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之友》与我的“师友情”

2022-02-15 12:32黄军昌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结识之友社长

□ 黄军昌

孙大勇/摄影

我与《党员干部之友》的结缘已有很长时间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我从教育系统改行来到县委组织部,负责组工信息调研工作。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因为行业跨度较大,工作初始,我深感“压力山大”。面对繁重的研究任务,我成了一头在“认知沙漠”中负重前行的“骆驼”。为了储存“营养”,积蓄“能量”,我从资料室中借来了一批党建刊物,主动充电,启迪思维。当时有一份来自山东省委组织部的杂志深深地吸引了我。看着《党员干部之友》的刊名,我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也从心底里接受了这位特殊的“朋友”。

捧读《党员干部之友》,新颖别致的栏目设计,引人入胜的美编美文,特别是那些汇聚作者和编辑心血的文章,融思想性、知识性、经验性于一体,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爱不释手。时至今日,我一直认为是《党员干部之友》引领我走出了“认知沙漠”,闯进了党建研究的一片“绿洲”。

我与《党员干部之友》真正结缘是从第一次投稿开始的。大约是在2001 年元旦前后,带着投石问路的心理,我将《中国古代领导素养浅探》一文,投寄到《党员干部之友》编辑部。时隔不久,我欣喜地收到了从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我的文章已被采用,文题被改为《古人论“官品”》。我投稿的原文近6000字,经过编辑的删削斧正,剪辑裁缝,被浓缩在3000 字以内,读来字字珠玑,如饴在口,使我由衷地钦佩编辑的“匠心独运”和“鬼斧神工”。

初试牛刀,小有成功,编辑老师的热心扶掖进一步强化了我的创作冲动。从那时起,我不仅成为《党员干部之友》的虔诚读者,也成为《党员干部之友》的热心撰稿人。通过以文拜师、以文会友,结识了一批扶掖我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

在《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社,我结识的第一位“良师益友”是时任杂志社社长的魏余秀老师。2001年3 月份,我的又一篇文章《蔡元培的用人艺术》在《党员干部之友》上付铅发表。为了感谢那些站在我的身后默默付出的编辑们,我冒昧地拨通了编辑部的电话,很荣幸在电话中结识了心仪已久的魏余秀社长。在深情致谢之后,魏社长对我发表的文章进行了认真而中肯的点评,更多是谆谆勉励和殷殷期许。人们都说“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魏社长的点评,点燃了我的研究热情,催生了我的写作冲动,应该说那几年是我党建理论研究的“高潮期”,有20 多篇文章相继在《党员干部之友》上发表,我还多次被评为年度的优秀作者。

由于文来文往,我与《党员干部之友》编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联系最多的当数主编郭海鹰老师。我们一起切磋写作技艺,一起交流为文体会,有时候,郭主编还直接向我下达约稿的“指令”。2016 年2 月,山东省委组织部迎来了新一任部长杨东奇,到任不久,杨部长提出了“成全别人的好事,学习别人的长处,原谅别人的过失,容忍别人的伤害,帮助别人的困难”的新要求。为了深化学习,编辑部决定组织一批言论文章,这项任务十分荣幸地落到了我的肩上。带着一腔感激之情,我把郭主编的信任当成写作的动力,以认真而严谨的态度,按要求完成了约稿任务,使五篇言论文章在《党员干部之友》杂志上分期刊出。此后,我还多次承担过编辑部的“点题作文”。这样文来文往,进一步升华了我与编辑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值此《党员干部之友》“三十而立”之际,抚今思昔,浮想联翩,聊撰小文,以作纪念,愿这份弥足珍贵的“师友情”永远留在《党员干部之友》的字里行间。

猜你喜欢
结识之友社长
藏家之友
《诗词之友》赠阅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你会读这些名字吗?
我的第一次采访
ABC ENGLISH SALON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
乔迁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