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宁
摘要:摄影创作中合理的色彩配置是形成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在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视觉心理相关理论来分析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问题,发掘摄影创作中视觉认知和表达拍摄对象的重要规律,有利于为摄影色彩配置中的和谐统一、影调表现、平衡律动提供理论支撑,摄影创作过程中的色彩配置还需注意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摄影创作 色彩配置 视觉心理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170-05
摄影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摄影中的色彩配置是摄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同视觉心理的关系,提出了摄影创作中将视觉心理理论中相近原则、完型原则、形式原则等应用到摄影色彩配置的实践创作之中,以此来为摄影创作提供一定的理性分析与理论支撑,为摄影专业人员及摄影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
优秀的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中,常常离不开色彩配置这一重要元素,不同的色彩配置在受众中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反之亦然,即根据摄影创作目的,为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主客观感受,往往需要利用视觉心理理论和规律指导摄影创作时的色彩配置。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一般要考虑两种情况:色彩关系与视觉捕获,本研究中的色彩关系涉及色彩的冷暖色、和谐色、对比色、淡彩、重彩等色彩构成特点;视觉捕获涉及摄影创作中依据视觉心理相关原则获得合理色彩关系的摄影创作构成方法。
(一)摄影创作中的色彩关系
攝影创作中的色彩关系包括了色彩的冷暖关系、强调关系、对比关系、轻重关系。一般情况下,红、橙、黄三种色彩代表着暖色调,具有暖色的作用,在摄影创作过程能够给人营造一种温暖轻快的氛围。而蓝、青两种色调代表着冷色调,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往往容易使人联想到冰冷的湖水和冷冷的夜空,能够营造一种凄冷的氛围。强调关系中一般具有黑、白、灰三种色调,在摄影创作中,黑、白、灰三种色调可以起到突出或强调其他色彩的作用;另外,黑、白、灰三种色调还可以起到和谐过度的作用,即在两种对比色较为明显的色彩配置中运用黑、白、灰三种色调能够起到协调对比色的作用。对比关系主要涉及互补色和摄影中的三原色,即红与青、红与蓝、黄与蓝、橙与蓝等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红、绿、蓝三原色之间亦具有对比效果,对比色调在色彩配置中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轻重关系主要涉及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一般饱和度和明度比较高的色彩能够在画面中形成较重的区域,反之则在画面中形成较轻的区域。
(二)摄影创作中的视觉捕获
视觉捕获需要借助视觉心理的相关方法,在摄影创作中达到第一时间捕获人们视觉眼球的目的。在摄影创作中相关的视觉捕获方法主要有视觉焦点优化、视觉平衡优化和视觉组合优化。本研究中的视觉焦点优化主要是指在摄影色彩布置中重点突出和聚焦画面较小的部分,如在视觉焦点优化时,可以利用大面积明色调聚焦小面积暗色调,或者大面积暗色调聚焦小面积明色调;在视觉平衡优化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平衡方法,如在摄影色彩配置中借助黑、白、灰三种色调来平衡画面色彩;在视觉组合优化中,主要利用视觉心理中的靠近法则或相近法则,如对于同一表达主题可以利用相近的色彩,以使得画面的色彩配置更好地满足主题表达的需要。
二、摄影创作中色彩配置与视觉心理的关系
通过摄影创作实践和对摄影优秀作品的分析表明,摄影创作中的合理色彩配置是形成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基本要求,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心理上美的享受或者强烈的视觉心理震撼,而视觉心理规律在优化摄影色彩配置中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分析表明人们主客观感受上的视觉心理规律同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具有以下重要关系:
(一)色彩配置影响人们的视觉效果
摄影创作过程中不同的色彩配置在视觉表达上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如果画面由摄影三原色(红、绿、蓝)或互补色所构成,将对人们产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形成较大的色彩对比,如意大利摄影师Margherita的《当色彩遇到光影》系列作品,既是运用具有强烈对比色或互补色的色彩配置进行的摄影创作,其中黄、蓝两种色彩充满整个画面能够给观众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当摄影画面中出现黑、白、灰三种色调时,此三种色调既可以在画面中突出强调其他色彩,亦可以在对比色或互补色之间起到和谐过度的视觉效果。其次,不同的色彩在画面构成中对人们形成的视觉区域不同,明度比较高的色彩往往会给人一种视觉膨胀感,让人感觉它的面积比其本来的面积要大,而冷色调的、明度较低的色彩往往给人一种视觉收缩感,让人感觉它的面积比其本来的面积要小。另外,不同的色彩其在画面构成中的轻重亦不同,一般情况下浅的颜色往往看上去重量较轻,深的颜色看上去往往感到较重,在运用色彩的轻重进行摄影创作时,需要重点考虑深、浅的色彩配置面积,如在需要将深浅两种色调同时布置在画面中时,为了达到画面的和谐平衡效果,一般情况下在摄影画面中深色调占据画面的区域较小,而浅色调往往占据更大的画面区域。
(二)色彩配置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
摄影创作过程中不同的色彩配置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由红、橙、黄这些色彩组成的彩色画面,给人们一种热烈、温暖、积极、热情的情绪感受;而由蓝、青色调构成的彩色画面,给人们一种寒冷、严峻、冷静、收缩的感受。其次,色彩配置会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文化程度和个人艺术修养,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亦会有所差异,即人们对色彩配置的心理感受与其所处的的社会因素有关,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民族、地域差异,亦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共性的一面,比如绿色画面在各个国家的文化中均代表着一种活力和生机;特色的一面比如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热烈,而在西方国家却代表着冲突或暴力。
(三)色彩配置影响人们的情绪表达
情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情绪唤醒、主观感觉、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不同的画面色彩和影调能够给人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感受,亦可以巩固受众自身的身心状态,例如身体不适的受众在看到悲剧性的照片或者画面时,会进一步巩固其伤春悲秋的消极情绪,受众自身的消极心理情绪越是严重,画面的悲观色彩越是能够影响其自身固有的身心状态,反之当给予消极身心状态的受众呈现积极的色彩画面时亦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受众的消极心理情绪。视觉心理理论认为不同的画面色彩配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情。
(四)画面色彩配置影响人们的瞬时选择
瞬时选择是指受众在其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借助视觉或感觉来主动寻找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如当人们在选择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受众的潜意识往往会主动的去选择对自己有用或者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在摄影画面色彩配置的过程中不同的画面色彩配置同样对受众的瞬时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一些人文气息较为浓厚、能够表达特定意蕴的色彩,人们往往容易第一时间抓住主要信息,如在国内用红色代表喜庆更容易抓住受众的情感,使受众产生深刻的印象;用绿色表现生机更容易让受众领会摄影画面的主题;用浅色突出活力更容易激活受众的瞬时记忆。
(五)画面色彩配置基于视觉认知规律
人们对摄影画面的观察首先停留在视觉冲击上,最终停留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反之人们的视觉心理活动规律对摄影画面色彩的配置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如格式塔心理学注重视觉艺术的整体性研究,强调视觉艺术审美中的知觉与直觉,即格式塔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类视觉心理规律要求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认知心理学理论亦强调人们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摄影色彩配置中强调色彩的呈现要符合整体性原则,既色彩配置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之间要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
三、利用视觉心理规律完成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
摄影画面合理的色彩配置是摄影创作的重要内容,将视觉心理理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到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中,有利于摄影画面的视觉表达。以上我们从色彩关系、视觉捕获、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四个方面分析了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问题,下面我们将运用视觉心理理论的主要视觉规律分析如何实现摄影创作过程中的色彩配置问题。
(一)相近原则下色彩配置的和谐统一
相近原则是指画面中有多个分离的色彩元素,其中距离越近的,越能被看成为一个整体。摄影创作中的相近色主要包括黄与绿、品与青、红与紫等,具体相近色如RGB色盘下的24色相环,相邻的色相之间为相近色。选择邻近色可以使摄影画面看上去和谐、统一,变化微妙,但在摄影色彩配置中亦要注意色彩变化很小的画面会使得画面模糊不清,层次不分明。因此,为了保证画面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更好的突出主体,一般情况下,如果画面的某种色彩占了主导地位,那么与之对比的色彩应占画面的较小面积。如摄影作品《Child's Play》,利用紅黄、青色这两种相近色,创造喜悦与欢快的场景,描绘出一个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在运动场上进行运动,追求超越的场景。另外,黑、白、灰三张色调在色彩配置中具有消色和强调其他色彩的作用,因此,在摄影画面创作时,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差别较大时,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可以在原有色彩中增加黑、白、灰三种色调。
(二)完型原则下色彩配置的影调表现
完型原则是指视觉心理具有将不连续、不完整、彼此分离的元素组成一个完整、连续元素的倾向。摄影中的色彩配置可以运用这一原则使画面色彩与摄影创作所要表达的特定主题建立联系,并使画面的色彩配置和画面主题表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视觉心理中的完型原则,在摄影作品创作中可以有意识的为摄影画面定调,即可以将画面色彩定位高调画面和低调画面,完型原则表明摄影画面影调有利于画面特定主题的表现,如果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或者明度较低的色彩组成画面,能使画面产生浓郁的色彩效果,形成低调画面,可以使人们产生联想,表达出沉稳、深沉、沉重、恐怖、压抑、神秘等。高调画面与低调画面恰恰相反,利用一些颜色较淡、明度较高、饱和度较低的色彩相互配置在一起,组成画面,其色彩显得清淡、典雅,能得到和谐的效果,整体上给人一种平静、质朴的感受。如高调画面和低调画面,基于视觉心理上的完型原则可以使人们联想到高调画面背后的欢快以及低调画面背后的质朴。
(三)形式原则下色彩配置的平衡律动
视觉心理学上的形式原则主要指人们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在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中同样可以运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完成合理的色彩布局。首先,在色彩配置中要考虑平衡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浅的颜色往往看上去重量较轻,深的颜色看上去往往感到较重,因此在色彩配置中可以将小面积的深颜色和大面积的浅颜色相结合,以此来达到色彩平衡的效果,如摄影师Dave Paek创作的《A Fresh Look》,该幅作品在右下方运用了小面积的深红色,其他区域则为大面积的浅色调,以此保证了整个摄影画面的平衡之美;其次,形式原则下的摄影色彩配置还需考虑色彩的调和对比,如著名摄影师Margherita的作品《当色彩遇到光影》,即运用了蓝和黄两种对比度较高的色彩,同时在画面的左上方加上了黑白的的飞鸟,既调和了整个画面,又为画面增加了一定的律动效果。另外,形式原则下的单纯齐一亦可以运用到摄影色彩配置之中,如摄影中创作主体和影子的相互关系,在摄影创作中有意识的加入物体自身的影子,既可以间接反映物体的形状,向人们表达含蓄、联想、想象空间大,又可以交代摄影创作的时间概念。如中国香港著名摄影师简庆福拍摄的《影的陈列》作品,很好地表现了羽毛球的形状,同时又为羽毛球这一常见的物品创造了全新的影调效果。
(四)多元化设计丰富色彩配置的内涵
在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过程中利用多元化设计是视觉心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摄影色彩配置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摄影中色彩配置的多元化设计要求摄影者在进行摄影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创作者个人精神状态,个人情绪情感的深度表现等。这种多元化设计创作可以建立在以民族、地域特色为依托,如中国传媒大学郭艳民教授在美国访学期间拍摄的摄影作品《心中树》,既是利用中国红赋予大雪过后的一棵笔直树干的树枝上,借以抒发自己心中个人思绪和精神状态。另外,多元化设计摄影中的色彩配置还需要不断吸收国际优秀设计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开拓摄影色彩配置的创作手法,如可以结合抽象色彩配置的理念,采用色彩配置中的虚实对比、强弱对比、明暗对比等方式方法,构造摄影画面的假象空间,强化摄影色彩画面的视觉构成。
四、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需注意的问题
(一)摄影创作中需注意色彩搭配和谐
色彩在自然界无处不在,色彩能够给人营造出缤纷绚丽的视觉享受,但摄影创作中色彩并不是越多越好,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不是色彩在画面中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基于画面主题合理安排和处理色彩配置问题。要保证摄影创作中的画面和谐与平衡,其色彩配置应当按照相应的接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属性进行安排和布局。否则,人们视觉心理的固有节奏将会被扰乱,使得摄影创作的画面色彩呈现出华而不实或不伦不类的视觉现象。另外,对于画面色彩较为丰富的摄影作品应尽可能配置一些过渡色以达到色彩的平衡统一,如在摄影画面中增加黑、白、灰色调来进行和谐过度。
从视觉心理理论的角度出发,人们的视觉对于事物的秩序与和谐总是较为敏感,对于杂乱无章的东西一般在第一时间即会表现出排斥心理,同样在摄影创作的画面色彩配置中亦是如此。因此在一幅彩色配置创作中和谐感可以以所有颜色的合计达到中性灰为最佳。这是因为常时间观看某一种颜色时(包括黑和白),都产生其相应补色的后影像,只有中性灰保持原样。鉴于此,在进行摄影创作是可以尽可能合理使用对比色、互补色。
(二)摄影创作中需注意色彩配置的外界影响
首先,影响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因素主要包括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技术条件以及滤光片。固有色是在柔和的白光照明下由于被摄体表面吸收或反射光的特性所呈现的物体的色彩面貌,也是人们观念中一定物体表面应当呈现的本来色调,在色彩配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物体固有的色彩,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注意观察身边的色彩世界。其次,光源的色彩是影响色彩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被称作“光源色”,不同的光源色温不同,自然光在不同时段、不同天气条件下色温不同,不同的人工照明灯具发出的光通常色温也不同,这都会影响到摄影画面的色彩配置状况。另外,摄影创作过程中所处的创作环境亦是影响色彩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色是被摄体所呈现的主要光源色之外的周围环境景物的反射光。如果被摄主體周围的环境景物距离比较近、色彩饱和度比较高、亮度比较高,被摄主体表面就容易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在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中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合理利用。再次,不同的摄影机、感光材料、影像记录元件、后期制作条件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摄影画面色彩配置状况。不同的感光材料具有不同的感色性能,对色彩的还原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选用合适的感光材料,并结合相应的后期处理技术,才能获得理想的画面色彩效果。最后,滤光镜对于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也会起到绝对性的影响,彩色摄影所用的滤光镜有色彩校正滤光镜、色彩转换滤光镜、色彩补偿滤光镜三大类,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颜色。拍摄时使用这些滤光镜,画面上的影像会再现成附加了这些滤光镜本身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被摄体在画面上表现出的色调。
五、结语
摄影创作中的色彩配置涉及了技术、艺术与实践,一定的理论支撑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摄影师更好的实践,只有在未来的摄影色彩配置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的不断创新,不断探寻实践背后色彩配置中视觉美的相关规律,不断发现在摄影创作中色彩配置的相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和创新视觉心理相关理论和原则。本研究主要借助视觉心理的相关理论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摄影创作的色彩配置中,以期能够为摄影学习、创作与教学提供一些启示或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艳民.摄影构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夏杨福.摄影构图平衡的视觉心理分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03).
[3]许东兵.论人像摄影中主体意识的视觉建构[J].美术观察,2017(05).
[4]王志刚,臧之筠.电影画面的色彩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研究[J].电影文学,2019(03).
[5]严熙栋,魏凤杰.情绪心理在当代摄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20(02).
[6]张玉红,朱玉莲,薛枝梅.色彩在摄影构图中的应用分析[J].电影评介,2007(08).
[7]夏杨福.摄影构图整体性结构的视觉心理分析及其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2).
[8]焦溪溪.当代影像色彩视觉心理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年.
[9]彭述娟.影视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义及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电影,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