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平:科研育人的白衣园丁

2022-02-16 17:21薛琳张梦莹
科学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纳米山西省临床

薛琳 张梦莹

在同事眼里,他是严谨务实的副院长;在同行眼里,他是勇于创新的科研人;在患者眼里,他是神秘莫测的幕后英雄。然而,他最得意也最让他骄傲的身份却是桃李芬芳的老师。

在2021年10月28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上,张瑞平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这是山西省医疗卫生系统首次获此殊荣。

“抑郁症患者确实有一些代谢物是有异常的,我们可以围绕1~2种代谢物去做文章。”

“治疗抑郁症最主要是穿透性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穿透力太弱,3毫米以上就进不去了,看不着了。”

……

2021年12月14日15时,在山西大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院的会议室里,来自山西白求恩医院和山西大学的10多名专家、学者正围绕“基于量子增强检测技术的抑郁症疾病标志物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他们当中有研究量子力学的,有研究分子影像的,有研究探针检测的,还有研究抑郁疾病的临床一线医生。他们分别结合各自领域中面临的瓶颈问题相互交流,畅所欲言,试图探索出一条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及时诊断出抑郁症的方法,并进行及时干预或治疗,一番讨论下来,每个人都觉得脑洞大开,此前的种种疑惑一下子豁然开朗。

这样的场景,对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医学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每周他们都要针对当下正在开展的一些课题、研究组织一次这样的学术讨论,他们称之为“组会”。只不过,这一次是放在了院外。

“主要是让大家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的同时还能开拓思路,探索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科研效率。”孙萌是张瑞平的博士生,2021年6月加入团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就被团队氛围感染,也被张瑞平对科研的严谨、执着所感动。

“他是影像专家,又是副院长,除了给病人看片子、做会诊,还要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分身乏术,但每周一次的组会他从没有缺席,而且基本上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每一次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理念、新思路,一些前沿性的学术研究他几乎都知道,这说明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必须及时了解并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手段、方法,所以每一次组会,他都会督导大家阅读、学习文献,尤其是本专业内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一定要做到泛读文献思路,精读重点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启發创新意识。他鼓励我们要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敢于阐述和论证观点,对于个别人的偷懒、马虎等行为,他也会言辞激烈地给予纠正,并一再教导大家学术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孙萌看来,这看似简单的一次次学术讨论,张瑞平却用心良苦,每一次他的以身作则,其实更多的是给大家传递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理念。

的确,作为团队“领头雁”,张瑞平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也比团队其他成员付出了更多。多年来,正是由于他对科研近似疯狂的热爱,起初只有两三个人的团队,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集纳米材料、化学、药学、分子影像学等不同专业的交叉学科人才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团队,而且团队成员大都是“80后”博士、博士后,非常富有创造力和凝聚力,还先后获批“纳米分子成像与纳米载药制剂”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山西省“纳米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

“搞科研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临床的问题。”在张瑞平看来,不管角色怎么变换,他首先是一个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要治病救人,而他这么多年醉心于“分子影像学”“纳米技术”等学术研究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转化为成果,并应用于临床,为更多备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

正因如此,多年来,张瑞平从没放弃他的影像学专业,只要有时间,就会钻进阅片室,和其他医生一样,给患者看片子、写报告,参与疑难重症患者的多学科会诊、讨论。每每在临床中发现问题,他又会扑到实验室,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各种路径反复实验、推敲、论证。

“有时候,一些实验只能使用临床设备,我们必须等到临床工作都结束后,才能正式开始,所以经常要到晚上10时以后,才进入实验时间。张瑞平老师基本都会陪着我们,和我们一起实验、记录、比对、分析,特别是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更是会给我们很多指导性建议。”山西白求恩医院影像科医生、张瑞平的研究生蔡雯雯说,“很多时候,大家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等实验结束才发现已经是后半夜了。”

近年来,张瑞平带领的团队以纳米颗粒为载体,合成了多种多功能纳米探针,实现了多模态分子成像和诊疗一体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图像引导下的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传统无机纳米材料存在毒性大、生物相容性差、合成复杂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纳米材料在临床的转化,张瑞平首次选取人体内源性材料黑色素作为载体合成超小纳米粒,实现多模态成像,提高了成像性能,弥补了单一成像模式的不足。

在此基础之上,张瑞平利用纳米成像的优势,将多种治疗模式相结合,实现图像引导下多种治疗方式的协同治疗以及疗效评估,极大地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他还开发多种纳米载药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降低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该研究获得了第十九届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还获得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项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和相关医药企业合作向临床转化。”张瑞平说。

此外,张瑞平带领的团队还开发了多种新型近红外二区成像探针,实现具有更强的生物组织穿透力和更高的时空分辨率的光学成像,为外科精准手术提供依据,还与国惠光电公司联合开发肿瘤诊疗近红外二区荧光平台科研项目,加快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全面提升学科实力。

张瑞平团队还致力于肿瘤新型标志物的筛选和高灵敏度试剂盒的研发,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系统研究健康人和不同分期癌症患者的血清、唾液等生物流体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从而实现从分子层面无创、精准筛查早期癌症患者,为临床检测和基础研究提供可检测的靶标分子,并且构建了低成本新型高灵敏度的纳米免疫传感器,通过替换试剂盒中的相关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免疫反应与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了对疾病的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20多年,张瑞平深深地意识到,一名出色的临床医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科研育人是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学生早早参与科研、参与实践,可以将科研精神、科研思想、科研理念传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调查、实验、观察、测量、分析、应用等科研工作程序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

张瑞平教导学生严格恪守学术道德,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诚信,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科学研究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已先后指导青年教师8名,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14名。

博士后李利平首次采用氮化硼纳米粒在三阴性乳腺癌模型中实现中子俘获治疗,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上。李利平与蔡雯雯共同参与完成的基于天然黑色素纳米颗粒在双模态分子成像引导下的癌症治疗研究项目,于2020年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瑞平指导的青年教师孙菁华、范博、何生、李利平、赵慧芳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曲波涛、郑子良等6人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李利平、赵慧芳等5人获得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孙菁华获得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资助;蔡雯雯与硕士研究生陈琪获得2020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资助。此外,张瑞平指导的连续五届毕业的研究生,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均被二区及以上期刊收录,影响因子均大于3分(最高達6.9分)。

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可以看到很多稚嫩的面孔,他们可能正在读大三、大四。按照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阶段的学生或许只能待在学校里,学习完基础知识和临床课程后,才能进入医院开展临床实践。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张瑞平,也赶上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2019年,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吸引了大量创新高端人才的加入,一直致力于将临床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张瑞平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课程体系特点和中国科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背景下医、教、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打破了学校、医院、医学科学院之间的壁垒,推动了三方协同发展,将全面激活山西医学科学院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与输送符合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一流医学人才。”张瑞平表示,“我们医院现在正在建设一个科研平台,有12万平方米、24层楼,将来会有很多如干细胞转化、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测序等平台入驻,这都有利于未来一些临床转化技术的应用,我们也期待这个平台能汇聚更多的高端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猜你喜欢
纳米山西省临床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神奇纳米纸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成语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