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炊烟

2022-02-15 12:31赵奎忠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灶膛灶台柴火

□ 赵奎忠

鹿 毅/图

那年金秋,天空像洗过一样格外地蓝。广袤富饶的田野里,瓜果飘香、五谷丰登。骑着自行车在城郊体验乡村风情,别有一番情趣!

眺望远处,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一个个玉米苞穗被“神奇的手”“摘”下来,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收割机的拖斗内,一棵棵秸秆随即被粉碎后均匀地洒落在田埂上;紧接着,悬耕犁把土地翻了两尺多深,秸秆被埋入深土中。刚才还是秸秆与杂草横七竖八散乱的地面,转眼之间就被软软的黑土所覆盖,就像给大地罩了一件新装。

忽然飘来一缕带着泥土气息的花生清香,这深埋在心底的味道,顿时让我垂涎欲滴,唇齿之间立刻泛起了儿时那份花生固有的香甜味,那是终生难忘的乡土味道。

在村庄穿行,看到平整的柏油路,洁净的街道,宽敞的房屋,许多老人和儿童在健身器材上活动,人人都露出幸福的微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写照,每个村庄都是自然景点,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伫立村中遐想,突然闻到一股炊烟的味道,那是儿时母亲在灶膛里燃烧庄稼秸秆的味道,它是那样的熟悉和令人回味。我茫然四顾,却看不到烟囱,更看不到灶台,不知道谁是这缕炊烟的主人,但这久别了的炊烟却勾起了我浓浓的回忆。袅袅的炊烟,小小的村落,顿时又把我带回了往日的岁月!

自从40 多年前离开家乡,对炊烟的味道已有些淡漠。这次闻到的炊烟却倍感亲切,炊烟和泥土的芳香一样,有无法形容的特殊味道,局外人体会不到,闻到炊烟就像见到亲人,闻到炊烟就像回到了故乡,街道、学校、沙土岗、梨树行等都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对故乡的怀念,是对亲人的眷恋。“故乡的炊烟有无言的亲情与温暖,像一根剪不断的丝线,一头系着家乡,一头系在我的心头,成为我生活中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

那个年代的故乡,家家户户屋里面都垒着灶台,坐着带“印”字的大铁锅,架着风箱,灶台连着火炕通往烟囱。灶膛里燃烧的是“柴火”——庄稼秸秆、树枝树叶以及杂草,煤炭几乎是没有的。

“柴火”是产生火焰和炊烟的原材料。火咀嚼着原料,发出无限的能量,家家户户烟火缭绕,缕缕炊烟直上云天,捧出各个灶台的香。

让我记忆较深的搜集燃料的方式是搂树叶。我的老家是林果之乡,梨树居多。每到秋季,树上的叶子五颜六色十分好看,有黄色的、红色的、灰色的、绿色的等,都带着油亮蜡质,叶脉和锯齿的边沿清晰可见,规则的形状,奇妙的构造,拿着叶柄在手里转动着欣赏,像一个个艺术品,非常漂亮,让人爱不释手。

秋风过,严霜到,树叶的水分流失、容颜尽退,失去了原来的光彩,落在地上厚厚的一层。这时,我们兄妹一起到自家的梨树行下,用竹筢子和扫帚,搂啊搂,扫啊扫,先把散落的树叶收集成一堆又一堆,最后装筐运回家,每年秋末,我们家的院子里,树叶堆得像小山!

通过秋末冬初的努力,基本备足了一年的柴火,有了充足的柴火,灶膛就有了旺盛的火力,炊烟也就有了神气。过年,是一年中炊烟最多的时候,烟囱中的炊烟都露出幸福的笑脸,它们跳着摇摆舞升上天空,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升高,祝贺着今年的丰收,祈祷着来年的吉祥。就这样,炊烟弥散在小村的空气里,也融入了农家满是烟火气的日子里,更渗入了孩子们成长的岁月里。

锅灶是炊烟的主要加工厂。每一缕炊烟下都有一个忙活的女人,她既是家庭的主人,又是家庭的工程师和操作工,更是孩子们的母亲,炊烟就是她们操作制造的。她们起早贪黑,承担着做饭的任务,还要承担田间的劳作。她们勤劳、她们贤惠,任劳任怨,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每次在田间干活回家后,都是很麻利地洗手擦脸,接着是起火做饭。撸着袖子,一缕头发贴着她的脸颊,那双粗糙的手或许粘着面粉,或许摘着扁豆,或许正在菜板上切碎白菜……每一餐都饱含着母亲的辛劳和智慧,每一缕炊烟之下都有着诱人的饭香,每一缕炊烟都见证着母爱的伟大!

我陶醉在黄昏里。青山依旧,炊烟难觅。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袅袅炊烟始终在我心里,让我刻骨铭心,永远眷恋。

猜你喜欢
灶膛灶台柴火
烧火
时光的灶台
母亲的灶台
乡 情
弄柴火
弄柴火
弄柴火
老灶台
老灶台
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