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瓶颈及破解之策

2022-02-15 21:28刘峰
传媒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子选题纪录片

文/刘峰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和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素材与表现对象,通过悬念设置、情感铺垫、多样叙事、节奏把控等创作手法,对采访拍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生动呈现,它以独特的审美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客观的叙事镜头,来表现“真善美”,深受广大受众喜爱。高校作为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强化青年学子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操训练,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纪实影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如何处理好理论传播与实践教学、创作指导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激发高校青年学子创作潜能,全面培养出新时代复合型融媒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影视传媒艺术事业,成为广大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媒体人亟待思考与实践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融媒视域下纪录片主体日趋年轻化

近年来,随着融媒技术的迅猛发展,纪录片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产业发展也得到有效加速,纪录片日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版权合作中心总经理张圣晏曾说:“观看纪录片已成为年轻人认知和探索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下,“我国纪录片正进入‘网生时代’,呈现出产业格局上的‘融媒化’,生产创作上的‘网络化’,内容形态上的‘网感化’和受众群体的‘年轻化’相结合的特质。”融媒时代,在繁荣纪录片创作与加速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进程中,高校青年学子融入新时代浪潮的优势愈发明显。

1.青年学子成为纪录片受众的主力军。人们习惯了融媒环境下碎片化的播放方式,纪录片凭借较强的时代感以及短小精悍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收视习惯和观片需求,尤其是赢得了高校青年学子的广泛青睐。B站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李旎认为,在纪录片发展浪潮中,年轻受众将会是主力军。根据《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纪录片的观看主力仍是高知人群、年轻网民,其中“95后”用户占比超40%。据《腾讯视频年度观察》显示,充满厚重感的历史纪录片2021年播放量达1.3亿次,2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已近三成。因此,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越发成为纪录片作品破圈的关键。纪录片凭借网络化风格表达以及弹幕等交互性传播方式,吸引了年轻人的广泛互动参与。央视网等单位于2022年8月发布的《纪录片年轻用户洞察报告》显示,央视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受众70%是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由此可见青年学子已成为当下纪录片受众的主力军。

2.青年学子成为纪录片创作的生力军。纪录片语态年轻化成为一种趋势,加之纪录片在拍摄创作中对于摄影器材、制作门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宽泛,借助专业数字摄像机、数字单反相机、智能手机均可进行拍摄,其创作的主动参与度与自由度得到有效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大众尤其是高校青年学子参与到拍摄创作之中。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合作方之一就是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是由一群优秀清华毕业生组成的纪录片团队,团队主创以“80后”与“90后”居多。在2017年度“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传媒制作人论坛上,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认为:“要最大化扩大创作人才的年轻化、大众化、全球化,纪录片的未来年轻人是关键。”因此,高校青年学子必将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同时,在欧美国家,高校学生也是纪录片创作的生力军。

3.青年学子成为纪录片产业的后备军。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张同道指出“中国纪录片产业正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另外,《2021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49.19亿元,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由此可见,中国的纪录片产业有着广阔市场前景和无限发展潜力。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所说的:“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在融媒视域下,纪录片的创作题材更为广泛,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创作视野与广度不断拓宽、思想深度不断加深,这极大地吸引了高校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这一市场领域,成为重要的产业后备军。

二、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瓶颈

当前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与融媒时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发生错位,与专业机构所需的综合能力契合度低、匹配度弱。纪录片行业目前存在的创作选题内容缺乏吸引力、中国故事纪实叙事能力不足、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程度不够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工作。

1.创作选题内容缺乏吸引力。“站位高、选题准、立意好”的优秀纪录片,能够有效奏响礼赞新时代的高昂旋律、汇聚人民奋进奋斗的强大力量。纪录片创作始于选题,能否科学成功选题关系到作品的成败。生活中可被纪录的选题很多,需要创作者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思考并予以取舍,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未来等诸多方面。青年学子由于受社会阅历浅、对社会认知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在纪录片选题内容上存在主观局限性,往往不能深度思考社会发展问题,纪录片创作内容难能与国家未来发展、时代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故而所做选题及其内容缺乏吸引力。在纪录片实践教学及创作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有效引导青年学子把握好纪录片选题内容,如何结合国家、时代及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创作,秉持时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创作理念,让纪录片创作内容保持高度和创新,并力求个性化,更加吸引受众,显得格外重要。

2.中国故事纪实叙事能力不足。优秀的纪录片在纪实叙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VR等数字技术,发挥解说叙事的抒情表意、转场过渡、解释说明、完善叙事、提炼升华的功用,使之成为纪录片声画元素的重要构成。目前在纪录片创作中,往往不缺乏摄像、录音、剪辑等专业技术人员,而语言文字功底深厚、叙事能力强的编导则是稀缺的。国家一级编剧、导演夏蒙曾说过,纪录片编导应具备历史知识涵养和人文素养。创作一部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纪录片,拥有文蕴深厚的解说叙事功力与独特的编导水平是不可或缺的。准确把握好一部纪录片的抒情主体,通常要借助解说词来进行叙事,以有效引导受众感悟纪录片作品的情感内涵,在情感氛围营造和审美意境表达上,达到引起艺术审美与情感共鸣之目的。高校青年学子在纪录片创作中,往往因叙事能力不足,难以多元化表达时代主题。为此,不仅要强化其综合实践技能,还要全面提高其纪实叙事能力,切实将故事化叙事手段、剧情化处理方式融入其中,提升叙事解说的审美韵味。

3.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程度不够。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曾言,“谈纪录片,我们过去更多谈文化,谈美学,这是纪录片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没有产业的文化不能持久,没有产业的美学无法持续。”产学研一体化实践程度不够目前还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纪录片创作及产业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痛点”。缺乏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就会导致高校青年学子难以长久维系兴趣和保持精力持续进行创作,影响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纪录片的产出。不少高校用于纪录片创作的实验设备投入与人才培养及创作资金相对有限,在科技先进、高端前沿的设备投入与使用上,往往滞后于一线媒体机构,为纪录片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

在影视传媒行业对纪录片创作人才广泛需求的环境下,推动高校纪录片创作课程实践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基于多年的纪录片创作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路径。

1.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助力青年学子选题能力提升与优化。纪录片的选题成功与否事关纪录片创作的成败。纪录片的选题范围非常广泛,从国家大事到民生琐事,从伟人、名人到寻常百姓,从文化艺术到科技进步,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全面提高青年学子的综合选题能力,引导他们的创作实践切实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多样化建构策划纪录片选题,就需要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综合选题能力有机融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中。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一是鼓励青年学子充分挖掘本土题材,组织选题并策划拍摄创作出富有本土地域特色的纪录片。二是引导青年学子将镜头对准普通大众,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反映地方城市的变革。从特色化题材和微观视角出发,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年学子提炼出具有生活底色的好选题,在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上都能有显著提升。

2.与中国故事有机结合,助力青年学子叙事能力提升。为了全面引导青年学子提升纪录片叙事能力、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需要培养青年学子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的意识和自觉性,引导他们紧密围绕中国故事进行内容编撰,并通过叙述事实、制造悬念、发表评论、抒情表意,提升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笔者所指导的纪录片《魅力项里》(宿迁项王故里,简称“项里”,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拔山盖世”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创作中,借助项王故里四面墙壁上的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等浮雕,讲述项羽不朽的历史功绩,为项王故里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人文魅力。纪录片出色的解说,与画面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为受众营造出良好的沉浸式情感体验氛围,有效引导受众将思绪融入艺术审美与哲理思考之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学子的纪实叙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一是强化青年学子的前期采访工作能力。通过详实深入的采访,深度挖掘相关素材,让纪录片的叙事具有深度和广度,并用真实的力量感动受众,赢得受众认可,引起强烈共鸣;二是重视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积极引导青年学子逐步积累起广博的知识;三是培养学生全面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做到简短明晰、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四是引导学生提高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创作能力,通过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开头、设置相应的悬念、组织相应的剧情冲突,推动高潮的到来,结尾处体现余味,使得纪录片更具主题思想内涵和意境美感。

3.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助力青年学子创作能力全面提升。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全面实施,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助力并加速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采取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与企业联合进行协同育人的方式,能够让青年学子从项目立项、影视竞赛以及与企业合作创作过程中有效获取相应的资金扶持,从而有效保障纪录片创作工作能够持续进行。

以宿迁学院为例,学校将人才培养工作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充分集聚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青年学子予以大力支持。近年来,笔者在高校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中,巧借产学研一体化之力,指导青年学子讲好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从科教、民生、文艺等多个角度出发,指导他们客观记录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深耕时代主题,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近百部纪录片作品;切实以小故事展现大主题、以小视角透视大时代,力求以年轻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人才是推动纪录片产业蓬勃发展的压舱石。对高校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研究,还要重视实操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训技能与水平,在实践创作中有机融入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新的需求,有效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融媒创新型人才。

为此,在高校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中,要全面更新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方式,切实把纪录片创作课程打造成具有高阶性和创新性的“金课”。通过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巧妙设置悬念、营造戏剧冲突、张驰呈现情节变化,全面提升纪录片传播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纪录片创作等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实现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从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平台建构、人才培养等方面,立体化、全方位地推进纪录片创作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构建多元化在线教学平台,全面实施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模式,激发高校青年学子自主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纪录片创新人才,推动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学子选题纪录片
杏林组曲·学子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