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任职郎官期间的思想轨迹与诗文创作

2022-02-14 05:45王永波
关键词:郎中王维

王永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在唐代郎官中王维是比较特殊的,原因在于王维担任郎官的时间相对集中。据张清华《王维年谱》考证,王维从天宝五载(746)下半年由榆林返回长安后,不久由侍御史迁为库部员外郎,开始担任郎官。次年又由库部员外郎升为库部郎中,直到天宝九载(750)二月底因母丧,离开长安回到蓝田辋川守丧。王维由蓝田返回长安后任职吏部郎中,吏部改文部后继任文部郎中。天宝十四载(755)王维由文部郎中转迁为给事中,结束了郎官生涯[1]。王维的郎官经历与其他人不同,由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再到吏部郎中,除中途有一年多停职回蓝田守母丧外,基本上都在长安,没有外放州刺史的经历,这为研究王维任职郎官时期的思想轨迹和诗文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时空维度,有利于集中论述。

一、王维的郎官历程及其思想轨迹的变化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春进士及第,释褐授为太乐丞,开始步入仕途。太乐丞为太乐令的副手,品秩为从八品下,是负责协律的低级文官。在任上时因伶人舞黄狮子案受到牵累,同年秋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降为正九品下的管理仓库的小吏。王维入仕途不久就遭此打击,心情沮丧程度可想而知。他离开长安时写了一首《被出济州》:“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此诗收入殷璠所编《河岳英灵集》卷上,诗题作“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2],无论是初出还是被出,都抒发出了王维被贬谪到济州的忧愤心情。从开元九年(721)秋到济州,到开元十三年(725)春离开,王维在济州司仓参军任上干了四年,其间游历了齐、鲁、冀一带,广泛接触到社会各层次,对盛唐时期底层民众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后几年,从开元十四年(726)到开元二十三年(735)这十年间,这段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几乎是在隐居、游历与闲居中度过的。开元二十三年(735)三月,由张九龄推荐,王维出任右拾遗,离开嵩山到东都洛阳任职。开元二十五年(737)秋,由长安远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出使凉州,担任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判官,主要任务是宣慰是年三月与吐蕃作战的唐军战士。在这一阶段,王维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郊外游望》等诗作。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改任河南尹,王维也从凉州返回长安,仍官任监察御史。之后迁任殿中侍御史、左补阙、侍御史,除了短暂地知南选、出使榆林等,基本上都在长安任职。

他从榆林、新秦返回长安,由侍御史迁为库部员外郎,开始了郎官生涯。库部属于尚书省兵部,“库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军州之戎器、仪仗,及冬至、元正之陈设,并祠祭、丧葬之羽仪,诸军州之甲仗,皆辨其出入之数,量其缮造之功,以分给焉”[3]。在整个郎官体系中,库部并不重要,属于下行的部司。王维《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曰:“名儒待诏满公车,才子为郎典石渠。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4]256苑舍人即苑咸,曾由郎中迁为中书舍人,与王维友善。苑咸收到王维诗后当即回复一首《酬王维》,诗前序曰:“王员外兄以予尝学天竺书,有戏题见赠。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枉采知音,形于雅作,辄走笔以酬焉。且久未迁,因而嘲及。”[5]王维由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升为从六品上的库部员外郎,而且在员外郎职位上很快又升为从五品上的库部郎中,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并不存在苑咸所谓的“久未迁”的情况,可能是说王维在库部员外郎职位上待的时间稍长一些。王维接着写了《重酬苑郎中》,并自注“时为库部员外”,诗前序曰:“顷辄奉赠,忽枉见酬。叙末云:‘且久不迁,因而嘲及。’诗落句云:‘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亦解嘲之类也。”写完这首诗不久,王维便由库部员外郎升为库部郎中。

天宝六载(747)王维在长安担任库部郎中时,朝中发生了一起对众多诗人影响深远的大事。这年农历正月玄宗下旨征召士人中有一艺者来京师就选,因为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录取一人,还诬称野无遗贤,引起士人们的不满。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且随诸彦集,方觊薄才伸。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6]1385说的就是这件事。元结、杜甫皆参加了这次考试,但均遭遇落选。李白本年游历扬州、金陵、丹阳、会稽等地,没有参加考试。可见在被后人称道的“盛唐三大诗人”中,此时唯独王维的身份地位最高。此时唐王朝尚处于鼎盛之际,王维本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积极向上的。他在《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施之作》一诗的末联写道:“桃源勿遽返,再访恐君迷”[4]498,意思是劝左相陈希烈不要有隐逸想法,其中多少也有他自己的真实思想。从天宝六年(747)到天宝九年(750)春,王维在库部郎中任上有四个年头,大约在天宝九年(750)的二月底或三月初,因丁母忧,王维由长安返回蓝田辋川。按唐制守丧须三年,但有时不是三十六个足月,而是二十五个月,实际上不过两年多而已,故王维在天宝十一载(752)三月初服阙,回朝担任吏部郎中。这年的四月一日,玄宗在宫中赐百官樱桃,王维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写了《敕赐百官樱桃》诗,诗题下注为“时为文部郎中”[4]303。天宝十一载(752)三月吏部改为文部,至德二载(757)又改回吏部,实际上文部存在不过五年,王维这首诗的自注为吏部改文部提供了一个佐证材料。

天宝十二载(753)丹阳进士殷璠选编《河岳英灵集》三卷成,上起唐高宗永徽五年(654),下至本年。其中卷上收录王维诗歌十五首,同卷收录李白诗十三首,高适诗十三首,杜甫诗没有收录。《河岳英灵集》作为盛唐人选编盛唐人的诗选,盛唐三大家中以王维的诗篇收录最多,从侧面说明王维在当时的成就和影响,当然也与王维担任郎官的社会地位有关。此外,这年在唐代文学史上也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件,即日本遣唐使晁衡(日文名阿倍仲麻吕)与藤原清河、真备吉备等人同船从扬州东归日本。海上遇到飓风漂至安南,同行人多罹难,阿倍仲麻吕与藤原清河幸免于难,复返长安。王维有《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并序以纪其事,其诗曰:“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4]319这首五排情景交融,描绘归国途中的风光,全诗呈现出神采焕发的风貌。王维在预祝友人一帆风顺的时候,又感叹离别后音问难通,流露出对晁衡依依不舍的情感。在长安离别前,王维、包佶、赵华、储光羲等人都作诗赠别,其中以王维这一首写得最为感人。李白也写过一首《哭晁卿衡》诗,说明晁衡离开长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天宝十四载(755)王维由文部郎中转迁为给事中,由正五品下升为正五品上,离开尚书省到门下省任职。给事中是门下省仅次于侍中、门下侍郎的重要官职,它的主要职责是谏言议政、侍从顾问以及封驳权。此外,在具体事务上,给事中要审查吏部铨选,有不合格的则禀告侍中退回吏部。遇有朝廷较大规模的狱讼,要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三司合决。给事中最主要的职责是对一切政令、敕书批行使敕和封驳之权,从而能参与到许多重大事务的决策。由此可知,给事中虽然官位仅为正五品上,但地位尊崇,而且给事中的人选主要由皇帝提名或宰相推荐,具有较大的升迁空间。选拔给事中需要考察候选人各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是否具备渊博的学识,是否具备一技之长,是否有基层任职经历以及谏言议政的经验等。唐代由给事中迁为尚书省六部侍郎的较多,据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统计有42人[7]。此外,由给事中迁为右丞、御史中丞、各州刺史的也比较多,说明给事中在唐代受到的重视。王维由文部郎中转迁为给事中,符合唐代官员晋升的一般规律。

总的看来,从天宝五载(746)任职库部员外郎到天宝十四载(755)由文部郎中迁为给事中,十年之间王维基本上都在尚书省郎官任上度过,其间还担任了五年左右的库部郎中。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郎官经历不同的是,王维一直在尚书省任职,没有离开过京城长安,也没有郎官与刺史的职务互迁,这就使得他在郎官期间的诗文创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由于王维任职郎官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没有牵涉到后面的陷官与任伪职以及由此引发的降官,他此期的思想以平和为主,尚无出现消极颓废的一面。

二、王维应制诗所描绘的盛唐气象及政治理想

王维在长安任职郎官十年期间作品的数量,据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统计,大约有七十首,这个数量不包含《辋川集》与停留蓝田期间的相关作品。这些诗歌从题材上讲主要分为应制诗和送别诗,写作地点均在长安,前者是职务写作,后者为退朝后的私人活动,正好可从两方面来还原王维任职郎官时期的诗歌创作面貌。

王维集中现存应制诗共十六首,除了《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和《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分别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和天宝元年(742),其他十四首应制诗皆作于郎官任期内。应制诗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是皇帝在公宴大典、巡游或重大节令上与民同乐时有感赋诗,进而下令臣僚同题和作。这种诗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思考时间短,来不及润色,往往是一挥而就;另一个就是辞才要冠冕华贵、雍容典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堆砌辞藻,粉饰太平,以博取皇帝的喜悦。这两方面的特点要求应制者具有较高的文学才华,王维正是盛唐擅长写作应制诗作诗人的典型。天宝七载(748)八月五日本为唐玄宗诞辰日,开元十七年(729)时曾由尚书左丞源乾曜及右丞张说,率领百官上表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并沿袭下来。到了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诏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在宫殿大宴百官,王维作《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诗曰:“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4]270这首祝寿诗连用十一个“兮”,以博大宏伟的气势,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在天长节当日君临天下的威仪以及预示盛唐气象的“庆云”“灵芝”纷呈的景象。旭日东升之际,瑞光普照大唐帝国的千山万水,宏伟壮丽的大明宫敞开了正门,皇帝仪态端庄地登上金殿。日月星辰也因此显得亮丽,三光之辉除映照宫廷里的庭阶外,还给远方的荒蛮之地带去了光明和温暖。英明的君主保国护民,仁德符合天意,所以天生五彩祥云,庭生灵芝仙草。好一派天下太平、万民乐业的美好图景。王维这首应制诗流光溢彩,不乏溢美之词,但无阿谀奉承之意。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臣兄文词立身,行之余力,当官坚正,秉操孤直。纵居要剧,不忘清净。实见时辈,许以高流,至于晚年,弥加进道。”[8]494其弟王缙的话可以从侧面说明王维的为人之坦荡与为官之坚正,尤其是“秉操孤直”四字表明王维是一个坚持操守、受人敬仰的人。王维生活在开元、天宝时期,彼时唐玄宗还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面对这样的盛世,王维在这首应制诗中发出由衷的赞叹,以及对时代、对社会、对君主的美好歌颂,不应以谀辞目之。

应制诗的应制对象主要是皇帝,描写地点主要局限在京城长安及其周边,形式多是重大节令期间陪伺皇帝出游。如《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4]374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本来是纪念黄帝的节日。魏晋以后逐渐演变为各族人民水边宴饮、郊外踏春的节日,唐代皇帝多在这一天侍宴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6]112,以及白居易《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所记述的盛会,就是对上巳节的真实反映。王维的这首应制诗写作地点不在曲江,而在兴庆宫中的勤政楼。在描绘宫中上巳节盛景时,重点放在“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一联上,夸赞玄宗有清静无为之德,具有不战而使敌慑服之功,是文治武功的高层境界。除了这次在兴庆宫勤政楼过上巳节,还有一次是在长安城东郊的望春亭,王维写了一首《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户上,辇过百花中。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4]379与在勤政楼过上巳节不同的是,东郊外的望春亭风光更为旖旎,而且观望的视野也更为开阔。望春宫外,宜春苑以东,层层楼宇依次展开,雕梁画栋,鲜花盛开,处处笙歌燕舞,群臣盛装列席而坐,与君王共度上巳佳节,真可谓盛唐气象的真实写照。除了这两首上巳节与皇帝的应制诗,王维还写过一首《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诗曰:“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4]371龙池在兴庆宫内,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池与勤政殿同在兴庆宫中,此诗极有可能与《三月三日勤政殿侍宴应制》为同时之作,前者陪侍玄宗,后者与太子诸王同游。所谓“春禊”“观禊”,指的是三月三日上巳节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不详之祭。《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一收录有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应当是与王维同时的应制之作。

三月三上巳与九月九重阳是对应的节日,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诗曰:“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工逢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4]373与三月三上巳节不同的是,重阳节是一个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所以整首诗洋溢着雍容华贵祥和之气。开首“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奠定了基调,天下太平无战事,又逢丰收大年,太平盛世下的重阳节就更应显欢乐。一连串的意象如芍药、金鼎、茱萸、玳筵、玉堂、天乐、秋柳、曙烟、菊花等,给节日带来了喜庆。末句“长奉柏梁篇”用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联句典故,借指唐玄宗在重阳节当天君臣唱和。《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继以酺宴应制》诗曰:“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九衢陈广乐,百福透名香。仙伎来金殿,都人绕玉堂。定应偷妙舞,从此学新妆。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愿将天地寿,同以献君王。”[4]376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长安、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从诗中透露出来的地理位置可以确定该诗作于长安,应是王维郎官任上的应制诗。

王维有时也陪同唐玄宗到皇室成员乃至王公大臣府邸,并留下了一些应制诗。如《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这两首应制诗描写的园林分别为玉真公主和薛王宅邸,从内容描绘来看两座园林树木葱郁、环境优美,宴席上的精美玉食与笙歌燕舞让人流连忘返,盛唐时期皇室园林精致的物质生活在王维笔下得以真实展现。

王维郎官期间的这些应制诗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与社会的安定繁华,尤其是摹写了长安城及其周边的山川、园林,表现了唐朝社会物质充盈的一面,可视为盛唐气象的艺术再现。王维以士大夫高昂的政治热情颂扬了这个时代的辉煌成就,他的应制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盛唐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社会现实。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积极进取的豪迈精神以及对人生理想的高度自信,正是盛唐气象的具体阐释。

王维在应制诗里表现出他的治世理想。在《与魏居士书》中王维曾阐发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上有致君之盛,下有厚俗之化”[4]1089,这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所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1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的多首应制诗中都提到尧舜,例如前举的“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等诗句,表面上看是在歌颂尧舜时期的太平盛世,实则是王维在以尧舜作为标榜,希望当朝君王能励精图治,创造一个超越历史的开明盛世。又如王维在《奉敕详帝皇龟镜图状》中道:“镜可以照也,以前代帝王行事善恶,以卜后代;以前代帝王行事善恶,以照后代;可以知盛衰兴亡,故其行事似尧舜者必盛,似汤武者必兴,似秦皇汉武者必衰,似夏桀殷纣者必灭。”[4]1017这是王维总结出来的朝代更替、盛衰兴亡的历史规律,其实也是在告诫统治者,只有“行事似尧舜”,国家才能兴盛,否则就要灭亡。这种讽谏思想在其应制诗中时有出现,例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仙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4]382此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暗含讽谏之意,是说天子出游本是乘阳气顺天时,目的是为民祈福,并非为了游山玩水。清人赵殿成笺曰:“结句言天子之出,本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巡游,以行时令,非为赏玩物华,因事进规,深得诗人温厚之旨,可为应制体之式。”[8]174所谓“应制体”是说应制诗是写给皇帝看的,言辞不能激越,必须坚持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即便是有所谏议,也要讲究策略,使得皇帝能欣然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王维的这首应制诗被赵殿成称为“应制体之式”,显然达到了这个标准。此外,王维在其他应制诗中提出的“褰旒明四目,伏槛纡三顾”“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等,强烈地表达了他向往清明政治、君主任人唯贤的政治理念,渴望玄宗在用人上能做到耳聪目明、贤明睿智,既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社会野无遗贤人尽其用,又能做到辨别忠奸,以至于天下无壅塞之弊。王维将这些政治理想写在应制诗中,供皇帝阅读,由此可以窥探出王维的一片赤诚之心。

三、王维交往诗的艺术创新与诗史地位

王维在郎官任期内除陪伺皇帝出游写下了较多的应制诗外,更多的则是各种类型的交往诗作,这些作品涉及道观、寺院、庄园、名胜古迹等,展现了王维在京城长安期间多方面的生活,集中反映了王维郎官期间的精神面貌。

王维喜欢在退朝后与尚书省同僚出游,尤其是一道寻山访友,山水的优美与宁静能满足诗人内心的审美需求。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手巾花氎净,香帔稻畦成。闻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安知不来往,翻得似无生。”[4]340。王维任职郎官时与卢象交游颇多,两人经常一起结伴访友,如《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4]289《与卢象集朱家》:“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贳得新丰酒,复闻秦女筝。柳条疏客舍,槐叶下秋城。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4]345这两首诗是王维与卢象一起访崔兴宗和朱姓友人而写的,从诗中所写的环境来看,这两位友人都是高洁之士。一家是绿树重阴、青苔日厚,一家是柳枝婀娜、槐叶飘飞,都是远离尘世的绝妙佳处,与这样的隐士交往能涤荡心中的烦闷。“语笑且为乐,吾将达此生”,这是王维的生活理想,只有在这种山林野外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王维任职库部员外郎、郎中时,与比部杨员外交往颇多。《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这首诗在体式上较为特别,前八句为五言句式,后十四句为七言句式,这在王维诗集中非常罕见。开篇以汉代的承明、建礼二宫殿起兴,寓意着王维和杨员外同为尚书省郎官。寓直禁中少有休沐之日,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恰逢二人同时休沐,两人在落日的余晖下自宫中骑马而归,途经长安城时见灯火通明,想起了以前的朋友,不由写下了这首夜游灯市的观感之作。最后四句由观灯点明现实,杨员外虽然是所谓的仙郎即比部员外郎,也要靠坐禅来打发寂寞,好在与他同为郎官,有安于贫贱的共同乐趣。从最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来看,此诗应该是王维初为郎官即任职库部员外郎时所作。又《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跻朝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4]280琴台在单父县,即今山东省单县,相传为宓不齐琴弹之所。宓不齐字子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宰。琴台在唐代时曾重建,很多诗人都登临过。高适与李白曾在天宝四载(745)同登琴台,有《同群公登琴台》《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并序》。杨员外离开长安归隐单父后,给王维写了诗,此为王维收到杨员外诗后的酬和之作,表现出他对桃源归隐生活的羡慕。

王维身为郎官,与京城众多官员的交往较多。除与同僚同游外,他的交往诗还有两类题材值得关注,一个是悼亡诗,一个是送别诗。王维重情义,与之交往的诗人不分地位高低、名声大小,都保持着友谊与平和之心。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常态,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无法避免,王维得知友人病亡的消息时总是要写一首悼亡诗寄托哀悼。任职郎官之前的悼亡诗有《哭祖六自虚》《哭孟浩然》《哭殷遥》《送殷四葬》《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等,分别哀悼祖自虚、孟浩然、殷遥、杜希望等友人,皆情真意切,悼念之情发自肺腑。十年郎官任期内,正好是王维壮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交往的师友难免有过世的,王维都尽可能地写诗予以悼念。如《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吏部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歌二首》等。从上述两组悼亡诗中对萧嵩、寇氏的描写中,可以发现王维总是先从哀悼对象的德才着手,让读者对人物的性格、品行有所了解,再辅以景物作为陪衬,用来表达诗人的哀悼之情,这种处理合情合理,比较符合王维的处世之道。

由于郎官是在京城长安任职,朝廷中各级官员的迁转外放是常见之事,故送别诗是此期王维诗歌创作中较多的题材。如《送李睢阳》,李睢阳即李峘,为信安王李袆长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曾孙,天宝十二载(753)由考功郎中出为睢阳太守。这首诗采取倒叙的写法,先写众人置酒送李峘出城东,想象他一路经过潼关到达宋州睢阳治所的情景。接着又回过来写在宫廷举行的送别仪式之隆重,连皇帝百官都为他送行,场面之壮观,服饰之华美,以至于诗人发出由衷的感叹:“须忆今日斗酒别,慎勿富贵忘我为”,希望能得到他的关照与提携。钟惺等在《唐诗归》卷八评曰:“字字是乐府妙语,又不当作歌行体看之。”[9]再如《送魏郡李太守赴任》,王维在长安城里送完李峘到睢阳赴任,接着又送他的弟弟李岘到相州出任魏郡太守,时间刚好是夏秋季相接。《旧唐书》卷一百十二《李峘传》:“杨国忠秉政,郎官不附己者悉出于外,峘自考功郎中出为睢阳太守。寻而弟岘出为魏郡太守,兄弟夹河典郡,皆以理行称。”[10]由此可知李峘、李岘兄弟由尚书省郎官分别出任睢阳太守、魏郡太守,都是杨国忠从中作梗使然。与送别李峘的《送睢阳太守》不同的是,王维在送别李岘的《送魏郡李太守赴任》诗中充满了感伤甚至是担忧的基调,可能是李岘任职的魏郡地点更为偏远吧,故而结尾写到“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表达了对李岘的思念之情。王维的交往诗更多的是在长安城外送别同僚到外地任职,如《送缙云苗太守》《送徐郎中》《送熊九赴任安阳》等。

在送人从军出塞的诗中王维着力表现积极豪迈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将军。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4]402首联说诗人曾到过边塞,不是为了邀功请赏而是为了报效国家,次联以名将张飞、霍去病的事迹来勉励张判官建功立业。颔联写景,以边疆常见的景物平沙、白雪、飞蓬、黄云等入诗,展现出雄浑壮阔的境界。尾联抒写离别之情,刻画出一个仗剑高歌的壮士形象。全诗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调,以豪迈激越的诗歌为张判官送行,希望他能在边塞有所作为,这种情怀在同时期的送别诗中是少见的。又如《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两首,基本内容与写作方式相仿,尤其是末尾两句,一个是“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一个是“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支头”,都是希望能像汉武帝那样远播国威。这种乐观豪迈的精神始终贯穿于王维的送人从军出塞诗中,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强音。

王维在郎官任上最有名的送别诗当属《送元二使安西》。这首七绝明白简洁,无须注解,但蕴含的情感丰富多彩。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氛围,很明显这是友朋间的私人送别。时间是初春的清晨,地点在渭城的客舍中,微雨润泽轻尘之际与柳色呈现新绿之时,友人元二却要离开这里去荒芜的边疆。分别之际无需多言,请再多喝一杯酒吧,到了西域就见不到故人了。饯别宴席结束之时,脱口而出的这两句诗,如行云流水,自然贴切,发自肺腑,真情流露。全诗四句一气呵成,前两句写清新之景,后两句写凄清之情,情景交融中表现出对友人的真挚友谊。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11]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不仅传唱当世,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唐代送别诗的经典。

猜你喜欢
郎中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你是“急先锋”还是“慢郎中”
“郎中”的由来
急先锋和慢郎中
针眼之仇
郎中治病(下)
郎中治病(上)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