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晗舒(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为人的发展而建构的双边互动活动,它始终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因为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区别,这是由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的。作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何认识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关系如何,教育又是如何促进人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素质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从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比较这些理论观点的异同,同时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
人的发展即为个体的发展,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定义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他主要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定义人的发展的,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有规律且相互联系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是不能分割的。这一定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把握人的发展规律,使教育更好地匹配于人的发展变化过程。
柳海民在《教育原理》中则从哲学角度为人的发展下了定义,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哲学的最高范畴,是指“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人所拥有的实现和证明自己主体性的力量,而且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这种力量,并通过自身的能动活动展现出来。人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因此人的主体能力就包括主体实践能力和主体认识能力,前者体现为人们实现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如劳动技能等,后者则体现为人们利用文字符号工具来反映外部世界和表达自身的能力,如记忆力、意志力、思维能力等。因此他认为,由于这些能力的存在与发展,才使人从自然中成为主宰,所以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些主体能力的发展。柳海民从哲学领域更好地阐释出人的发展主要是在发展能力,而能力的发展是具有潜力的,可以不断地被开发和挖掘,使人不断进步,不断具有创造性,因此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与进步,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
与上述两个学者不同,胡德海在《教育学原理》中认为,发展心理学上关于人的发展的含义即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身心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教育学来说过于宽泛。而哲学把人的发展归结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又太过局限,因此他主要从教育学角度给人的发展界定了含义,即人的发展是以成人、成才为主题进行的,指人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应具有的文化素质的发展,即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胡德海在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上更具体地将人的发展这一概念从教育学角度进行了阐述,有利于发挥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陈桂生的《教育原理》、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没有给出关于人的发展的具体含义,主要论述的是教育与人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人的作用问题。
陈桂生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任何时间都可能被他人教育,此时充当了“教育对象”的角色,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不再像古代社会那样被限制受教育的权利,人被提供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这意味着人普遍被认为是可教育的。在这之后,我们又面临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由于人是教育的对象,这使人在很长一段期间内都被认为是教育过程中的被动者,但这是不对的,因为即使作为受教育者,人也是有能动性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和领会,才能发挥它真正的影响力。而这关键在于人是否会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陈桂生学者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正如卢梭所言“应使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把教育的对象置于教育中心,使教育成为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有利于我们尊重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使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瞿葆奎认为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之一,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人的问题(即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应占主体地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瞿葆奎学者也提出了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即教育应更好地适应每个人,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认识了人的发展的含义、教育与人的关系后,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发挥了作用。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每个人的特点施加影响,而不是一概而论,因此,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从个性发展上,每位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瞿葆奎从四个方面对个性做出了解释。首先,个性是人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养成的一套独特经验;其次,个性是由社会决定的,他认为个性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他们个性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再次,个性代表着个人的主体性,因为教育可以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增强其主体意识,使其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最后,个性也代表着个人的整体性,这表明每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自身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这四个方面使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个性,帮助教育者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尊重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重视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从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胡德海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其中个性化功能是指教育尊重个人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因为教育追求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发展,而是各有所长的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有个性、有自身优秀特质的个体。
袁振国认为教育对人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个体特征上。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各种能力以及道德的培养,进而不断提升人对自我的认识,使人能主动地去适应并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意识;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来实现的。这是因为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今后发展中专注的专业领域各有区别,形成自己的专业特征。除此之外,还包括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特征的形成,这些个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形成的。
柳海民认为教育是通过把控和利用各种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充分发挥个体在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并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从而确保个体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教育首先可以发现人的价值,进而挖掘人的潜能,再不断发挥人的力量,最终达到发展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仅能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人应有的素质,即教育除了智育以外,还包括对人的德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并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胡德海认为教育是以成人、成才为目的的活动,而且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首先表现为人的素质结构方面,因为教育以优化人的素质、提升人的质量为基础,使人的素养不断发展与提升,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且能以自身拥有的素养为条件去创设和发展社会生活。
袁振国认为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教育以人为对象,必然要对人的本性施加影响。他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教育这六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成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成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培养,由此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可见,教育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于19世纪提出来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受分工支配,始终被固定在某一生产流程上,所以只是片面地发展,而社会大生产的进步需要劳动者具备全面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由此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得以提出。
陈桂生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条件使人在增加了对自身的认知后,趋向于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种完善是教育必须适应的趋势,使人在德行、智力、体力、审美、人格等各方面综合起来,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化,成为所谓的“完善的人”。
袁振国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而这五育可以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促成因素。他认为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素质的发展,所以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都以培养素质为目的。同时,袁振国强调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指出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也不是削弱人本性的教育,而是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平台,使每一个体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途径,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人,“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才是我们应当倡导的教育理念。
同样,瞿葆奎也认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不冲突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全面发展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个人特色,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教育者不能以全面代替个性,或以个性代替全面,将二者对立起来,应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虽是个体,但同时也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人通过教育成人、成才的过程,也是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实现统一发展的过程。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承担着让学生成为有个人特色并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学校里的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由于遗传、生活条件、主观意识的不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质量以及优势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的学可能内向腼腆;有的学生看待问题偏理性,有的学生则偏向于感性;有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特别高,悟性强,有的学生可能稍弱一些。正是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学校乃至世界变得多姿多彩的。因此,面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人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发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自由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和方向性,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无意到有意的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度快慢会由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而定,所以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环节、方法、活动等,深入领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基本学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有所长,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效果。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一直以“五育”为主要内容,而这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一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职业素养,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还在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坚持以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是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素养的基础。
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大都处于素养初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们积极追求自己人生的发展目标,展望未来,乐于上进,充满朝气,但是由于他们未完全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是非善恶的分辨力不足,所以看待问题容易不全面,因此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循循善诱,先向学生说明事实,讲通道理,提高学生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不断启发他们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同时,在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上,教师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不能只看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而是既关注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也关注后进生身上的优秀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自觉地发扬自身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进行道德修养,从而促进转变,实现他们的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