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星
“1+X”证书制度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点改革举措。如何依托校企合作助力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推行、做好校企之间的考培工作,融通推行物流专业相关X证书并开展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是双方共同探讨在“1+X”证书制度下协同育人的模式的重点。
2019年1 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高职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X”证书制度的提出进一步全面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刻不容缓。
随着“1+X”证书制度的落实与推进,高职院校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的滞后性日益凸显,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方面主要反映在以下三点:(一)合作模式单一,校企协同育人维度不足。目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企业接收学生进行企业认知实训或校外实习,实习培训仅在企业简单指导后便进入到一些基础工作岗位,如打包员、拣货员等,不涉及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实践工作。对于学校教学来说,专业学习重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训室模拟实践操作课程为辅,学生进入企业对工作岗位的不适应油然而生,在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和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时会不知所措,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不一致,实践形式不丰富。从校企长期合作的实践分析,学校希望学生能够获取更多在企业实习实践机会与工作岗位,而企业则希望学校最好能够直接输送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学生。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理念上的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掘、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对企业的发展需求,限制了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没有真正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三)“1+X”证书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不高。“1+X”证书制度设计的初衷之一,就是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2]。由于“1+X”证书制度的推出受到时间短、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证书在社会的认可度远不如人社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专项岗位登记证书。就业单位普遍认为“1+X”证书无法客观地反映出持证者对应的职业技能水平,导致现代物流专业相关“1+X”证书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偏低。
(一)校企文化共融,统一“1+X”证书制度下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想认知。在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模式上高职院校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学校有义务向企业进行宣传以及讲解“1+X”证书制度。加强“1+X”证书制度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上的思想共识,形成校企文化育人相融的合力,实现校园文化进企业,企业文化融课堂,与企业就协同育人的思想、理念以及制度达到深度融合与统一。(二)融入“1+X”证书考培内容,校企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深化实践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并辅以相应的“1+X”证书的考培内容,使学生熟悉现代物流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与工作标准。校企协同育人还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达成共识,将企业的创新成果,新技术、先进个人事迹等编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中。(三)加大教师进修、企业员工培训力度,校企双向推行“1+X”制度。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除挂职锻炼外定期组织教师赴企业进行课程交流,了解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最新的企业执行标准和使用技术,扩充实操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合作院校的现有资源为员工进行“1+X”证书的考试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提高企业的员工技术与业务水平。(四)强化产教融合基地,强化“1+X”证书制度在就业市场认可度。证书作为教育信号的载体,其开发与使用的实质是促进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衔接[3]。因此,为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推进物流“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仍需加强“1+X”证书制度的推行,有效地缓解现代物流业面临的“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这样供需不平衡的矛盾[4]。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深入探讨“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强化人才培养共育机制,努力完成校企共建的目的与任务。
引用出处
[1]万玉凤,柴葳.职教“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N].2019-04-17(1).
[2]李妮,阮宜扬.1+X证书制度试点的校企合作困境及其组织学解释[J].职教论坛.2022,38(05):16-22.
[3]史洪波.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背景、意蕴与实践——基于教育筛选理论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9,(15):13-18.
[4]葛启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