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德育元素,提升初中物理育人质量

2022-02-15 12:11
关键词:平面镜物理学物理

倪 霞

在新时期立德树人大背景下,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德育元素,将之渗透到物理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道德品质,健全良好人格。

一、明确德育目标,体现物理与德育融合方向

初中物理与德育的融合,要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初中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不稳定,而传统教学普遍关注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立德树人大背景下,要确立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一)重视物理德育元素挖掘,促进德育与智育并重

物理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而德育本质上是实践认知、实践理性的综合体现。将物理实验活动作为德育契合点,让学生从物理知识中增长科学认知,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物理德育途径。例如,在认识色散现象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色散是牛顿发现的,但翻阅中国的科学史料,北宋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提出“日光经过棱形的石英晶体,出现色散的现象”这一发现比牛顿早550年。甲骨文的记载中,关于“虹”的描述,还可以写成“绛”;《楚辞》中,对“虹”的颜色,分为“五色”。这些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史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让学生从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讲解物理知识,既要关注物理学科特点,还要关心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从物理学中挖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智育与德育并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确立德育渗透目标,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德育价值

教师要充分梳理物理学科中的德育元素,特别是古代物理学史料,重视我国古代物理学家为物理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很多学生阅读教材,觉得物理是西方国家的产物,如焦耳定律、牛顿定律,还有一些西方人名,如瓦特等。事实上,我国古代物理学实践中,如沈括发明指南针,比西方早400多年,这些都是良好的德育素材,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运动和力”时,相关概念的解释体现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可以从中挖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通过双手击掌感受力的相互性;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发现万事万物之间都是通过引力相互联系的。同样,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以及杠杆原理等,这些物理实验都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既要懂得其中的物理原理,更要在物理实验中增强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养成坚定意志。

二、拓宽德育渗透途径,发展学生关键品质

初中物理知识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特点,教师可以从物理学成就、物理实验等方面梳理物理知识点,融入德育素材,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一)梳理物理学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在物理学领域,成就更是不胜枚举。教师在物理知识探究中,要有意识地将物理知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感知民族自豪。教学中,我们往往结合小孔成像实验探析光的直线传播,事实上,墨翟和其学生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设计了关于“小孔成像”的实验,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也是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有效应用,将物理知识与刻苦学习的勤奋精神相结合,既能够让学生获得物理认知,又能增强学生的德育品质。在物理学问题探究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物理知识属于自然科学,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时,要从辩证观入手审视和分析物理问题。例如,学习“摩擦力”时,摩擦力是因“摩擦”而产生的力,摩擦力具有两面性,一种是有益摩擦,另一种是有害摩擦。同样是摩擦力,却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分辨何为有益摩擦,何为有害摩擦,从中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懂得换位思考,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我国近代物理学家如杨振宁、钱学森、钱三强等,在物理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解析物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教师应结合物理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参与,突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很多初中生因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合作意识,不爱动手。教师应利用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从实验组织、实施中获得德育。如“测量电压”实验中,需要认识“串联”“并联”的方法,测量其电压的变化特点。该实验需要多人配合,以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如有人负责组装实验方案,有人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有人组织、调整实验过程等,学生需要通过合作,在互帮互助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表达各自的想法或见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细化与完善整个实验方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物理实验是发展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生思维灵活,情绪不稳定,单纯听教师说教,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利用物理实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实验的真实与乐趣,动手操作实验,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自信、独立品质。例如,“电阻”实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验目标,利用导线、电阻、灯泡等器材自主组装不同的实验方案,从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三、创设物理学习情境,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纳入素质教育实践中,依托物理学,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融合。以“平面镜成像”为例,探究德育的融合实践。

(一)以兴趣导引,创设物理实验情境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时,对“像”的认识,很多学生处于模糊状态。教师可以设置趣味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参与探究。我们以生活中的“照镜子”为话题,引出“平面镜成像”知识。很多学生认为,镜子中的像就是自己。但镜子中的“像”,到底是不是自己?物理课标要求,实验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照镜子”提出问题,展开假设与猜想,并利用所学知识对结果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观察并抚摸小镜子,有何发现?镜子是平整、光滑的,这种叫平面镜,如生活中平静的湖面,光滑的金属面等。那么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生成的?教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明白: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相交而成(如图1所示)。通过自己照镜子,请思考:镜子中的“像”与你一样大吗?远离或靠近镜面,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观察左眼眨动,镜子中的像眨的是哪只眼?学生从物理实验探究中,学会了观察、思考、猜想与验证,除了习得物理科学知识外,也从实验中获得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品质。

图1 光的反射

(二)自制教具参与实验,突破认知难点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我们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验操作,化解教学难点。从前面的问题入手,摆放两支蜡烛,调整一支的位置,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像”,比较大小变化。在实验设计中,围绕问题展开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科学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物理学实验活动本身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改进、完善实验的机会,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适当引领和启发,增进学生间的协作。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总结,让学生对照镜子“皱眉”“微笑”,明白“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学生从实验反思中,拥有智慧、乐观的心态。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要关注德育元素的挖掘,灵活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夯实物理素养,提升物理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平面镜物理学物理
只因是物理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巩固
点击物理学中的质量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
美食物理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
处处留心皆物理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