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路菲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佛山 528311)
神经运动发育迟缓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表现出语言能力、行为能力、理解能力、运动能力的发育滞后,不利于患儿正常生长发育[1~2]。早期干预对患儿智力、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以经络、腧穴为基础,依照经络分布走行配以特定穴位进行多种手法推拿,从而达到舒经活络、行气活血之效。家庭引导式训练以家庭为基础,通过家属的引导、诱发和教育对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儿早日康复[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患儿10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推拿联合家庭引导式训练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患儿100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观察组女24 例,男26例;年龄 0~8 个月,平均年龄(4.97±0.52)个月;出生体质量 2.5~4.0 kg,平均(3.19±0.22)kg;家属:男 23例,女 27 例;年龄 25~38 岁,平均年龄(30.95±1.24)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3 例,初中14 例,高中16例,专科及以上17 例。对照组女23 例,男27 例;年龄 0~8 个月,平均年龄(4.92±0.46)个月;出生体质量 2.5~4.1 kg,平均(3.22±0.21)kg;家属: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 25~39 岁,平均年龄(30.98±1.20)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4 例,初中15 例,高中18 例,专科及以上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编号:2021012256)。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神经运动发育迟缓;年龄0~12 个月;患儿家属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各种先天畸形,染色体病及遗传代谢病;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病案资料不完整。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予以患儿听觉刺激(包括不同声音大小、内容的刺激)、触觉刺激(由康复师提供不同形态、物品模型对患儿进行刺激)、视觉刺激(包含各种色彩刺激)、运动训练(由康复师对患儿进行体位转移、爬行训练)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儿推拿联合家庭引导式训练干预。(1)小儿推拿:推拿开始前仔细清洗双手,保持双手清洁,采用挤压手法活血止痛、开通闭塞,采用推法、摩法等手法舒经活络、行气活血,采用扣法、拍击法等叩击手法疏通气血、缓解痉挛,对于上肢、肩关节等相关肌群不利者,选取曲池、臂懦、合谷、手三里穴位;对于下肢、髋关节等相关肌群不利者,选取足三里、太冲、委中、解溪穴位,对上述穴位进行推、揉、,以患儿有轻微痛感为宜,4~5 min/次,1 次/d,期间由家属陪同。推拿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神情变化,出现严重哭闹、烦躁等不适立即停止,并进行安抚。(2)家庭引导式训练: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家属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向家属介绍引导协助训练的优点和注意事项,发放不同情景训练目标、任务和方法手册,嘱家属认真阅读。创设丰富虚拟情景,包括树下乐园区、运动区、游戏区等。树下乐园区:家属播放自然界动物叫声、儿歌、词语等声音,与患儿共同聆听,并引导患儿进行模仿;游戏区:放置拼装积木、图片、儿童玩具等,家属陪同患儿进行学习、玩耍;运动区:摆放大小、体积不同的球类,家属陪同患儿进行捡、拿,训练过程中予以患儿适时表扬。两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发育水平、运动功能和炎症介质水平。(1)采用《0~6 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表》(简称《儿心量表-Ⅱ》[5])对患儿发育水平进行评估,主要涉及粗大运动、适应性行为、精细动作、个人社会行为和语言能力5 个功能区,≥85 分为正常,75~85 分为发育偏移,55~75 分为轻度发育迟缓,40~54 分中度发育迟缓,25~39 分为重度发育缺陷,得分越高表明患儿发育水平越好。(2)采用INMA[6]评估患儿异常率,异常率越小表示发育水平越好。(3)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7]评定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包括运动粗分、运动发育指数2 个维度,得分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4)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发育水平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发育水平各项目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发育水平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个人社会行为、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发育水平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发育水平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适应性行为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精细动作干预前 干预后粗大运动干预前 干预后语言能力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t P 83.69±3.54*88.97±3.56*7.437 0.000组别 n 个人社会行为干预前 干预后50 50 81.54±3.25 81.58±3.28 0.061 0.951 85.98±3.34*89.96±3.37*5.931 0.000 83.31±3.27 84.04±3.29 1.113 0.269 86.92±3.35*90.08±3.38*4.695 0.000 80.84±3.26 81.89±3.29 1.603 0.112 50 50 t P 82.14±2.36 83.08±2.39 1.979 0.051 85.53±2.40*87.89±2.42*4.896 0.000 80.16±2.15 81.00±2.20 1.931 0.056 85.99±2.46*90.87±2.49*9.858 0.000
2.2 两组INMA 异常率比较 两组干预前INMA异常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INMA 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INMA 异常率比较[例(%)]
2.3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各项目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运动功能各项目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运动粗分、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运动发育指数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运动粗分干预前 干预后50 50 t P 45.89±3.24 46.02±3.28 0.199 0.842 54.44±3.31*59.96±3.53*8.066 0.000 61.86±4.62 61.92±4.67 0.065 0.949 75.15±5.02*79.98±5.07*4.787 0.000
2.4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炎症介质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IL-6、TNF-α、hs-CRP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表4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hs-CRP(mg/L)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IL-6(mg/L)干预前 干预后TNF-α(ng/L)干预前 干预后50 50 t P 40.52±4.27 40.50±4.21 0.024 0.981 35.34±3.26*30.18±3.19*8.000 0.000 60.33±3.29 60.30±3.27 0.046 0.964 52.49±3.18*43.76±3.15*13.791 0.000 30.21±2.25 30.16±2.23 0.112 0.911 26.67±2.18*20.35±2.09*14.798 0.000
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患儿较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低,不利于患儿身心健康[8~9]。如何改善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症状体征,促进疾病良好转归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0]。以往临床对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患儿常采取康复训练,训练时间较长,且患儿年龄较小,依从性较差,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个人社会行为、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运动功能各项目评分比干预前高,且观察组运动粗分、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NMA 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干预前低,且观察组 IL-6、TNF-α、hs-CRP 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小儿推拿联合家庭引导式训练可促进神经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生长发育,改善其运动功能。中医推拿通过推、按、拿、捏等不同手法对外周组织进行刺激,促进患儿中枢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推拿过程中还针对患儿症状体征不同选取相应穴位,推拿手三里可健脾止泻、通经活络;推拿曲池可活血止痛、疏通经络;推拿合谷可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推拿臂懦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推拿足三里可补中益气、止痛;推拿太冲可通经活络、养肝平肝;推拿委中可舒筋通络、散淤活血;推拿解溪可舒筋通络,整个推拿过程可通利关节、疏通经络,增强肌肉张力和弹性,促进肌力和收缩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儿运动功能,还能抑制炎症反应。此外,在推拿干预基础上采取家庭引导式训练,首先对家属进行系统化培训,使家属掌握引导式训练,可为患儿提供完善、系统的康复教育和指导[13~14]。家属随后对患儿进行引导,可极大地减轻患儿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并通过模拟情景激发患儿兴趣,提高患儿训练积极性,促进康复的顺利开展,保证康复效果[15]。树下乐园区、运动区、游戏区等不同模拟情景训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有效恢复患儿运动功能,缓解发育迟缓的各项症状,提高患儿智力水平。
综上所述,小儿推拿联合家庭引导式训练干预可有效促进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患儿生长发育,改善其运动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