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翠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著名新闻学者甘惜分的定义,“典型”在新闻学中的意义,指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物,它具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是同类人物和事物中的突出代表者。[1]
然而,长期以来,典型人物报道局限于固有的传统模式。学者朱清河曾这样总结典型人物报道的程式,“先进=自我牺牲+亏待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2]脸谱化、符号化、神圣化,似乎成了典型人物身上固有的标签。在集中宣传典型人物时,如何实现报道不同质化,是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相对单一的行业报来说,更是经常要面临的问题。
以《中国税务报》“12366 之星”栏目为例,该栏目的报道对象是12366 纳税服务热线的咨询员,这个群体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工作内容相同:都是通过电话解答纳税人的涉税咨询问题;年龄结构相近:主要是20 多岁的年轻女性;面临的困难相似:都是解答疑难涉税问题或遇到难缠的通话对象;典型之处相似:都是在平凡的热线岗位上表现优异。
从众多的相同点中找到每一个报道对象的独特之处,突破既有的宣传路径,创新报道模式、表达方式,使人物报道更有生命力,是栏目开设之初的既定目标。为此,栏目在采编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使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气象。
本文就以此栏目为例,来探讨如何给“同质化”人物做“不同质化”报道。
典型人物报道的“规定动作”较多,被采访对象往往是上级安排好的,这就给采访对象造成一定的“情境规限”,在采访中出现照本宣读、走形式走过场,不敢多说话的情况,严重阻碍了记者的真实采访。[3]
与此同时,受众又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就像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报道好典型人物,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作为单个人的特点,并通过故事、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好相应的特点。正所谓手中有“料”,心中方会有“数”。为了尽可能多地挖“料”,“12366 之星”栏目自开办之日起,就在走近采访对象上下功夫。
一方面,转变理念。报道前期,记者可以从收集到的众多相关事迹材料中,了解采访对象的某个或某些侧面,但这并不是鲜活的、一手的、全面的。因此,要想做好典型人物报道,采访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打破常规的意识,更要实现从“读材料”到“挖鲜料”的实质性转变。
另一方面,探索方法。针对采访对象同质化的现实,“12366 之星”栏目采用了依托调查问卷来展开采访的方式。这份调查问卷,共包含10个问题,涵盖微博、QQ、微信、血型、星座等个人基本信息,也涉及生活爱好,工作中最难忘、感动、有成就感、挫败感的故事,青春的梦想和期待等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每次采访之前,记者先把调查问卷发给采访对象。问卷回收之后,再去采访对象的微博、微信上进一步寻找线索。最后,综合通过调查问卷、线上搜集等方式了解到的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采访提纲。
比如《王冯千惠:梦想成为税法大字典的“战神”!》一文,就是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线索,进一步深挖采访写成的。在王冯千惠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答案很特别:她的绰号,叫“疯子”。针对这个线索,记者在采访时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叫“疯子”,有什么事情能体现“疯”……在不断的追问中,越来越多的细节汇聚起来:工作4年多,接话总量有5万余个,没有一起投诉事件、没有一个不满意的纳税人评定;怀孕8 个多月了,每天还是第一个到岗,每天站着接线;从小备受父母呵护的她,大学期间,摇身一变成了背包客,还是“独行侠”,利用周末时间,爬泰山、去富华游乐场、到蓬莱阁体验人间仙境……一个“工作上疯狂,生活中也很疯狂”的形象逐渐饱满,但是王冯千惠自己觉得,这不叫“疯”,她认为自己更像个“战神”。
“战神”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循着这个线索,通过进一步采访,记者发现,这个“战神”会因为纳税人的误解、质疑和工作中的不愉快而“闹情绪”,在QQ 空间里写文章排解情绪;也享受工作中的被需要感,期待着“如果年老后变成一本书,内容就是自己一生的经历的话,那希望变成一本税法大字典”。
种种细节之下,王冯千惠这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平凡中的不平凡自然地展现出来,采访对象本人看过之后,也表示“是真实的自己”。
“12366 之星”栏目报道了100 余位纳税服务热线咨询员,发出去100 余份调查问卷,收回来100 余份答案,每一份都有惊喜,都藏着或多或少的线索。有了这些线索,记者和采访对象沟通时就有了抓手,谈生活、谈爱好、谈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可以像朋友一样深入交谈,走进采访对象内心,以“个体的温度”触摸到“个体的感受”,获得更多的细节。
美国新闻界有条定律,即“成功人士+普通事件”或“普通人士+奇异事件”,就能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从“12366 之星”栏目的报道实践来看,调查问卷这种方式,让记者有了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发现采访对象身上“普通事件”“奇异事件”的线索,进而有了获得更多细节、全方面了解人物特点的可能。
以此为鉴,在典型人物报道过程中,记者应该注重突破常规,积极探索采访的有效途径,找到“挖鲜料”的窍门,获取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新闻事实。
如前文所述,“12366 之星”栏目的报道对象是全国各地12366 纳税服务热线的咨询员。他们的工作内容高度一致,就是通过电话解答纳税人提出的各类涉税问题,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度特别高的问题,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通话对象。
单从工作角度切入,报道很容易千篇一律。只有在群体共性中,找到个体的特点,才能实现对每一位优秀咨询员的差异化报道。
著名文学理论家徐中玉先生曾表示,文学作品不仅要看到人物头发的颜色、皮肤、脸部线条、衣裳,一定还要窥见人的灵魂。[4]相较于文学作品,典型人物报道更不能忽视人物的个性特点,一定要在采访中用眼睛、用耳朵去捕捉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詹晓:“小女生”詹大大》一文中,作者就是在采访的倾听与观察中,找到了咨询员詹晓的鲜明特点。一是语速快,采访中对话时,湖北妹子詹晓性格火辣、“说话像挺机关枪”的特征一览无余;另一个是充斥着浓郁的“小女生”情结,手机壳是粉嫩的,发卡是可爱的蝴蝶结,她的手机里,还保存了好多自己DIY的照片,手工制作的各种发卡,满是粉嫩的颜色、亮片、蕾丝、蝴蝶结等元素,毫不掩饰地展露着她“纯真”“无邪”的一面。这些鲜明的个性特点,与同事叫她“大大”的现实、与需要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回答纳税人提问的工作,看似有点矛盾。
一位纳税人打来电话投诉商家拒开发票的行为,小到1 块多钱的酸奶,大到二三百块钱的录音笔,涵盖吃穿用等各个方面。纳税人一项一项地投诉,甚至把每件商品购买时的情况进行场景再现,整个电话持续了1 个多小时。虽然,纳税人的言语中,充满了挑衅的意味,但生活中脾气急躁的詹晓并没有不耐烦,而是对纳税人反映的问题逐条记录,最终生成了53 个投诉工单。因为她知道这种情况不能着急,更不能被纳税人的情绪所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倾听纳税人的诉求。听完纳税人的讲述,詹晓还仔细给他解释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流程。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和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法两相对照,便在矛盾冲突中折射出这位咨询员的专业、耐心、细致、优秀。
不仅如此,采访中,用心地倾听和观察,还能捕捉到更多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在《周春华:做好做足每一天的功课》一文中,采访对象周春华有一个原则:及时做好每天工作的清算,绝不欠账。怎么清理欠账、清理了什么样的欠账,采访对象泛泛地说了一些,并不具体,不足以体现他的原则。后来,记者无意中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5 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可以说,每一天都有故事。以笔记本上的记录为线索,延伸开去,很快就有了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的故事。
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邱沛篁在《新闻采访论》中提到,“细节最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和职业特征,最能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5]
典型人物报道,细节就是整个故事的“细胞”,是对事件的真实还原,也是考验新闻工作者观察力的一环。采访中,要始终绷紧抓细节的弦,不仅要用耳朵,更要学会用眼睛甚至用嗅觉,去发现彰显人物精神品质的细节,去发现能凸显人物个性的细节,去发现对塑造人物有益的细节,以细节传递有效信息,给人物报道锦上添花。
新闻界学者李希光教授曾说:“在讲故事新闻学里,人物高于主题。”在报道典型人物时,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精心写作、打磨,聚焦人物与重大主题之间的联系,讲好典型人物故事,讲出故事背后的人情味,还原采访对象的本来面貌。
对人物报道而言,个性化的标题至关重要。人们常说,“看书看皮,读报读题”、“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碰触点。好的标题,既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也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目光,直接关乎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在“12366 之星”栏目报道中,从做标题开始,就进行创新,外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内容上以点凝神,力争做到既接地气又有新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胡芳:遇到问题总有办法的“提车胡”》《顾薇:她的世界流光溢彩》《彭飞:“高大上”的三星座席》《黄莺:偶然之处有惊喜》《周虹虹:胆儿大的乖乖女》《宁燕:有一种职业修养叫淡定》《杨玲:好脾气大姐是这样炼成的》等报道的标题,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制作的。
典型人物报道,重在表现其“典型”之处,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一个关键特征、一个最佳角度,并尽可能地描写出来,就是一篇成功的报道。在“12366 之星”相关文章写作中,记者们也始终坚持着这样的原则。比如《袁青青:将“大嗓门儿”进行到底》一文,咨询员袁青青天生是一个“大嗓门儿”,全文就围绕这一特点展开,写具体事实——纳税人曾经因此“嫌弃”过她的小故事,也写强烈的对比反差——她虽然天生嗓门儿大,但是却难以维持很久,刚上线时,由于接线量大,又不掌握发声技巧,总是上午声音大得刺耳,下午嗓子沙哑,说话低沉。一个月下来,不仅咽喉炎发作,自己的服务水平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将“大嗓门儿”进行到底,袁青青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这中间又包含了一连串的小故事,内容虽然都很平实,但是焦点集中,所有的事都围绕着将“大嗓门儿”进行到底这一个主题展开,报道更深刻,也很生动。
典型人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属于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在写作时,“12366 之星”的文章注重避开“典型非常人”的误区,不写“高大上”的话语,也不让采访对象说“高大上”的话语,坚持用平实的、轻松的、接地气的语言,展示典型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平民化”气息。比如,纳税人越来越满意了,可家里人却越来越“不满意”了。有一次,杨玲正在受理纳税人的咨询,她爱人找她,打了几次手机也没人接,等她处理完问题回拨过去的时候,电话那头传来了爱人的责备声,接完电话,杨玲委屈地哭了。再比如,“在电话接到20 多分钟的时候确实有点儿烦,但也不能因为心里烦就挂掉电话或者拒绝服务,只有调整自己……”赵成林轻描淡写地说。100 余篇文章,篇篇都是自然的文风、朴素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度的修饰,但是符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原汁原味,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新闻媒介常常通过对文本中修辞风格、语言形式、报道手法等的选择和应用来构成独特的报道框架。在典型人物报道中,“12366 之星”栏目也致力于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拘泥于文章这一种形式,通过配发人物照片、人物小档案、调查问卷中的精彩问答等多种元素,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报道结构,追求一种内涵式的扩张、集约化的扩容。这种报道形式的创新不止一次得到了采访对象、读者的正向反馈,认为这样的形式活泼、层次清晰,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正面宣传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在新时代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功能,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行业类媒体,还是综合性媒体,讲好典型人物故事,要考虑的要素都有很多。身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能力;既要重逻辑、有情感,又要摆成就、展形象;既要显宏大、展细节,又要叙事实、讲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有效途径,不断贴近生活、创新报道手法,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把内容有温度和报道有深度结合起来,让典型人物既能教育群众,又能贴近群众,使典型人物报道的传统样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好地发挥引导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
注释: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朱清河.典型报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冯跃龙.新形势下纸媒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J].传播力研究,2018(21).
[4]许旸,徐中玉.文学要窥见人的灵魂[N].文汇报,2017-1-30.
[5]单小书.报纸记者如何讲好新时代人物故事[J].记者摇篮,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