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智凡
摘要: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常见的两种心理现象,既属于心理学范畴,也属于哲学范畴,它们都是人类发展到较高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存在于同一艺术创作过程中,既有“主从之分”,又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纯意识的艺术作品,也没有完全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艺术家意识与无意识艺术共同构思的产物。
关键词:艺术创作 意识 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182-04
艺术创作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形式,它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艺术被认为是艺术家全部人格的体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力,对过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合,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的产生,即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工作的结果。
一、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和无意识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常见的两种心理现象,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识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艺术创作规律,分析整合艺术材料而进行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无意识亦称潜意识,是一种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心理活动。
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西方文艺界在希腊时期就有了模糊的认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讲艺术创作认为是“神灵凭附”,侧重于无意识的重要性,但是究其理论根源,不难发现柏拉图论述艺术创作中无意识重要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因为柏拉图本人就是一个理性主义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那么属于人的艺术创作自然而然是在理性的意识领域。18世纪启蒙运动后,西方文艺理论界开始对艺术创作中无意识有了一定的关注,直到德国哲学家谢林提出:“艺术作品向我们反映出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同一性”。这一理论才真正克服了一直以来统治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意识至上的理性主义文艺观,开始承认艺术是意识与无意识的共同创作。
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存在于同一艺术创作过程中,既有“主从之分”,又有“互相补充”的作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识对无意识具有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的作用。意识的主导性表现在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构思、艺术规律的理解和使用。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补充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爆发、直觉显现和即兴之作。
二、主从之分——意识的主导
(一)意识的主导性
艺术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创作材料往往是意识提供的,意识在整个艺术创作和过程中主导无意识的创作,始终对其进行指导和修正。谈到无意识,首先要从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说起。弗洛伊德将人类的意识活动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并与之对应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伊德(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伊德完全是无意识的,受到“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无意识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最终受到意识的制约和控制,伊德只有采取迂回的方式,不受“超我”的监控求得替代性满足,艺术创作就是这类替代品。“艺术家的创作也同梦一样,是无意识的欲望在想象中的满足。”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分析角度可以看出,任何无意识的行为最终都要受到意识的控制。
科勒律治在评价他的《忽必烈汗》时曾说他是“毫无准备”,确实,《忽必烈汗》54行诗句确实是在无意思的酣畅淋漓中完成的,但后来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下发现,科勒律治诗中出现的所有材料都曾经在诗人的笔记中零星记录过,所以科勒律治的所谓“毫无准备”并非真正的无意识创作,这是艺术家长期的积累,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积累材料的触机喷薄而出。
(二)意识是无意识的灵感根源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有意识的艺术材料储备过程。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对“灵感”这样定义:“灵感是在人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人的意识之上,是人的潜意识在意识上的收获。”由此可见,灵感的获得离不开意识的积累。俄国心理学家维戈斯基也曾说:“无意识的东西同意识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墙,始于无意识的东西往往延续于意识之中,反之,也有许多有意识的东西被我们排挤到下意识的领域中去。在我们意识的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经常的、时刻不断的、活跃的联系。”我们之所以能够证明无意识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正是在我们有意识的总结中反应出来的。
艺术构思过程中,无意识的暗中做功,整合材料,是前人已经论证确定了的,但艺术构思中的灵感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意识。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把人的艺术创作看成是“神灵附体”的迷狂说,认为诗人是神的代言人,诗人代神说话。《伊安》篇中提出:“……诗人仿佛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柏拉图的论述中清晰地表明了迷狂说包含着灵感说,虽然柏拉图的论述包含着并不单纯的目的,但柏拉图忽视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识的主导作用,否定了艺术家意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任何看似无意识的创作其实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艺术家根据长期意识积累的艺术材料进行的创作,所谓灵感的爆发其实是主体调动无意识的功能,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接通急需的意识积累信息材料产生的顿悟,并使其与意识积累材料积极活动、碰撞组合,灵感的产生没有意识的生活经验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不可能的。
(三)意识是无意识的方向指导
無意识在暗中加工,由意识积累提供的材料,其加工的方式以及加工完成的最终形态都是由意识提供的方向作为指引的。首先,无意识的工作机制可以称为“习惯无意识”,是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于某种活动或动作经过严格的规范和长期反复练习,最后达到高度熟练、高度自动化的习惯无意识的表现状态,即无意识的习惯来源于意识行为的反复操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惯无意识”也是许多艺术家灵感和直觉产生的直接来源。这也是为什么一般音乐爱好者产生不出贝多芬的艺术灵感,美术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产生不出齐白石的艺术灵感。
其次,无意识在整合意识材料的时候并不是毫无目的和方向无理性做功。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无意识暗中整合、加工意识的材料,并将整合的信息反馈给意识的理性思维,由意识的理性思维进行监督和修正,待到无意识再次加工产生新的艺术思维,又会给理性艺术思维新的创作材料,之后意识又再次给无意识馈入新的材料,由意识到无意识再到意识,艺术构思就是在这样多次往复的过程中趋向成熟。
三、互相补充——无意识的升华
(一)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的爆发就是上述“习惯无意识”伙同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意识控制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在无意识中由于某种触发,意识思维深层积累的材料快速整合,从而处出了认识上的飞跃,即所谓的灵感。艺术家内心长期的意识积累、分析材料,经过无意识的升华完成了质的飞跃,这正是无意识对意识材料的升华作用。就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哈泽·穆拉特》创作冲动就是由于艺术家在无意中看到的一簇野花引起的,假使看到这丛牛蒡花的是当天正在犁田的农夫,会有这样的经典作品问世吗?托尔斯泰之所以能通过牛蒡创作出穆拉特的形象,是因为托尔斯泰在创作之前就已经经过长期的意识积累,例如他曾经在高加索生活了三年,并且亲自参加了战斗,具备丰富的情感和坚实的创作功底,所以才会在无意识中看到一丛牛蒡便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由此可见艺术灵感的诞生在表面上看似无意识的“灵光乍现”,实质上也是主体长期有意识积累的产物。灵感的点燃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但是真正能够将生活中普普通通事物的触机变成艺术作品的,永远是善于积累和探索的艺术家。灵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虽然以非物质的形式出现,但是其和艺术的关系不可分离,正如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构思的最终显现离不开灵感的迸发。
(二)艺术直觉
直觉在心理学中称为“习惯无意识”,“习惯无意识”的形成需要依靠过去反复的有意识的经验积累直觉,就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为未经逻辑推理而直接得出艺术的创作思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家只有对某些经验烂熟于心,才能够运用自如,正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西方现代文派直觉主义的代表人物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轮》中讨论了艺术创作的直觉问题,认为艺术是一种直觉,人唯有凭借非理性的直觉,才有可能沟通世界的本质。结合伯格森的一些论述:“把灵魂提高起来,超脱于生活的上面”“一种自然的超脱,一种内在于感官或意识的结构之中的超脱”“通过一种共鸣将自己纳入这运动中去”。柏格森意在指出艺术创作中直觉的重要性,因为理性的分析使得艺术带上功利的特点,唯有直觉可以表现出艺术独特的个性。伯格森“直觉主义”的产物绵延说中指出“这种运动就像灵感本身一样,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运动”。所谓“连续不断的运动”即是直觉,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容才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绵延”,而“绵延”的获得离不开艺术家的直觉,必须依靠直觉才可以获得情感的绵延。“对美的感觉并不是特殊的感觉”,通过直觉活动体现出艺术家蕴含在作品中最深刻的力量。在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之后出现的詹姆斯·威廉等人的意识流等理论都是在证明艺术创作中直觉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柏格森等人的直觉主义其出发点就是意识片段的的积累。所以省略意识思维的直觉产生需要艺术家长时间有意识的积累,这样才会当某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闯入眼帘,艺术家能迅速抓住其本质进行艺术创作。
(三)即興之作
艺术创作中即兴的产生也是无意识的升华作用。即兴是艺术家受到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迅速完成某一艺术作品的状态。即兴的产生不是柯勒律治所谓的“毫无准备”却创作出了《忽必烈汗》,也不是我们看到的曹植“七步成诗”,其发生的根由还是无意识对意识材料的升华。曹植在踱行七步的时间里创作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此即兴之作,脱口而出源于曹植长期有意识的艺术锻炼,以及此情此景的触机。危急紧张情况之下,大脑的无意识系统快速运转,调动具有作诗的一切条件的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共同构思,七步之内就完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美国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大师波洛克曾说:“我进入画画的感觉和一般人初次接近图画的感觉是一样的。那是一种即发性的东西。我工作时不用素描稿,我不用速写、素描、色彩草、图画成作品。我想当今绘画——更直接,更讲直接上色——产生直接上色的画的能性更大,从而创出一种情态。”波洛克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模式,即以画家的行为作为艺术传播的媒介,在创作过程中波洛克围绕绷好的画布行走,将颜料即兴洒或泼于画布之上,最后在完成的作品上剪裁下“合适”的部分,即为他的作品。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为美国绘画开辟了新的艺术风格。即兴创作的艺术作品取得了与以往“博物馆式”的艺术作品迥然不同的艺术趣味。分析波洛克的即兴之作,不难发现,艺术家看似无意识的即兴其实也包含了艺术家有意识的艺术构思,例如画家走入画布泼洒颜料的位置、色彩的选择,以至于最后作品完成后的剪裁,这些都包含了艺术家有意的选择和艺术修养的积累,可见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即兴的产生也是无意识对意识的升华作用。
四、结语
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存在于同一艺术创作过程中,是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心理状态。意识始终起主导作用,即使在艺术家无意识灵感爆发的危急时刻,也依然起着主导、检验和匡正的作用。无意识总是主动配合意识来完成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意识材料进行升华,甚至有的时候艺术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体现得更加突出。但是我们不能夸大无意识的作用,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以意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纯意识的艺术作品,也没有完全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艺术家意识与无意识艺术共同构思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王元骧.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无意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01):54-66.
[2]李宽.艺术创作中意识的重要作用[J].魅力中国,2017(20):193.
[3]黄海澄.无意识与艺术创作议[J].菏泽学院学报,2006(04):124-128.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