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而高校英语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多元化的西方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对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既是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创新,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措施,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对此,党和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有利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顺利进行,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英语人才,顺应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学时较多,且教学时长贯穿大学四年,与思政教育具有密切联系,是隐性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一方面能够使思政教育依托英语课程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并在对比中显著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坚定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和渗透[1]。另一方面,能够为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行拓展道路,借助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更加紧密联系、更受关注的现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预期效果。
时代发展赋予英语人才以新的定义和要求,改变了以学术能力和知识储备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方式,转而更加看重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尤其是思政素养。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可为高等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满足国家对大学生培育提出的新需求,提升大学生英语素养,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促使作为社会后备军的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输出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中国本土文化,为国家“代言”[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提出要改变过去大学英语教学的纯工具性倾向,在传递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突出内在的人文价值,深度挖掘英语教学的隐性思政元素[3],使英语教学目标与高校育人根本目标实现高度统一。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思路、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都实现了创新发展,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与时代发展需要、高校育人需要、学生个人发展紧密联系。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可适应时代发展对英语教学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经过长期实践取得良好成绩[4]。但研究发现,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旧存在课程育人理念缺位、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育资源更新缓慢、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等现实问题。
其一,部分教师思政意识缺位。高校英语教师对思政工作较为陌生,自身价值理念在长年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弱化,英语课程教学中思政意识缺位。比如,当前诸多高校英语教师有出国留学的背景,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礼仪具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但是很少有接受过系统思政教育的经历。其二,部分教师思政育人理念缺失。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情况使得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为思政育人任务仅是思政教师的事情,与英语教师没有关系。同时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为最大化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会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融入西方文化背景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英语思维方式,并未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5]。其三,教学大纲思政育人理念不足。部分高校未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对课程思政建设下的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未提供有效指导,造成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不同的育人理念,影响整体育人效果。
其一,思政素养不足。部分高校倾向于选择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这虽然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单纯强调专业能力会导致教师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而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出现思政素养不足的问题。其二,教学方法不佳。英语老师教学工作长期以知识教授为主,教学方法形成定式,加之缺乏思政教育经验,缺乏成功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可供学习,在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后难以创新教学方法,致使英语课堂无法体现思政教育元素。其三,师德修养不足。市场经济环境与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德行修养和政治素养的提升放松了要求,师德修养出现危机。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不良的价值理念,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其一,教材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当前,英语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比例不足,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思政内容较少,且融入的思政元素存在“过时”或者“表面化”问题,比如教材中虽然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但止步于概念,未结合英语课程实际详细阐述,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其二,教学活动思政主题缺乏。受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目标在于提升口语交际能力,与思政关联性差,使自身思政能力的提升受限。例如,在讲授大学英语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dguage learner一课中,教师会邀请不同学生讲述自己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但是并未引导学生将学习英语对自身政治素养提升的帮助融入表达中,失去思政育人契机。其三,网络课程思政内容不足。高校英语网络教学体系持续完善,但是网络教学平台功能设置和内容提供未融合思政元素,仅为大学英语在线教学的简单延伸,网络课程思政教学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其一,评价机制比较单一。高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片面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忽视两种评价方式固有的优势和缺陷,比如,过程性评价虽然能够反映学生的日常表现、进步情况,但缺乏全局评价视眼,无法有效反映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整体状况。其二,评价主体存在局限。课程思政强调思政教育的协同性,而当前课程评价主体依旧以英语教师为主,未能结合学生自评和他评,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其三,评价内容有待丰富。高校英语教学评价依然以英语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为主,对于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未设置具体指标,尤其是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考核缺失,且未制定激励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研究的评价激励制度,评价内容片面。
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在各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体现专业教学思政价值,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针对当前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面临的系列现实困扰,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其一,改革人才培育目标。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修订人才培育目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文化认同培育和德育水平提升,在培育学生开放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价值差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其二,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结合实际优化当前课程设计,平衡英语课程、思政课程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方面的课程占比,并充分考虑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把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占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活动组织能力[6]。其三,完善课程思政培育工作。高校应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英语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将课程思政作为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贯穿教师培训全过程,以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激发英语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一,融入社会热点问题。合理选取社会时政热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可以在关于科技的英语教学单元中加入我国高铁海外建设成就相关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爱国热情。其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原有介绍西方文化的英语教材内容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诗词、国画、传统佳节、饮食文化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丰富英语教材内容,为大学生依托外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其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把握教学时机,在介绍西方文化价值相关内容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取诚信、爱国、自由、平等等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文化对比讨论,帮助大学生提升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7]。
其一,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空余时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关注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学习信息,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敏锐性和课程思政意识,通过自身言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以人格魅力引发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应找到既遵循当代大学生学习规律,又能提升课堂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借助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形式设计教学课件,将讲授、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贯穿于大学英语听、说、读、写中,传递思政内涵,提升师生思政素养。其三,借鉴多元化教学平台。英语教师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收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信息,在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优秀资源,吸收更多对自己开展实践教学有价值的内容和方法。
其一,优化学生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既要包括学科理论掌握情况,也要包括人文价值方面内容,比如学生的德育状况、家国情怀等,充分体现思政评价重要性,以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的自觉性,促进大学英语课程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融合发展。其二,完善教师评价内容。在英语教师教学评价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比如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开展状况、实施效果等,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参与英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其三,创新师生评价方式。改变以过程性或结果性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发展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在学生评价中既要有横向对比,也要有纵向对比,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自评和他评,并加入其他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评价,全面提升评价客观性。
英语课程蕴含优质思政资源,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周期方面有着一定优势,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下,英语教学思想性问题受到更多关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但是这些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大学生思想价值信念造成一定冲击,削弱了思政教育效果,值得未来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更多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