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2-02-14 22:07肖菲菲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肖菲菲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课程思政”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自2013年“课程思政”概念被提出至今,相对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推进略显薄弱,也“缺乏详细的实践方案”[1]。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所覆盖的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这一事实并不相称。如何正确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思政语篇,并科学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之中,它对于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成果所关注的焦点在于语言教学,较少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起来。笔者认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连续不断产生交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它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生态语言学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依据

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以生态系统隐喻描述语言世界系统,并借助其基本范畴与分析工具来研究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乃至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和全球教育发展趋势,都是一项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生态的语言’就是能够表现和促进人类与自然健康、和谐、协同进化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2]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教学本身即是一项生态系统。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是如此,它是由英语语言教育中的主体、客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硬件设施等共同组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只有维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确保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实效性”[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也是如此。它是由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语言、思政素材)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4];教学对象中的思政素材与语言因素只有实现动态的生态平衡,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语言与思政教学的最终教育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要把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和学生发展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运用融合新文科、课程思政与新技术条件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有大局意识,也应在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治理能力、兼有家国情怀的专业人才为终极目标,最终才能培养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掌握语言技能和了解西方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或者全部。但更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创造精神的培养,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生态语言学也认为,语言是一项生态,它的一些部分体现为心理因素,表现为表达者思想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他部分则体现为社会因素,它是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5]生态语言学的创始人豪根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所用语言的社会以及所用语言之人的态度决定了语言生存环境”[6]。“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就好像自然界特定生物和非生物的生态。”[7]从语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语言,似乎表明语言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存在相应的困境。它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何推进课程思政提出了一定挑战。

所有课程的课堂均应贯彻课程思政,但外语课程具有一定特殊性,即教材内容绝大多数都不是显性的“思政”语篇。[8]因为大学英语课程所选择的语言素材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与西方社会或文化有关,体现了特定语言与特定环境的生态关系。然而,文化虽有差异,但也有共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时代精神,在语言文本中所传递的核心精神具有相通之处。要做好课程思政,应该“从思政视角思考,采用问题导向方法,探究语言所传递的价值观,挖掘话语的思政元素”[9]。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掘思政语篇,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其获得“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它最大程度地发挥“以文化人”之功能。[10]

大学英语课程应以英语为工具,在提升学生辨别与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能力的同时,能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规定,外语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英语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需要采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寻求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最佳契合点。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内容要与语言素材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要巧妙地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如何把英语读、写、听、说、译等专业知识技能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两张皮的现象对一线英语教师来说很重要。”[11]

二、生态语言学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课程材料,它既需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实现教学的育人育德目标。《纲要》指出,应该“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除此之外,它还详细规定了公共基础课的思政教学任务:“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将大学英语定性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与通识课程,课程性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主要设置通用英语、跨文化交际、专门用途英语共三大类课程。体系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可以围绕这个定性展开。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以内省为中心的立德树人教育,它契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理论上,依据《纲要》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思政教学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即通过各种语篇的教学活动,培养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品质、养成道德行为,最终实现理想状态的道德境界;人文素质,即以相关素材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及规范,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科学精神,即通过科普语篇和科学史的语篇教学,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形成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即主要以涉法的教材内容,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弘扬宪法理念、尊崇宪法权威、培养法治意识;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其内容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二是间接的思政教学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英语是世界上通用语言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英语能力既包括个体意义上的学生语言能力,还包括国家在宏观层面的语言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语言能力培养目标,其理由在于提升语言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人才,能参与全球治理、胜任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有足够的话语能力来有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想,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永久和平。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思政教学的基本目标呢?《纲要》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确定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四点。

第一,挖掘思政语篇,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材有很多跨文化交际素材,如关于信守诺言、正直、亲情等,可以作为立德教育的载体。关于科学发展史、科普的素材,如关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可以作为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教育的载体。时事性的政论性素材,如关于西方政党、历史事件等,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的载体。

第二,重视课程思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语言学习中,通过教学语篇中体现的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学业成绩考核标准。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实践,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在内容上要注重思想价值引领。要建立综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大学英语学科在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教化功能,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课程思政教学要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学业成绩考核的范围,在期末考试命题中严选可供思政教学的素材,以形成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三、生态语言学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纲要》等文件的基本精神,教学应坚持在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学习内容,并明确整体上的教学目标与各个单元独立教学目标,恰当分配学习形式、时间与活动。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中,须将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具体融入教学单元,优化教学内容。

依据体系化视角下的语言生态理论,课程思政元素一定要来自教学内容本身,而不是“为课程思政而思政教学”的生拼硬凑。大学英语教材是语言教学的载体,而教材的选题和内容将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其实质是依据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将各项培养目标和教材思政语篇挖掘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二是深挖中国政治道路素材;三是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保持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基本设想是以教学单元为基本模块,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语篇,分别设置不同的目标任务。例如,想要培养诚实、正直等良好品德的思想道德修养单元,可以将《大学英语Ⅰ》第七单元和《大学英语Ⅲ》第五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就具体教学而言,根据前述教学目标,将其划分为12个大的教学单元、24个小的教学任务,贯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

四、生态语言学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课堂组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模式,在互动教学中,以翻转课堂、任务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与文本语篇的共鸣。此外,应不断拓展教学路径。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送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将课程思政推进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有效发挥其全程育人与育德功能,既要把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用好,又要将现实生活和课堂有机融合,还要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予以体现,从而强化课程思政的辐射性和渗透性。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最重要的载体。在这一教学生态体系中,如何使课程思政教学达到“潜移默化或润物无声”的效果?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投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英语学科特色为引导,将道德维度等目标有机结合到语言能力培养中,培养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以及兼容、公平的文化价值观。最后,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应围绕启发式、讨论式、任务式、体验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还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态系统既由课堂内的教学活动组成,通过文化碰撞增强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也要延伸到课堂外,拓展思政教育的载体。例如,文化育人教学机制的抓手是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以阅读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中西文明比较意识,加强中外之间人文交流,稳步推进文化育人。再如,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的综合教学模式,利用学习强国等线上资源,将国家政策、中国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例如,举办“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读书分享会、海报设计展等。

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学习效果评价也是该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即评价方式(怎样评)、评价内容(评什么)和评价主体(谁来评)。学习效果评价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都予以贯彻。例如,试卷命题人应精准地捕捉到育人元素,然后巧妙地设计考题;课堂教学评价中也要有意识地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价值导向。

五、结语

语言教学是一项有机生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由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单元体系和教学课堂组织体系等三大部分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其内部有机融合、和谐共存,一起构成了良好的立德树人的生态系统。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不需要任意拓展政治内容,也不能为了贯彻课程思政而使得知识传授碎片化。重点在于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在教学中不要把思政点等同于知识点;教学过程的重心是专业内容,维护课程知识的系统、完整,进而与思政教学相得益彰,兼顾教书与育人两大功能。其实施过程要融合思政教育,包括教学评价、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贯彻教书育人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