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雯璐 于金红
苏州刺绣(以下简称“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种民间的传统美术。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秀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且位列其首,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与世界文化交流搭建了新平台,苏绣也因此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对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推动苏绣文化“走出去”,苏绣的对外翻译十分重要。
翻译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需要译者掌握熟练的双语能力,还需要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即译者能够理解并有效转换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李长栓、王苏阳 2020)。但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相较其他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是翻译的难点和关键。郭尚兴(1995)认为翻译活动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要尽可能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异族文化,降低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误解,同时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因此,了解苏绣和传播文化对苏绣翻译十分重要。但是,苏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译难度很大,要想保存其文化特色并非易事。目前有关苏绣的翻译作品数量有限,加之国内翻译界对刺绣技艺的探讨尚待完善,且刺绣翻译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栗楠楠 2021),十分有必要关注苏绣文化的外译。下面,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苏绣特色词汇的翻译,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
通过查找网络资源发现,与苏绣相关的专著约950本,其中英译本仅有几本。可见苏绣的英译资源十分稀缺。现有译本是关于苏绣的历史文化、针法技艺及绣品的介绍。除了专著外,“中国知网”上与“苏绣翻译”或“苏州刺绣翻译”相关的文章仅有几篇,且是近几年发表的。阅读专著和文章发现,对同一内容的介绍有多种译法,略显杂乱。关于苏绣的针法,清末刺绣艺术家沈寿在《雪宦绣谱》中归纳为18种(兰佩瑾 2009)。苏绣的针法是苏绣翻译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同的译本对针法的翻译不同,无法实现特色词汇的译文统一。关于“施针”的翻译有shi stitch、sparse stitch;关于“乱针”的翻译有 crisscross stitch、random-stitch。不同的译文会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读者形成视觉上的混乱,不利于苏绣的传播和交流。由于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需要译者尽可能消除译文读者的理解障碍。
目前,苏绣的特色词汇尚未确立权威的翻译,不同的译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翻译,针对同一词汇难免有不同的译文。译文读者对苏绣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面对同一词汇的不同译法很难建立联系,因而造成理解障碍。
综上所述,苏绣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在质量、数量上尚待完善,需要译者进行更多的探讨。为了更好地推动苏绣文化“走出去”,应关注和重视其翻译领域,关注特色词汇的翻译统一。因为借助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异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所以应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大好时机,极力推介中华传统文化(裘禾敏 2016)。王宁(2013)认为翻译可以重新定义全球化时代下不同的文化,当代我国翻译的重点应转向中译英。
功能对等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奈达(Nida)提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它追求译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他还强调翻译应实现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是两种关系的对等。其一,它指原文作品与原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其二,它指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动态对等”要求这两种关系一致,即使语言外壳不同,表达的信息也相同,从而使不同的译入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郭建忠 2000)。
随后,奈达提出功能对等,进一步完善了动态对等理论。奈达(2004)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功能对等主要涉及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四个方面的对等,下面主要探究苏绣特色词汇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苏绣特色词汇翻译研究重点在于让译文读者在阅读苏绣相关书籍的过程中习得的历史文化、针法技艺知识等与原文读者基本一致,使其更好地理解苏绣的历史文化、针法技艺等。
苏绣的民间绣品种类多样、丰富多彩,特别是织绣物品,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本身也是独立的艺术品。依据功能对等理论,这些物品名称在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简洁,其次需要体现绣品的用途。但是,很多东西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特有的,很难有对等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意译、直译和音译加注释等方法。
译 文 :such as pendant ornament,pouch,waist pouch,fan pocket,glasses pocket,name card pocket,power puffs,girdle pouch and etc(.宁方勇、沈健东2010)
以上绣品翻译主要采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折扇袋、眼镜袋、名片袋等绣品在目的语文化中常常出现,可以直译,让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意译法翻译发禄袋、荷包袋、油面和钱褡。比如,发禄袋是江南人家悬挂在房门或床帐四周的装饰品,象征家道兴隆,好运常在。禄是“福”的意思。译者将其翻译成pendant ornament,即装饰挂件,可以让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发禄袋的用途。但是,原文中发禄袋还包含吉祥、好运的意思,因此可以将其译为lucky pendant ornament。
例2:动物和植物组合,如蝴蝶和南瓜的组合就很常见,被称作“瓜瓞绵绵”。(宁方勇、沈健东2010:10)
译文:The combin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For instance,butterfly and pumpkin are quite common which show the meaning of flourishing posterity.(宁方勇、沈健东 2010:17)
林汝昌(1963)认为形象鲜明、音律和谐、言简意赅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成语的特点。译者很难将具有汉语特色的词汇译作外文。在例2中,瓜瓞绵绵本指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瓜,后来被引申为祝颂子孙昌盛,即子孙后代就像连绵不断的藤上的瓜一样延续不断,瓜田枝叶繁茂,花朵盛开,南瓜圆而硕,蝴蝶因此闻香而来。南瓜多籽,谐音“多子”,又因汉语中“瓞”的发音同蝴蝶的“蝶”,所以传统的瓜瓞绵绵吉祥图案通常以“蝴蝶”和瓜藤上的“南瓜”等元素构成。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将“瓜瓞绵绵”体现在译文中,而是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它的象征意义。赵振春(2010)认为恰当处理文化差异是成语翻译成功的关键。当直译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时,可以选择直译加注的方式,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丰富的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加一句注释,说明“蝴蝶”和“瓜”与“瓜瓞绵绵”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明白为什么它们可以象征子孙昌盛。
因此,译文可以是The combin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For instance,Gua Die Mian Mian(瓜瓞绵绵)shows the meaning of flourishing posterity.[Butterfly and pumpkin is quite common in Su Embroidery as Die(瓞)is the homonym of butterfly(蝶)and pumpkins have many seeds and long vines,which is the homonym of flourishing posterity,symbolizing the continuous reproduction of people living long and prosperously.]
针法的翻译对苏绣的传播和学习都十分重要。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不同的语言外壳传达相同的信息,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有相同的理解。苏绣的针法丰富,与目的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苏绣针法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就采用象形法。反之,如果两种语言没有共同点,则采用释译法,解释用针的特点,无须逐字逐句翻译。
1.象形法
因为一些针法绣出的图案外观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形状相似的事物,且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能够让读者快速、准确地建立联系,所以可以采用象形法。比如,可以将“网绣”翻译成net stitch。因为这种针法是用绣线相互交叉拉成各种网状图案,且中西文化中对“网”的理解一致,所以可以采用象形法。“辫子股”亦称“锁绣”,顾名思义是丝线一环套一环,外观上形似编好的辫子,可以译为braiding stitch,“滚针”可以译为 roll stitch,“接针”可以直接翻译为connecting stitch。
2.释译法
当一种针法绣出的图案难以描述或与一个具体事物建立联系时,译者可以根据这种针法用线的特点翻译,换言之,对其特点进行解释或描述。例如,打籽,这种针法的特点是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使绣面呈一粒“籽”,因此可以根据其穿针的步骤和绣线的特点译为twisted knot stitch。再如,乱针针法得名于运针自如,用色灵活,在错综交叉的线条中显示出绣面形象丰满,因此,可根据乱针的运针方法译为crisscross stitch。然而,有译者将“乱针”翻译成random stitch,用random强调针法随意、任意的特点,忽视了乱针需要绣者乱中有序,在交叉的线条中绣出生动的形象。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准确翻译苏绣特色词汇,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准确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让译文无限靠近源语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苏绣文化“走出去”。由于篇幅有限,以上探究仅仅是苏绣文化和翻译的“冰山一角”,还需更深入的研究,为传统文化外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