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园 孙尧尧 包智明 李保君 张亚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
爱国主义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加深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1]。医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将个人的理想与自身价值实现同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未来医护人员自身价值和意义。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式多样途径在医学生日常教育中走深走实,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坚定信念、坚守伟大理想的栋梁之才。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精神的内核,是克服一切困难和危险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崇高而又深沉的感情。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新时期医学生,更加有必要深刻领会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位置。
高等医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深远的意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当代医学生的誓言,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后备力量,应明白自己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时代将责任和荣光赋予医学生,医学生也应接下时代的接力棒,献身于医学,无愧为一名医者。古人云:“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上医”,首先是要具备一颗爱国之心,这就需要加强对高校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锤炼医学生的爱国情怀[3]。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高等医学院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将爱国的最客观理解教予医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新时代医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体悟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谱写青春奋斗的时代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力量。
育人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培养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品德修养最值得下功夫,品德修养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养。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修养中的最根本内容,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是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根基,使其具有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自身医学素养,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就需要我们将“德”摆在教育的第一位上,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需要引导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拥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医学人才[4]。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品德修养的着力根基,关乎这着高等医学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青年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冲锋陷阵,迎难而上,勇担重任,以国为本、以民为本,信念坚定、责任敬业、砥砺奋进。作为未来医疗行业中坚力量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政治品质,更应向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人员学习。在高校医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爱国情怀和强化国家意识,以及更好地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使医学生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是强化医学生责任使命的重要方式,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责无旁贷,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通过线上网络问卷的形式向内蒙古某医学院校学生发放爱国主义教育调查问卷2000份,同时采用抽样调查对部分医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电话访谈。在本次调查中,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785份,回收率为89.25%,其中男生977人,占54.73%;女生808人,占45.27%。年龄结构上,“95后”764人,占42.80%;“00后”1021人,占57.20%。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43人,占8.01%;共青团员1570人,占87.96%;群众72人,占4.03%。
通过调查发现,在情感认同方面,有98.72%的高校医学生表示自己是爱国的,对于自己的祖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对于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且认同在高校医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0.25%医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爱国主义在教育模式、形式、内容上缺乏创新性,新时期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发现有95%以上的医学生是具有爱国情怀的,无论是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面,还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都是持认同态度。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医学生认为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组织形式、学习深度、宣传力度等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也有部分医学生表示,虽然我们是爱国的,但是我们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明显深度和力度不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深入掌握其内涵,并且所获知的内容较为老套,不够新颖,缺乏与当前时代相关的实例,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爱国主义渗透于我中华民族。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定能跨越时空、经久不衰。如今我们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无论是在学习和认知方面,很难形成系统整体化的认知,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加强学习[6]。
分析发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尚存在不足,主要有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方面。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重心大多集中在专业知识方面,或多或少忽略了思政课程所带来的精神教育,尤其是医学类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所学内容前后联系密切,课程安排相应也需要做到环环相扣。故医学生的教学安排大多还是以专业相关课程为主,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这门课的编排所占比重不大;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对于所学习的思政课程,大多内容空泛,形式传统,仅仅停留于照本宣科阶段,这是不生动的,也不能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就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爱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然而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恰恰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医学院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多局限于医学课程教学,无法将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地挖掘“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特征,不能够完全掌握新一代医学生的想法、关注的内容、乐见怎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存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性不足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两方面[7]。多数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以完成课本教学为目标,很难做到将深奥的知识点讲的浅显易懂,专业性相对太强,没有有效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无法做到深入理解,长此以往,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被医学生更好理解和应用。
高校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建立正确思想观、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他们的发展与成才。在学校的教育下,绝大多数医学生具备基本的爱国主义品质,但不可忽视的是青年大学生尚处在思想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很容易被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论所左右,易导致思想上的错误。新时代大学生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方面缺乏一定的自觉性,过多依赖被动学习,自我学习能力不够。爱国意识薄弱,很难落实在行为上,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深度不够,缺乏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推动新时代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落地实施,关键环节在于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而高等医学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理念、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热情匮乏;爱国主义教育出现难以走进医学生,深入医学生的现象。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既是弘扬爱国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让高校大学生汲取精神力量的客观需要。通过查阅文献,目前医学生能够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有社会实践、志愿者等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8]。
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建构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点课程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首先要发挥好医学院校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把握好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思政理论教学中,综合运用“互联网+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增进医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9]。再者是充分发掘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寓爱国主义精神于医学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知与认同。最后,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人格魅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人才。本次研究旨在为医学院校开展思政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各医学高校应实现相关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齐头平行,着力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只有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中,才能让新时代大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对于教师来说,着力做好教学改革,通过丰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行为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营造医学院校良好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知,更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一是发挥高校主体教育功能。通过发掘学习身边前辈爱国事迹的方式来点亮信仰、传播理论,如内蒙古医科大学将医学生耳熟能详的刘其端、苏荣扎布、姚文炳、崔树德等老教授动人的爱国故事生动呈现出来,创设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继而潜移默化地润泽医学生心田。二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可以积极引导广大医学生组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宣讲团”等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故事情景剧、征文比赛等活动,打造学生宿舍“青年爱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阵地,并配备多媒体、文化墙、学习书籍,依托“青年爱里”学习阵地集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广泛参与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三是积极打造学校“空中课堂”,选出一批优秀微党课人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空中课堂”,达到“浸润式”学习的目的。四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实施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增强身体心理素质,夯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选择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尤其是能够弥补爱国情感意识不强、自身素质短板、能力弱项的活动课程。这既能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势,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也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结合职业梦想、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类型的供给主体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实现爱国情怀的有效提升、充分提升。例如:在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中加入不同元素的增进爱国情怀的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欲和学习积极性;可以将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与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社会实践与文化宣传结合起来,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医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让“行走”的思政课在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延伸与扩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在参与医疗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不尊重生命等现象。有效地开展主题突出的实践活动,是对医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是从基层入手,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情系社区群众,创建基层服务点,开展理论、政策、健康、技能、和谐、关怀“六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自觉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目标,将爱国主义情怀在实践中升华。二是开展专题社会服务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群众进行核酸检测、配送生活物质、集体消杀,义诊送医送药等系列工作,来贡献医学生一份力量。三是合理利用好身边红色教育资源,在重大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当天,结合历史节日开展实践活动,学习前辈先人的爱国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使医学生近距离感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互联网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利,同样,我们可以依托网络这块新阵地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培训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顺应潮流,通过QQ、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定期推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和话题,鼓励学生在线讨论和发言,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其次,发挥主流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新维度,以H5、长图、海报、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呈现,通过发挥新媒体优势使得广大青年更容易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内涵。最后,学校各社团和学生会等机构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作品,如短视频、图片、表情包等,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评比,以赛促学,在学生创作和评比的参与过程中过程中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医学生是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栋梁,要时时刻刻铭记初心,不忘使命,以史为镜,让爱国主义释放更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目前,高校对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部分已经实现多元化,全方位发展,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医学生用责任担当和勇毅前行彰显爱国情怀,强化爱国意识。但对于已经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是缺少针对性,难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兴趣,使之参与度不高,急迫需要改进[10]。日后,通过努力探索医学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对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进行完善,相信各高校会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从而让医学生的爱国自觉性不断增强,让爱国主义情怀扎根心中。同时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效应联合教育来促进新时代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各尽所能”的合力,铸造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精神支柱,树立理想信念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