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提供了更多途径,推动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更趋于务实理性,新兴行业的涌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促进了大学生自由择业。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借助新媒体技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多渠道掌握职业技能,在信息快速迭代的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媒体环境下,线上办公、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等广泛开展,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探索者,应高效使用新媒体平台,全面打造求职“核心竞争力”,成为综合全面的社会人才。
从2015年到2020年,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就业途径,“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趋于务实与理性。在“评价工作最重要的标准”调查中,“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发展空间”与“收入”,对于工作的“收入”“舒适”“稳定性”的重视度相比于“95后”大学生有所提高。一方面,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家庭收入不断增长,部分大学生毕业初期仍有父母接济生活,无须承担家庭压力,这为大学生追求舒适、稳定的工作提供了外部支持,导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增多,“待就业”毕业生表现出更加追求工作稳定,尤其青睐体制内工作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平台发展起来的共享经济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追求时尚的端口,消费需求的增加致使“00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工作的收入。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个人精神价值、物质追求、社会责任的统一。
新媒体环境下涌现的大批新兴职业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方向,“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外,主播、新媒体运营、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新兴职业”逐渐成为部分“00后”大学生自行创业的方向。面对逐渐增多的新兴职业,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9年以来发布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50多个新职业,国家正式“认证”进一步促进了新兴小众岗位的发展。紧接着,2020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呼吸治疗师”“网约配送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第二批16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从业人员发挥职业特长,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队伍中的“生力军”。可以预测的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市场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将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催生出更多新兴职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求职更加个性化、自由化,不再拘泥于大学所学的专业领域。便捷的信息资源、活跃的思维、敢于挑战创新的精神使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兴趣方向。名校毕业生投身中介、家政、保险等服务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获得了包容与理解。工科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与兴趣选择销售、人力资源、培训师等岗位的情况也日益增多,此类岗位对专业限制不大,但对综合素质要求高。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打破了部分专业壁垒,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职业选择,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第一,新媒体技术通过交流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促进高校之间就业资源共享,实现了大学生与招聘单位的高效对接,打破了传统招聘工作的时空局限性。2020年2月28日,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教育部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提供了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和精准的就业信息推送,不见面也能招聘,也可签约认定,保障就业工作有序开展、高效调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新媒体技术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了就业创业资源的高效获取。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微信、QQ、腾讯会议、微博等新媒体以其便捷、即时、互动平台、海量信息的优势,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搭建了高效全新的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环境下线上互动交流有益于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媒体平台可以将有共同就业创业目标的人跨时空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借助新媒体工具可搜集就业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及教训,有助于毕业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便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上,这对于师资力量匮乏的高校十分有益,正确使用新媒体工具可以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理念,丰富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技能。
第三、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文字、图片的单调呈现,提供了声音、动画、短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有助于大学生逐梦新风口、开拓新天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投身乡村振兴,利用现代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招募农民主播,直播带货农产品,为美丽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气象。其中,回乡务农的同济大学“学霸小夫妻”柯嘉华、周晰,他们白天在田间地头穿梭耕作,晚上就在老厨房搭起直播间,通过直播把深山农产品推介到大都市。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梦想的舞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追求并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提供海量就业信息的同时,也考验着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毕业季到来时各类招聘信息铺天盖地,如果不加以辨别分析,则有可能落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例如不法分子冒充意向单位领导打电话给求职者,以缴纳中介费、押金、培训费为由骗取大学生钱财的事件偶有发生;部分单位借用网络招聘弄虚作假,夸大或隐瞒单位实际情况,非法获得、传播或利用毕业生的个人隐私,更有甚者,对大学生进行非法传销。此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识别信息的质量和准确度,避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
第二,部分大学生仅参考新媒体平台上的优秀就业案例,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无形中提高就业期望,既要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优的稳定单位,又要经济收入高且自由度高的大规模单位,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沉浸在网络虚幻空间当中,不愿面对自身实际,无法摆正就业观念,求职意愿降低,极易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变成“待就业”状态。而 “待就业”状态持续的时间越久,越容易进入求职倦怠期,不愿意再努力去做求职系列准备,甚至放弃简历投递与面试机会,从“有业不就”拖延成为“无业可就”。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线上招聘更为方便快捷,这可能致使部分同学在签署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时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引发后续的违约或不诚信的行为。就业季持续时间长,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求职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方向,新媒体环境使更多的企业进入毕业生的视野,部分同学刚开始就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单位,并与之签订了三方协议。但后续继续关注求职信息时发现了自己更加中意的新单位,新单位要求必须有空白的三方协议才可参加面试,这就导致必须与原单位解约才可以参加新单位的面试,而新单位是否录用还需要看面试的表现,从而陷入违约赔偿与错失心仪单位的矛盾中,甚至可能遭遇既违约前一个单位,又未被后一个单位录用的尴尬境地。
第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探索就业方向。多数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或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填报志愿,或是基于分数的限制和自己的感觉随便报了专业,致使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对就业方向则更加迷茫。此时,除了常规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之外,大一同学可以借助网络慕课、演讲公开课等进一步掌握大学学习方法、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增强专业认知、了解行业发展和专业就业去向,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探索自我,找到自我驱动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层面来讲,新媒体技术有效拓展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了从毕业生就业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循环往复、更新迭代,毕业生就业创业经验将助力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大一新生可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师兄师姐的就业去向,开展线上人物访谈,明确就业环境与个人职业技能,唤醒职业生涯意识,探索个人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大学生活中明确目标,学有所成。
第二,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校友资源及就业信息。善用校友资源是提升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校友资源在助推高质量就业中具有情感联络、示范引领、桥梁纽带等优势,高校与校友之间也具有内在联系、良性互动的共同体特征,表现为德育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循环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之后再进行网络化,为低年级同学树立榜样,即便高年级同学已经离校或者因疫情防控要求无法当面与低年级同学交流,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经验教训分享。同样的,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育人效果较差的环节也要及时地分析研判,及时调整纠正,在学长学姐的培养基础上,为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更好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新媒体为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提供了技术平台,部分军校、事业单位、国企专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岗位,有效降低了“待就业”人数。
第三,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专业实践实习信息,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实习活动,提升个人职业技能,平衡就业预期。职业分工日益精细化促使各行各业对学习能力强、新兴事物敏感性高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增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且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多参加专业实践实习活动,实现从课本到实际项目的飞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专业技能比赛与创新创业活动逐渐增多,大学生组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视野,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产学研的有利结合。同时,新媒体平台可提供丰富的大学生实习岗位,暑期社会实践与实习有利于大学生探索职业兴趣,了解外部职业世界,调整就业预期,根据目标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个人技能与岗位需求匹配起来。
第四,求职季开展简历书写、模拟面试等,学会展示自我。高校新媒体就业平台提供了许多线上线下的就业指导咨询、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专业化指导,学习强国平台提供的云听独家策划的《95后必看的就业指南》通过15个真实问题场景,涉及择业、面试、职场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求职迷茫期的同学提供了一盏明灯。模拟面试可以帮助求职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在面试中的语言表达、神情、体态,分析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提升面试表现,便于在遇到合适的岗位时,充满自信地抓住机会。
第五,培养快速学习能力,保持对新兴事物的敏感性。个人职业技能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专业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此时,对知识的理解、整合、探索的可迁移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迁移技能作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技能,也称作通用技能,可以体现在不同种类的工作当中,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应努力获取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每天都充斥着变化,这大大缩短了代沟形成的时间,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都应该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体系中快速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要持续保持对新兴事物的敏感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避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只有具备这种终身学习,紧跟时代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将工作中的个人追求、物质意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要抓住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提升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运用新媒体平台完善个人职业技能,积极主动求职,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