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效果
——中央媒体二十大报道中的融合新闻作品研究

2022-02-15 21:28曾祥敏况一凡
传媒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二十大总书记

文/曾祥敏 况一凡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我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精心组织新闻宣传”,从内容形式、渠道阵地、国际传播等方面对全国各级党媒提出了总体要求。如今,媒体融合处于向纵深推进阶段,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采用融媒体方式报道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盛况、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既是主流媒体承担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也是对融媒内容生产创新能力、主流舆论引导能力乃至媒体融合实效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本文通过分析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的近百件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总结中央媒体融合报道的创新与特色,探析在重大时政主题报道中中央媒体引导主流舆论的方式与路径,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供前瞻性思考。

高站位精心策划,凝聚主题精神场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央媒体围绕党的二十大,精心策划时政主题的融媒系列作品,优化内容产品布局和报道结构,用主题内容营造主流舆论氛围。

聚焦报道核心,全景展现二十大盛况。中央媒体坚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全景展现党的二十大现场盛况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期间,人民日报全平台播发重磅评论文章与重点内容解读,推出《任仲平来了!》《数读二十大报告!这些KPI见证非凡十年》等新媒体推送,引起全网广泛转发;全平台直播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现场视频,总阅读量超过2.3亿;开幕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客户端迅速推出《二十大报告金句视频版来了!》,用原声视频生动展现总书记直抵人心的金句和掌声雷动的现场。新华社突出权威信源优势,第一时间滚动播发27条微博快讯和15条报告摘编;“两微一端”及时播发28条新闻推送弹窗,其中20条是全网首弹;在报告摘编通告发出后5分钟内,连续推出4条轻量化新媒体解读产品《一图速览二十大报告》等,抢占先机,形成联动传播态势;开幕会后,将伟大庄严的场景制成视频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长卷》,静态画面流动仿佛缓缓展开的长幅画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挥视听传播优势,在开幕会直播中采用T8新型伸缩摇臂等特种设备、最新型超高清转播车、更新升级的灯光和音响系统,高品质记录并全媒体传输党的二十大珍贵现场影像;精准抓取国家主权、两岸问题、反腐倡廉等用户关注的重大议题,全媒体矩阵播发《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等视频。光明日报将纸质版刊发的精彩社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等,进行移动端的视频化包装推送;微博发布《记者带你见证二十大开幕会》等原创视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等图文海报,迅速抢占网络流量;开设《二十大时光》系列融媒体节目,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案例,通过图文和短视频的方式生动呈现、可视化解读。此外,中国新闻社推出视频栏目“二十大同期声”,重点播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的党代表讲话。

纵览十年华章,生动描摹新时代变革。为献礼党的二十大,中央媒体聚焦“十年”发展历程,佳作频出。人民日报新媒体《践行嘱托十年间》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由头,由基层民众手持设备录制Vlog视频,巧妙转变语态,增强对话感;《CG大片:非凡十年》通过视觉建模,营造上天入海的科幻场景。新华社推出多部大型政论片《我们的新时代》《新时代答卷》,叙事强调事理结合;创意微政论片《真理之光》《与人民在一起》《江山壮丽》《十年·心声》《共产党人的幸福》等则用3-10分钟短片,进行国家发展微叙事;微电影《小事大时代》用生动诙谐的镜头语言讲述“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总书记关注的“小事”,寓情于理、寓理于事;《“近镜头·温暖的瞬间”》融合“特写照片+创意海报+鲜活故事+原声音频”的多种形态,用70幅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照片,拍摄下“决定性瞬间”背后的温暖故事。

总台央视创新节目样态,推出《解码十年》系列报道,将“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新闻故事”结合,以视觉冲击提升传播势能;《端牢中国人饭碗》运用超高清、超微距等技术,通过探针运动镜头、长焦航拍、航拍延时等,打造“上天入地”般的全方位视角;时政原创《总书记和人民心连心》系列微视频,用竖视频、个人讲述的方式,增强感染力;央视网《在路上》则用评书和rap的语态,通过基层岗位民众唱出十年发展变化。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光明日报推出《非凡十年|我们的时光之旅》,用年度大事记,盘活优质视频内容资源,打造中国的十年影像史。中国新闻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推出《十年百变》,视听技术赋能用小切口展现大故事,由点及面,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小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

凸显领域特色,贴近刻画全行业样态。在重大时政主题策划中,贴近民众的街访、生动鲜活的故事、通俗有趣的科普等软性选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党的二十大期间,中国新闻社通过街采的方式,询问民众的关注与期待,短视频节目《聚焦中共二十大 北京民众都在关注啥?》用贴近性的语言,发挥新闻媒体的沟通桥梁作用。农民日报特别策划推出“总书记,展信佳”系列融媒报道,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三农群体的书信往来的故事,系列短视频以书信为叙事线索与价值载体,“纸短情长”展现总书记对农业经济、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的挂念与嘱托。光明日报“有声手账”栏目的《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我是一线党代表》,以主题展品与核心人物为内容线索,挖掘背后生动鲜活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社策划推出特别节目《青年茶座》,邀请政产学研的前辈同仁进行对谈,节目语态灵动活泼,在充满青春气息的沉浸式交流中,探讨国家发展议题。科技日报推出的《数读中国创新》系列短视频,通过从2.2克到816万吨、从30纳米到137亿光年的数据之变,反映大国重器的科技之变。经济日报推出《小莉100秒》系列短视频,网红记者讲述与100秒倒计时,通过漫画式剪辑二十大主题故事,提升趣味性,推动“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联合腾讯出品《用十年,为中国写一首散文诗》,由平凡人的生活片段汇聚成发展成就,用解说词抒发情感、强化主题,讲述“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的故事。人民网推出《你问我答·二十大》,以问题切入、记者讲述、图文并茂的方式,形成知识普及系列竖视频。

全媒体多维形态,集成特色产品矩阵

在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中,中央媒体把握传播规律,创新推出“轻量化”“可听化”产品;借助视听技术,实现静态数据、物件的“动感化”“拟人化”;灵活技术方式,打造“智能+美感+内涵”汇合作品。

数据化与轻量化的辩证融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海报往往因其视觉辅助信息传播、模板降低时间成本、美观提升用户体验等优势成为媒体青睐的融媒传播形态。在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中,涌现出多条产生“刷屏”之势的轻量化融合新闻产品。例如,人民日报将习近平总书记现场报告的3万余字内容,迅速制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思维导图》,兼具实用性、及时性、美观性;《看!这就是2035年的中国》等新媒体海报,使得报告数据可视可感。新华社《一图速览二十大报告》《“数”读二十大报告》《二十大报告金句》《聚焦二十大报告,这些提法引人关注》等海报,一“图”到底的方式,将丰富信息浓缩于精简扼要的金句海报中,也引起了全网转发。央视新闻《“五项重大原则”,一段视频了解》则通过创意类“金句”短视频,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体现了媒体的专业性。

数据的可感知,还可以通过听觉融通来实现,这是二十大融媒产品的另一亮点。新华社听觉创意短片《新时代之声》,以真实细腻的现场声、随画面律动的音乐声,辅以精致的画面叙事,谱写“纯享版”新时代协奏曲,创新了无解说词的“视听”体验。央视新闻原创有声海报《声声入心!二十大报告有声海报来了》将重点突出的关键词海报与音频结合,用户点击海报即可播放总书记的现场报告原声,引起了全网广泛转发。

静态与动感的交互转化。在技术赋能下,静态的海报数据、文物古画实现了动态化,流动的视频融入拼贴动漫实现精彩瞬间定格,产生了动静相宜、生动别致的效果。由动转静的定格,这成为融合新闻产品另辟蹊径、别致新颖的制作思路。央视网创意视频《我愿称之为,最可爱的中国》将2012-2022年的“名场面”视频定格,并融入漫改画,虚实相生、灵动活泼。静态产品以长图漫画为主,如新华社长漫《复兴有我!》选取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过的青年,将其典型事迹制成长图漫画,反映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接力赛中,青年赛道上的奋进力量。动静相宜还体现在融合新闻产品的交互中,如经济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融合弹幕海报、SVG互动的方式,将“中国式现代化”调研成果浓缩化、动态化,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由静而动的变化,这是技术赋予的新表现方式,此类视觉效果在党的二十大融合新闻产品中频繁应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千里江山图》根据原作的色彩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构建了三维模型和场景CG(电脑动画图像)复现,增强立体感,提升用户体验。中国新闻社“习言道”系列将总书记原声与中国古画融合,利用视觉技术对古画进行动态呈现,编创而成《“人民”江山图》《绿水青山卷》等融媒体产品,将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发展理念相融合,提升感染力。经济日报《时间向前 中国向上》以中国经济的十张数据海报为基础,融合图文、动画、视频、SVG等丰富的形态,瀑布流式的展开方式,创新用户观看体验。中国日报视觉中心《光影十年》通过十组代表性影像,融入手绘等元素,讲述十年发展故事。此外,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展出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文物音乐会》,六件文物在技术下成为“主唱”,文化遗产“国宝”变“活宝”,在焕发文化遗产新活力的同时,将国家政策举措通过技术创意展现。

智能+美感+内涵的汇合。对融媒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真融和深融进程。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中央媒体能够将技术为我所用,其融合创新体现出精巧的美学构思与深度的价值内涵。人民日报新媒体《新千里江山图》运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科技+艺术”“人文+自然”的主题融合,打造虚实结合、动静相宜、古今融通的创意视频。新华社《你好,二十大!跟着连线看中国》节目在“新立方”演播室录制,使用5G传输、8K/4K采集与呈现,营造了人与广阔背景相融的沉浸感,用十个维度解读中国的非凡十年,打造沉浸式的连线访谈。总台《想象力全开 用XR打开这十年》运用XR技术,为用户描绘了充满未来感和想象力的奇幻体验,近距离感受宇宙级浪漫。

在党的二十大融媒报道中,将AI技术创新应用到图片绘制领域,成为风靡的科技感产品形态。总台《AI描绘110万字外媒报道里的未来中国》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将全球500家媒体、40多种语言、110万字的二十大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并借助AI绘画直观呈现未来中国的他者想象。人民日报客户端《未来中国什么样?AI为你画出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部分词语“美丽中国”“和谐共生”“山清水秀”“蓝天碧水”等,通过AI绘画呈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笔触下,祖国的大好山河呈现出别样的质感。光明网与酷狗音乐联合推出原创AI绘画主题MV《风华》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AI虚拟主播也活跃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一线,新华社“新小浩”“新小萌”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播读新闻,一些省市级媒体如北京广电、济南日报、红网等都推出了虚拟主播的科技感节目。

复合联动多方力量,构建全媒体舆论生态

重大时政主题报道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媒体以开放逻辑,推动跨媒体、跨行业、跨平台的连接与资源整合,通过高站位的内容策划、全媒体的技术形态、推动形成以党的二十大为中心的主流舆论生态。

多主体联动,迈向媒体大融合。媒体大融合强调以开放的逻辑对在互联网成为“新基建”的当下,“大融合”即运用媒介逻辑、媒介模式和媒介的机制为各行各业的线上重构提供媒介方案,起到促进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中央媒体积极进行跨媒体、跨平台、跨界合作,在促进行业媒介化重构的同时,实现自身更丰富的内容形态、更强的传播能力、更广泛的服务群体。在丰富内容形态方面,央视网与抖音联合推出《种花家这十年一路生花》,将AI换脸技术与互动游戏结合,产品海报和界面则融入手绘国漫与拼贴画,用户可以选择形象和场景、上传个人照片,最终生成短视频,见证并参与国家的发展。AI绘画主题MV《风华》也是光明网携手酷狗推出的,将歌词创新转化为壮美的中国山河画卷。在增强传播能力方面,央视网与腾讯联合推出《在路上》MV,将评书、rap、虚拟数字人、MV创意结合,用生动的语态、烟火气息的故事,描绘现代城市和乡村生活图景。在扩大服务群体方面,新华网与中央党校联合策划推出《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理论短视频,以“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为脉络,深刻解读分析社会发展的“中国密码”,巧妙借助网络微课堂开展思政知识传播。此外,在跨媒体联合方面,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共同推出《我们这十年·坐标中国》系列微视频,通过宏观视角图景与动画、镂空大字幕结合,镌刻中国各行业发展的坐标。

立体化传播,引领主流舆论生态。中央媒体通过多主体联动、立体化、重点鲜明、广泛覆盖的融媒报道,引发传播的水波纹效应,推动重大时政主题报道的“正能量”产生主流舆论强势的“大流量”。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当天,总台在微信朋友圈界面投放《时政微记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有效撬动私域流量、营造社交圈层共鸣。法治日报在新媒体端发布连续推出《法治金句》,选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法治相关语句,用长期化、主体化形成规模化、效应化,并实现户外大屏与新媒体端手机屏的线上线下联动。据微博热搜搜索引擎统计,党的二十大相关主题在微博、知乎、头条、抖音、B站、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均登上了热搜榜。2022年10月13日至25日期间,有26条话题位于热搜榜第一,包括人民日报主持的#当上二十大代表的快递员说被叫小哥特亲切#、央视新闻主持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民生关键词#、新华社主持的#二十大报告金句#等。人民日报微博主持#你好二十大#等多个热门话题,总阅读量达56.2亿。

全球化传播视野,讲好特色中国故事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中央媒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封面故事”,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的“专栏故事”,创新转化中华文化的“趣味故事”,通过融媒体技术赋能,实现内外联动、多维传播的效果。

围绕中心,讲好总书记的“封面故事”。在领导人物报道中,中央媒体灵活利用网红工作室、外籍记者进行对外传播,放大正向叙事、强化观点输出,推动对外议程设置。新华社组织外宣网红工作室首次参与党代会报道,新华社缪晓娟工作室推出《习近平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体现强大战略洞察力》,得到美籍时事评论员等百余名外籍认证大V转发点赞。中国日报推出“暖风习习|See What Xi Sees”系列双语视频,网红记者彭译萱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过的基层地区,节目摒弃了单纯宣教式的讲述,而是通过小彭与当地人交流、融入特色活动,展现风土人情和欣欣向荣的现实生活。人民日报全媒体直播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报道盛况,《理解中国之全过程民主》等系列微视频,向海外受众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华社英文主账号播发金句海报、关键词图文等各类稿件两百余条;15个语种播发稿件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六千余家海外媒体采用,快速精准播发第一时间为海外媒体设置了议程。CGTN迅速推出时政金句英文海报组图《二十大报告双语金句请查收!》,推动了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新华社美籍记者李柯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与中国记者对谈,短视频节目《“洋记者”感知中国:“我对中国踏上的新征程充满信心”》展现了“他者”眼中的二十大。中国日报推出《美国共产党员亲历二十大》,呈现了美籍记者伊谷然听完党的二十大报告后的感受,3分钟短视频用客观平实的陈述展开,美籍记者的英文讲述减少了跨文化传播的区隔。

形象阐释,讲好中国实践的“专栏故事”。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方面。推动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发布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宣传片《CPC》,用3分钟的视频,高度凝练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艰苦奋斗、非凡牺牲、励志创造的事迹,从宏大叙事到四位典型中共党员的微观聚焦,最终回归到只为一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原声讲述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该视频被翻译制作成12个外国语种,促进国际传播的在地化、区域化。中国新闻社《问答二十大》专题栏目邀请30位海外华侨华人、外国友人从不同视角观察、认知中国共产党。中国日报《带你了解党的二十大》用系列科普动画,讲解中国特色政治制度。CGTN推出《CPC Faces》,将漫画与人物故事结合,系列视频用不同岗位的党员个体,描摹出党员群像。求是网推出《An illustrated pointer to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通过系列融视频、中英文长图海报,讲述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

创新转化,讲好融媒体验的“趣味故事”。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联合承办的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召开了1场新闻发布会、5场记者招待会、5场集体采访、2场党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体现出开放自信、包容谦和的大国风范。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设置了融媒体体验区,为境内外记者提供线下体验渠道。其中,CGTN《中国故事盒子》,将融合新闻与趣味游戏结合,感受国宝熊猫、中华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新华社微电影《如果给10年前的自己打个电话,你会聊啥?》通过穿越剧式,将十年的发展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变,画面生动、语态活泼,于细微处见知著。中国日报推出系列融媒交互精品,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推出《问道》系列纪录片,其中XR创意视频《中国这十年》由两位美国主播讲述,通过动感的音乐、科技感的画面,打造沉浸式体验。此外,为献礼党的二十大,中国日报打造了一条中国风与科技感交融的时空长廊,在H5《十年刊·致祖国》作品中,用户可以选择精美的新闻插画,进行DIY制作十年刊的封面海报。中国日报探“元”工作室打造数字员工“元曦”,以中国风的形象设计,探源中华文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中央媒体高效运作、反应迅速、集中创新,体现了重大主题报道专业能力和政治定力。通过创意策划、典型塑造、热点引导、渠道占领、理论阐释、活动渲染、平台联动等方式,促成网上网下形成党的二十大宣传的正面舆论强势。在这背后,媒体预先拟定策划方案、组建专班优化分工等体制机制和团队建设工作,为有序开展系列时政报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二十大总书记
二十大颂
放歌二十大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童心向未来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