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华
在闽南和台湾商贸界,生意人常常会提及一位人称“天水婶”的传奇式妇女。历史上她在海峡西岸与台湾高山族的商贸往来中,曾经起到促进作用。自古以来,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赞颂。
最早记载台湾与祖国大陆有贸易关系的是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从这一史籍可窥知,祖国大陆商人与台湾同胞起码在南宋之前已经有贸易关系了。对于台湾与祖国大陆贸易情况,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得更为详细。他在“琉球”条中说:“地产沙金、黄豆、黍子、琉璃、黄蜡、鹿豹、鹿皮,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金珠、处州瓷器之属,海外诸国盖由此始。”可见当时大陆商人已将土、特、名、优产品运到台湾与当地居民交换沙金、黄金、黄豆、黍子和琉磺等土特产了。
明代以后,祖国大陆汉族商人与台湾高山族人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陈第的《东番记》中说,清朝嘉庆末,台湾土著居民与大陆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可见清代嘉庆时期,大陆与台湾高山族的贸易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最初汉族人与高山族人的贸易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海峡两岸,就有一段天水婶舍身力促两岸民族间贸易的动人传说:从前,闽南有个很会做生意的商人,叫杜天水。经常到对岸台湾去经商,后来娶“水社番女”(台湾土著人之女)何翠峦为妻子,人们习称她“天水婶”。清朝乾隆三十四年,杜天水与妻子定居台湾南投县埔里。当时埔里是个杂姓之地,住民有汉人和高山族中的泰雅、布农、平埔人等,因为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彼此间缺少沟通,时常闹纠纷。善施好为的天水婶便穿扮男装,经常往来各族之间,遇到大小纠葛她都挺身而出化解矛盾,渐渐博得大家的好感和信任,她的声望也逐渐提升。
清代乾隆年间,杜天水参与几个来自大陆闽南的汉族商人到台湾南投埔里一带的泰雅族地区做买卖。商定以货易货,高山族泰雅人用鹿皮、鹿茸等土特产换取大陆商人的火柴、火药、食盐、咸鱼等。双方约定十五月圆的晚上交货。泰雅族是个强悍、勇猛而又勤劳的部族,当时,他们为防奸商欺诈,要汉族商人中留下人质。这件事使汉族商人感到为难,一时举棋不定。天水婶见大家显出为难的样子,生怕生意做不成,今后对双方都不利,便毫不犹豫说:“你们男人善理账留不得,再说咱是妇人,力气不如你们,还是我留下做人质好让双方都放心,岂不两全其美?”这样天水婶就留在泰雅人那里当人质。
话说商人做生意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由于客观原因,加上台风等气候影响,大陆货物未能如期到达。泰雅族人见交换的货物未能按时运到,以供应用,以为遭汉人欺骗,就对天水婶说:“汉人真不守信用。”尽管天水婶费尽口舌,反复解释,但由于超过约定的时间因故一拖再拖,泰雅族人愈等愈暴躁。天水婶也感到很难堪,但她深知丈夫的为人,知道他们一定事出有因。她对泰雅族人说:“汉人经商从来是守信用的,我愿以生命来保证,不信的话,要砍要杀由你们。”万没想到,天水婶话音刚落,一个早已等得不耐烦的泰雅人动起真格,挥刀向天水婶砍去,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原来,大陆商人在台湾一个叫“国姓乡”附近的地方迷失方向,以至耽誤了时间。说来也巧,就在天水婶人头落地的翌晨,大陆商人的货物陆续运到了。可是,砍头并非割韭菜,人死不能复生,泰雅人知道货物迟到的原因后,禁不住懊悔得顿足捶胸,恸哭一场。
这件事过后,泰雅族人无不信任祖国大陆的商人,两岸经商贸易再也不用人质了。天水婶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却换取了两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和互相信任。后人感念其义举,特意建庙奉祀,永远纪念她。如果有机会到台湾旅游,便可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隆生桥约1里处,看到一座天水婶庙(也称“义女祠”),这就是人们为缅怀这位力促海峡两岸贸易殉身的商妇而建造的。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圣诞祭日,这里庙前搭戏棚演大戏,锣鼓声喧天动地,鞭炮声此起彼伏,朝觐者络驿不绝,热闹非凡。
一个人出名不在于他(她)出身贵贱,而在于他(她)是否对人民对社会做出有口皆碑的奉献。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天水婶之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缅念,就是她舍身忘死,把自己的生命贡献到最有意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