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翔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自创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载体,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是国家批准建立的第12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全省之力建设的创新高地,同时也是河南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为国家转型发展时期弥补动力需求的重要力量,如何构建“双创”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创新创业、积蓄发展势能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不断加强创新主体建设,贯彻创新创业政策,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创新引领企业,加速创新型企业成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初见成效,通过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将人才贫瘠区转变成人才高地。郑州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采取多项人才普惠政策,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等,贯彻落实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洛阳开展“河洛英才计划”,决定在5年内拿出不少于20亿元,力争组织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吸引500 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洛阳创新创业,引进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
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加强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密不可分。截至2021年年底,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82 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1339 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10 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1家、院士工作站105家、新型研发机构71家。其中,郑州大力加强科技政策普及和宣传,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同时联合科技部、财政部等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保障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洛阳积极开展孵化载体建设,支持知名大学、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对成功建立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支持。新乡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发展区域产业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年底,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拥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1339 家,较2020 年增加174 家,同比增长14.9%,其中核心区增长21%,辐射区增长9.6%。具体来看,郑州拥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84 家,是2015 年的17.2 倍,孵化面积高达879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接近15000 家,其中包括169 家众创空间,是河南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高地。洛阳与新乡依托各自资源禀赋推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具体举措,在创新创业平台规模、质量等方面较过去有了显著进步。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不足,使得与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求差距较大。
创新创业政策是创新创业系统发展的秩序保障与激励机制,政策支持是创新发展的“催化剂”。2016 年8 月,河南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推动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释放出强大的政策红利,标志着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7 年,河南发布四个专项行动计划,围绕创新创业企业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机构建设四个方面对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发展做出规划。2020 年10 月,为促进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河南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政策举措,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由于郑洛新国家自创区起步较晚,与其他率先建立的国家自创区相比,在创新体系、资源配置、创新活动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研发投入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河南及郑州、洛阳和新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升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的研发投入。河南设立3亿元国家自创区专项资金用于拉动国家自创区创新资源投入力度。经过多年的发展,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的创新投入有了一定提升。但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创区、武汉东湖国家自创区等相比,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研发投入总量和比例均相对较低。未来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更多科技专项资金流向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坚持市场的主体地位,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的建设。
创新创业载体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具体承载空间和场所。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积极打造研发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服务理念局限、发展水平局限等原因,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在载体的水平层次、链条衔接、运行绩效、服务能力、共享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自创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而国内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部分先进国家自创区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已进入“创服3.0”时代。
2020 年,中关村入统企业数高达27487 家,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2276.4 亿元,其中技术收入16027.4 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784.8 亿元。2019年,上海张江国家自创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000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7.1%。而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地区生产总值于2021 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发挥规模优势,但与中关村、上海张江等率先成立的国家自创区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来看,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在创新资源交流与合作方面相对薄弱,难以发挥创新资源的规模经济优势。
创新创业型人才体系建设是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指出,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中关村在“人才特区”制度创新与建设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具有以战略思维选才、聚焦前沿稀缺人才、突破评价体制障碍等特点。上海张江国家自创区和武汉东湖国家自创区也强力推动招才引智,成功推动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落地。相比之下,郑洛新国家自创区的人才体系建设略显不足,对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双创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又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结合实际探索适合的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关村指数2021”报告中显示,2020 年中关村指数达到251.3,较2019 年提升28.9,其中,“双创”生态指数较2019年提升13.0,达到388.9。这表明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逐年完善,随着高端创新资源的不断聚集,国际顶尖创新机构也在加速聚集。相比之下,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创新创业环境缺少国际竞争力,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吸引力不足。从现实因素来看,这可能是由于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地域原因导致的,综合实力相对落后而难以具有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吸引力度。
笔者从培育“双创”生态文化、优化要素配置效益、推进“双创”政策落地、加强宜创宜居环境建设、加速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双创”生态系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保障科技人员的科研自由。加强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科学素养,塑造科学理性精神,在国家自创区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创业文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新文化、新理念传达给广泛的创新创业人员,努力将新文化、新理念转变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动准则,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之源和思想之库。同时,政府机构加大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创新创业主体充分理解、认识各类优惠政策的设置初衷与适用流程,形成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的政策文化氛围。
完善要素配置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产学研用等体系,努力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创业人员结合在一起,争取各要素协同发展,弥补创新创业链条的短板,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并联的运行模式。加强各要素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达到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高效使用、无障碍流通,真正实现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和集约化使用,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支持。打造创新创业高地,聚集世界一流科技人才。通过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打造人才智力高度密集、科技创新活跃度高、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特区。引进国外知名高校、教育机构入驻,支持产学研合作道路发展。完善生态系统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时间成本,充分利用社会空闲设施,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基地,降低人工成本、融资成本,提升国家自创区创新创业资源配置效益。
政策的实施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保障,各项激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活动输入了新动力。政府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情况的了解,与时俱进地制定适合发展的政策体制;建设好政务公开平台,加强政策宣传、政策解读;加强政府内部监督,保证政策文件传达效率与政策实施成果;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有效结合。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郑州、洛阳、新乡三市的科技、经济、教育、土地等多个业务部门。鉴于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意义,建议成立政策联合执行监管机构,授予该机构一定的决策权利,提升该机构在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综合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着重加强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建立“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国家自创区是集创新与创业、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特殊载体。创新创业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造潜力,对健康、居住、交通、文体、休闲等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较高。国家自创区建设应充分考虑创新创业人员的群体特征,重视国家自创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创新创业人员塑造宜居环境,形成国家自创区相对于其他区域的发展势差,保持国家自创区对优质企业与高科技人才的引力优势。国家自创区要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在本地扎根、成长、开花、结果,而不仅仅是苗圃和育婴房。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在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扎根落地和建功立业的“恒鸟”,而不是短暂停留的“候鸟”。把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而不是“飞地”。
加速国家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生态系统,为国家自创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办事规则不透明、效率低下、“弹簧门”和“隐形门”等问题。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制度创新,采取多元化人才引进策略,对符合国家自创区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但暂不具备“硬性”引进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可采取灵活方式“柔性”引进。加快创新创业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修改不符合创新创业导向的政策法规,废除制约创新创业的政策规定,构建综合配套精细化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强化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提高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在产品价格中的权重,让创新创业者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激发国家自创区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