么即使再怎么蕴含着深刻的感情,观者也会因为外在感官上的排斥而拒绝一部舞蹈作品。
动态美是舞蹈审美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评定标准。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该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由最初的模仿鸟兽形态,到马背上形成的习惯性动作,再到把动作进行塑造的二次创作,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强烈的民族特色,逐渐演变为蒙古族独特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成功地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寄托表现的淋淋尽致。除了多种多样的肩部动作,蒙古族舞蹈中还有舒展的手臂动作、奔放的马步动作、流畅的碎步动作等,这些动作一起支撑起了蒙古族舞蹈的框架,整体表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动态美。
2.肩部动作的神韵美
动态美是舞蹈的外在表现美,而神韵美就是舞者的肢体动作所散发出来的由内而外的美感。如果说一名舞者在展现一段舞蹈时缺乏神韵美,那舞蹈就不能再被称之为舞蹈,只能算是机械地展示一些乏味的动作。每一个舞蹈作品,其表达出来的神韵美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趋同,要保持个性。在蒙古族舞蹈中,譬如《鄂尔多斯》《草原酒歌》《彩虹》等,都保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也是这些经典作品历久弥新、流芳百世的根本原因。当然,一个作品的神韵美仅仅有编舞者的个性创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舞者能否将编舞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就取决于舞者的水平高低。著名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曾经强调“蒙古族舞蹈最重要的就是‘韵’,如果没有‘韵’,舞蹈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无法带给人们心灵的美好和震撼。”①一个优秀的舞者会对一个舞蹈进行自我理解和加工,从而在最终表达的过程中完成对该作品的二次创作,这个二次创作指的就是舞者对于舞蹈神韵美的理解和表达。
3.肩部动作的意境美
舞蹈也好,音乐也好,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最终目的都会集中到“传情达意”上来。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和启迪心灵是三个重要的出发点,因此,立“意”是舞蹈表达的前提。
蒙古族舞蹈中,经常会出现大自然中的一些意象,比如雄鹰骏马、草原沙漠,蒙古族人民通过对这些身边熟悉的意象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最终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通过选取的意象可知,蒙古族舞蹈主题多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命为主,在舞蹈动作上,尤其是肩部动作,也多以模仿鸟兽和马为主,这些都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依恋和热爱之情。例如蒙古族经典舞蹈《牧歌》,舞者自始至终充满感情,并运用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着一首悠扬的牧歌向大家诉说着他对草原深深的依恋。看着舞者在舞台上起舞,他仿佛将每一位观者带到了蒙古大草原上,身旁有牛羊穿梭,耳边有微风掠过。
三、肩部动作的艺术价值
肩部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它已经成为了蒙古族舞蹈的标志,每当人们提及蒙古族舞蹈,首先映入脑海的必然是变幻莫测的肩部动作。因此,肩部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传递着蒙古族人民的价值观。
(一)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地位
肩部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具有的最典型特征,前文提到,肩部动作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蒙古族人民地处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烟稀少,所以马匹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代步工具,而且由于与马朝夕相处,人与马之间成为了最好的伙伴,甚至成为了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人们在马背上跟随着骏马飞驰的节奏和起伏形成了肩部动作,同时又吸收模仿鸟兽形态的肩部动作,然后进行艺术再创造,形成了现在蒙古族舞蹈中出现的肩部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肩部动作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与手臂、手肘、手腕以及步法的结合,在形式上有创新,同时随着身体各部位的加入,表达内容趋于丰富,与时代接轨,使蒙古族舞蹈的表演更具现代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肩部位于上肢的核心位置,连接着手臂、手肘、手腕,所以在新时代的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二)肩部动作继承和发展的价值
肩部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的最突出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加快,马匹逐渐被摩托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所替代,甚至“马背上民族”的许多年轻人从来没有上过马背。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最忠实伙伴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蒙古族人民正在被现代化社会所同化。社会进步固然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流淌于蒙古民族血液中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丢失,一旦丢失,便是蒙古民族近千年文化史的损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大损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宣告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降临,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时无刻不在被身边的新闻资讯轰炸,进而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浮躁的泡沫里。深沉的蒙古族文化艺术同样也在遭受着同样的困境,粗制滥造的电子音乐污染了纯净的草原,酷炫的舞蹈动作里早已不见蒙古民族赤忱的灵魂。人们变得太过形式主义,只求表面热闹,没有精神追求,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蒙古族舞蹈,乃至蒙古族文化艺术遇到了一次不小的考驗。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将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蒙古族舞蹈的未来又该走向何处呢?以史为鉴,蒙古民族作为曾经统治横跨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国的英雄民族,是一个充满着包容性的民族,它最擅长的就是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对本民族发展的有益文化接纳为己用。在接纳新鲜事物的同时,要脚踏实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持蒙古族细腻的情感、辽阔的胸怀以及乐观豁达的态度。在艺术多元化、立体化的新时代中,肩部动作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朝着现代化发展,以肩部动作为基础,充分发掘舞者的肢体潜力,并努力推动舞台现代化建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创新。以双人舞《出走》为例,其中,传统的肩部舞蹈动作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同时,又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现代化的感受。归根结底,一切现代化的设备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吸引观者的仍然是作品本身的质量。蒙古族文化艺术本身就具有来自大自然恩赐的灵性,所有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憧憬和向往这样天地人和的状态。在当今社会,只要各位蒙古族艺术家不忘初心,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同时再以现代化设备作为辅助,肩部动作,乃至蒙古族舞蹈,乃至蒙古族文化艺术,都会与时俱进,会散发出蒙古民族属于新时代的更加耀眼的光芒。
四、结语
蒙古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马背上就是他们的天下。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歌曲还是舞蹈,都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作为一名舞蹈学专业的学生,笔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深入研究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和特征,并发掘其内在所蕴藏的深刻精神价值。
肩部动作是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特征,对这一动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帮助我们梳理蒙古族舞蹈乃至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来龙去脉,更让我们认清了蒙古族舞蹈的精神源泉是大自然,那充满灵性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正是大自然的恩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也来到了十字路口,在这个时候保持初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在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肩部动作与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中发掘更大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8]韩萍,郭磊.中国少数民族和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03).
[10]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