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研究

2022-02-14 22:07于阿娜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人才政治工作

于阿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十四五”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世界的大变局和新时期中国建设的要求,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要培养任务的高等教育也必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人才聚集和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历史使命。

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国家层面编制的《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为各级党委(党组)开展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坚持“党管人才”,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这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

本文的高校人才内涵主要是指高校人才队伍中层次较高的各类人才,包括学校的高级管理者、学术精英、优秀教师以及高层次的服务型人才等。[1]

一、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引进用好全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对传承创新我党人才工作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办学使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就是要让爱国主义内化为高校人才的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坚定信念。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把人才的全面发展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工作思路,让高校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科技攻坚的路上越走越好;坚持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激励高校人才讲担当求作为,把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为民族复兴贡献伟大力量;坚持用情感人、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涵养人才,引导人才将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转化为攀登科研的实际行动。

政治引领为政治吸纳打下坚定的思想基础,政治吸纳同时也是对政治引领的积极促进,两者彼此联系、相辅相成。[2]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吸纳,就是要让广大人才把勇攀科研高峰实现干事创业理想和勇于担当奉献的拼搏精神融入新时代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强国战略,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和引进政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科布局,为广大人才实现科学报国、创新强国的政治抱负,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高校广大人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积极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和奋斗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分析

近年来,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有效途径,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的今天,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我们发现高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提升。我们将从统筹规划、规律研究和实效性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在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中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

(一)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统筹规划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为了突破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难点,高校各级党组织在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发挥人才效能等方面强化主体责任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高校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足,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够,对从事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指导培训不够等问题。

高校内部不少部门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专门去研究推进办法和措施,有的甚至简单地认为做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人才管理服务工作就是搞好人才政治引领,前瞻性不够,部门之间的统筹联动不够。

(二)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规律需深入研究

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能脱离人才发展的规律,为了引领而引领,为了吸纳而吸纳。现阶段,科学的用人观还没有深入高校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高校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尚未形成。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规划时,应同步考虑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规划,不仅要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还应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引进人才的师德师风的考核。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基于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对人才的争夺在高校之间愈演愈烈,人才的无序流动对高等教育的均衡稳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人才是稀缺的资源价值,其自主能力和谈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具有与用人高校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用人高校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这些人才的稀缺性,高校对这些高端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不是简单的谈心、说教、座谈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对人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再培养过程中,普遍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人才的专业能力对学校学科发展的贡献度上,对人才的师德师风、个人思想动态关注较少,研究得也不够深入。

(三)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针对性需提高

在人才培养引进用好过程中,各高校普遍侧重于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而较少去关心了解人才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缺乏定期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一方面,人才对国情和就职所在学校的校情缺乏深入了解的意识和兴趣。通常,人才会把大部分时间和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理性思考能力强,对与专业无关的事务较少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和钻研。一些海外人才由于在国外学习生活较长,对国情缺乏最新了解,有时会以国外情况作标准,做出片面的理解和判断,甚至质疑某些政策的合理性。另外,由于人才的流动性,人才更多关注自身科研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任职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文化了解不够,对任职学校的感情不深厚,人才的爱校情怀培养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高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创新载体不多。传统的说教和思想政治引领模式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效果不明显。高校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激励保障、减少行政干预和事务干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方面的创新做法不多,还停留在“笼统地采取组织生活、辅导讲座、学习研讨、专题培训等传统手段和途径”[3]。

三、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明确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主体

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首先,要明确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和基层党支部是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主体,持续加强和完善这三级党组织责任工作体系,统筹做好人才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领导工作,将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纳入高校各级党组织党建重点工作并加强党建考核。

其次,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组织人事统战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院系党委等二级党组织要提高思想站位,强化人才强校的战略意识,结合院系学科发展特色和实际办学情况,把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列入本级党建责任清单中。各类人才所在团队对应的基层党支部是人才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人才选苗、培养和发展的重任,要全面提高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重要性认识,主动发力,提高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能力,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人才发展的全过程。

(二)善用“大思政课”,提升人才政治引领吸纳工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指明了工作方向,是高校从事人才政治引领吸纳工作的立身之本。

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要坚持全校一盘棋,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生导师开展导学思政、班主任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政、干部职工开展管理服务思政的意识和水平,让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4]

学校层面加强引导,出台奖惩激励措施,促进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积极履行主体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大思政课”精神贯彻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全过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能力,鼓励高校思政工作者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三)突出重点,搭建平台,开展差异化活动

举办高校人才国情校情研修班,以此为载体,在高校人才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西迁精神”,加强高校人才对国情的了解,提升人才对当前国情和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在增强理论修养中提升政治认同;以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人才对任职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高校人才知校爱校的共情力,为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搭建党建共建平台,针对人才开展精准服务。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聚焦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实践,笔者所在的高校在党建共建平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促成了专业学院党支部、相关职能部门党支部与省级或地方人才管理服务部门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聚焦人才服务难点和痛点,通过加强组织联建、资源共享,共同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党建共建平台的搭建为夯实双方党组织建设基础,争创“服务高质量发展先锋行动队”,建设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促进校地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对人才工作规律的研究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布局,找准高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方向。高校根据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动态调整学科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布局,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国家急需学科领域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做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在人才发展遇到瓶颈时给予关心指导,帮助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比如,笔者所在高校在人才刚入职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在人才冲刺重要荣誉和冲刺重大成果的关键阶段提供组织化的支持,在助力人才实现事业突破的同时也增强了人才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建立畅通的人才服务制度,确保联系服务人才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根据人才的层次和类别建立不同的联系服务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加强感情交流,潜移默化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让人才切实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比如,党的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和人事部门加强联动,主动关心人才、引导人才,将国家最新政策和重大发展战略信息及时传递给人才,将人才专业提升同服务社会、实现国家复兴融合在一起。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人才评价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重要导向。要做好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了给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与流动、培养与培训、激励与约束、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更为合理的工作机制。近几年,国家针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破五唯”,高校在构建“破五唯”评价人才指标体系方面已经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对由唯论文数量、项目数量、奖励数量向立论文质量、项目质量、奖励质量进行转变形成普遍共识。但是人才评价中还存在大量主观评价指标难以量化,评价标准不统一、不持续,薪酬方案缺乏综合平衡理念,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研究的方面。

(五)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树好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对高校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推动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高校要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先进典型培育选树方面要注重从人才群体中树立、推广、引导先进典型模范,持续发挥人才影响人才、人才引领人才、人才吸纳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方面,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爱国奋斗精神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各学科领域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大力宣传一批群众公认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群体。同时,在校、院、班三级群体里开展身边先进典型的评选,积极探索典型引路的新做法和新模式,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争当典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对外籍专家的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的回信中说道:“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外籍专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治国理政智慧的了解是高校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工作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拓展海外人才招聘渠道,引进不少外籍专家加入高校教师队伍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外籍专家成为人才队伍中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高校可以在开展外籍专家入职培训、教学科研服务、科研项目申报交流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增加国情校情知识的传递和影响,以帮助外籍人才入乡随俗,尽快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注重以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外籍专家在校生活,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内涵,增强外籍专家知华、爱华、爱校的情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人才政治工作
人才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