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
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故乡的秋天。
到了秋季,有了美丽的流云,天高气爽。进入阴历九月下旬,南迁的大雁已经飞临家乡。
我的家乡处在淮河流域的最下游,洪泽湖畔。这里曾经有着大片的芦苇湿地,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大雁迁徙的最佳路线。一队接一队的雁阵不断的从北方飞来,小的雁阵只有几十只,上佰只,大的雁阵却有两三百只,首尾相接,像在蓝天下一条飘动的长带。
沉寂的天空变得繁忙起来,从早到晚清脆悦耳的“呀呀”雁鸣声此起彼伏。雁阵飞得很低,我们可以清楚地目睹大雁平行的身体,煽动的翅膀,左顾右盼的脑袋。
这个季节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孩子们仰望着头上的雁阵,一起拍手高叫:“大雁大雁排成队,你在天上累不累?给我排成一字,给我排成人字,明年春天等你回……”
在我们的欢叫声中,雁阵不时地随着气流变换着它们队形,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小的雁阵在遇到大的雁阵时,往往会加入到大的雁阵一起飞行。
听老人们说,大雁性格忠贞,雌雄夫妇一辈子相守到老。如果夫妇中有一只死了,另一只将不再寻找配偶,终身成为孤雁。
孤雁的命运特别凄凉和悲惨。不但备受雁群的歧视,还得充当雁群的领头雁和哨兵。
在雁阵的飞行中,领头的孤雁最苦,它们消耗的能量最大,一个个瘦弱不堪,一旦体力不支,便会从空中跌落下来,甚至一命呜呼。
到了晚间雁群停下来休息时,孤雁还要在黑夜里为雁群站岗放哨。一旦危险袭来,如果孤雁没有及时地报警,事后就要受到雁群的攻击,伤痕累累。
有次,我亲眼所见雁阵中有只大雁被逐出飞行的队伍,叫声凄厉地回头向着北方飞去。我不知道雁阵里发生了什么,只觉得这只大雁很可怜,有可能是孤雁,为它伤心。
所以,在我们家乡,代代相传,人们很同情孤雁的命运,一般不会去伤害大雁的生命,怕留下孤雁有损阴德。
过去我们不懂大雁的迁徙过程,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认为大雁会一直向南飞,越过高山大海,一直飞到南太平洋荒凉的岛屿上。
后来读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诗句,才对大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基本了解。
原来大雁生活在西伯利亚和塞外的蒙古高原,在那里繁衍生息。到了寒冷的冬季,由于缺少食物,便不远万里,迁徙到食物丰富,气候温暖的南方,寻找新的栖息地。
一年一度迁徙的时间延续得很长,有两个月左右。最晚一批向南飞行的大雁,在冬月中旬才到达我们那里。此时的田野上望去已泛出一层绿色,那是早已出青的麦地。此时苏北的天气很冷,池塘和河流开始封冻。
这些迟来的雁阵会在傍晚时分降落在村前与西河沿岸的大片麦地里,依靠麦青来补充能量。然后休息一两天等体力恢复了,再继续飞行。
此时田野上的麦青是大雁唯一的食物来源。凡是大雁走过的地方,都变得光秃秃,留下一层雁粪。这些被大雁光顾过的麦地,来年却会生长的更加旺盛。
也许是这些缘故,村民们从不去惊扰大雁,每年期盼它们的到来。
雁阵降落时的场面特别壮观。先是在空中长时间的盘旋,大声的鸣叫,响彻整个天空,好像是远方的客人,告知主人它们的到来。然后慢慢地降低高度,在接近地面时,一只一只先后有序的降落下来。最后一只大雁,可能是最有经验最具权威的老雁,还要于雁群上方继续盘旋几圈才落到地面上。可见大雁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群体。
春天来了,扒根草率先吐出了新芽,西河两岸的野花就要绽开了,河面传来了“咯吱,咯吱”的解冻声,不久就会看到了清澈的流水。
二月初大雁開始回归,飞向它们的故乡。我们又看到了持续不断的雁阵,鸣叫着越过家乡的天空向北方飞去。有时,我们目送着它们披着晚霞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消失在视线里……
科学家揭示了大雁有多条迁徙路线。我们秋天所看到的雁阵,一般只迁徙到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便不再向南飞行。
多少年来,我都会在深秋的季节期盼雁阵的到来,希望能带给我往日的快乐与丝丝的慰藉。令我沮丧的是,今天我们极少能见到大雁在白天从空中飞过的身影,更不要说长长的雁阵。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才有可能偶尔听到大雁稀疏的鸣叫声,真的令人伤感。这只是少数零星的大雁还在重走原来的迁徙路线。不过,它们不是在白天飞行,而是选择在夜间。
大雁为什么要选择在夜间飞行?
不难想象,是在躲避人类的侵害。今天除了大雁迁徙的沿途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更可怕的是面临人类的长期肆意捕杀。大雁的长途迁徙,不但非常艰难,也危险重重。大雁的数量也在逐年地锐减,人类无疑成为大雁最可怕的敌人。
据说,大雁已经改变了迁徙的路线,很少飞到我国的南方越冬,而是直接从西伯利亚转道日本,飞往太平洋那些环境优美,气候温暖的地方。那里路途更加遥远,应该是它们无奈的选择。
我想,秋天如果失去雁阵,就变得苍白,没有内容,整个天空也索然无味,毫无意义。
多少个秋天的夜晚,我会呆呆地望着夜空,期待雁阵从我的头顶飞过,那悦耳的雁鸣声是我对故乡的记忆。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