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军
从嗷嗷待哺到一点点长大,孩子一步步从温床长到幼儿园孩童大小,以后逐渐成长,可以在本地中心小学就学,时光转瞬即逝,七年一闪而过。
孩子打小就和其他孩童迥异,活脱脱是个小书虫,小小年纪的他,可以一天到晚,趴在地上,痴迷在超市书店里,流连忘返,废寝忘食,连大人们都真心不懂,一个小不点的孩子,如何读懂一众书里密密麻麻繁体字的意思?
小子是小书虫也就罢了,偏生他还是个小大人,从就读小学起,他就早早心存高远,暗下决心,长大一点,一定要远离乡镇进城,向高一点的初中校进军。
还别说,小子有想法也有些许小聪明,当年他以本乡镇唯一的生源,考取梦寐以求的泉州五中实验分校,以后凭此名校打下的坚实基层,成功考入泉州五中高中校区,一切似乎一帆风顺。不知是拗不过孩子,还是潜意识就是想鼓励他进城,孩子如愿考上城里重点初中校,我们家长也跟着脸上贴金。
好不容易熬到儿子大学毕业,上哪个城市就业成了当务之急。小子倒好,一脸不屑,不就是毕业就业吗?有什么可以顾虑的。
实际上,孩子内心是焦虑的。他也闹不明白,毕业后,究竟可以去何方流浪,是北漂或南回?还是回归故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家长,我们才慢慢了解到,早在大学四年级,为了自主就业,孩子曾经和同学一起,偷偷乘坐动车到南方特区某国内知名软件公司面试,据说该牛逼企业当年面试须过七关斩六将,小子无亲无故,初出茅庐,闯过三关被叫停已属不易,无奈作罢。
其实在校期间,孩子从来就不曾主动要求增加生活费用,只是那一年到特区企业面试时,我无意中多汇了些款项,一向节约的孩子竟然不再推辞,微信即刻点击收账,我第一次切身体会“代沟”的滋味。为了进城北上广深,小子偷偷摸摸行动中,也是难为孩子了。
进军深圳特区以失败告终,那就退而求其次,省内特区城市找一找东家。在厦门工作多年的老友热情为孩子推荐了几家国有大企业,可惜在孩子眼里,专业不太对口,薪酬难于满足,省内特区城市就近就业的想法又不得不作罢。让孩子报考事业单位,捧上“铁饭碗”,一辈子平平稳稳,逍遥自在惯了的孩子横竖不同意,最后,主张自谋职业的孩子,乖乖地在每年的大学校园毕业生供需招聘活动中,选择省城一家游戏软件公司,专业还算对口,闪电般签订就业协议。
孩子就这样落户到了省城,成了正儿八经的城里人。回想起我的父辈们,一辈子蜗居乡下,执守着那一方土地,信守着“城里套路深”理念,终了一生也没上过几回城市,更别提好好欣赏大都市风光了。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走出农村,离开乡镇,到城市所在地上大学,学成后服从组织安排,分配、返回到乡镇工作,从农村出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绕了一圈,从起点又回到起点;同一辈的兄妹四人中,婚后有两人迁移到城市居住,成为标准的城市居民;孩子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出发点一样,他们也早早走出农村,奔向城市学习,最后大部分选择漂在陌生的城市里。
三代人,从同一个地方出发,走出不同的人生轨迹,终究都是为了生活奔波。今天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情稀薄;农村里田园牧野、新居错落、小桥流水、亲情绵绵……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风雷电掣的高铁动车,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城市不断外拓,城乡发展差别越来越小……如果時光可以倒转,岁月可以轮回,我还愿意选择逃离城市,安享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新农村生活。
乡村,没有城市被污染后变得浑浊的空气,却有着清晰可见闪烁着的点点繁星。繁华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的灯光闪亮,遮掩了星星和月亮的天空,多了几分激情,少了些许细腻温柔。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别慌,城市,我还会时不时进城来看你!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