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助建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安徽 合肥 100089)
地震、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极易导致道路、桥梁、隧道、机场和港口码头等交通设施损毁,灾后能否快速抢通交通“生命线”工程,确保救援人员和物资第一时间运抵灾区,对加快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灾害作用下道路的损毁主要表现为路基塌陷、下沉,山体滑坡掩埋路面等。对于灾后损毁道路抢通而言,应重点解决“通”的问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次之[1],抢通手段主要分为路基沉陷处治、路基坍塌处治、路基掩埋抢通和道路清障排障。
桥梁结构物是交通“生命线”工程的关键节点,在地震、地质灾害作用下极易发生损坏,根据受损程度分为破损桥梁和损毁桥梁两类。
针对有不同程度损伤可利用的桥梁抢通技术可归纳为:桥上架桥和应急抢修与临时加固。对于梁式桥,当上部梁体发生严重纵向移位,但未落梁,且桥墩基本完好,有足够承载能力时,可采用公路战备钢桥跨越严重移位的桥跨,在梁底附着桥墩设临时支撑,保证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对难以判断承载能力的圬工拱桥,也可采用桥上架桥的方式[2]。
对于部分构件损坏的桥梁,可采取钢板表面黏贴修补、千斤顶及临时支撑、铺设临时覆盖板、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补强等技术措施抢修加固。
当桥梁遭到破坏,无其他便道可迂回通车,且时间紧张时,可采用搭设临时性桥梁保证通行。装配式公路钢桥是目前跨越河流、沟谷损毁桥梁抢通的主要技术手段,可根据跨度和承载要求,灵活采取不同的结构组合形式。除此之外,重型机械化桥、机械模块化桥、轻型山地伴随桥、动力舟桥等多型军用制式桥梁,也在灾害救援中得以应用[1]。
隧道结构在一定地震强度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可能遭受破坏,损毁类型分为洞口破坏和洞身破坏两种,主要表现为洞口仰坡落石、洞门结构、衬砌开裂等,其中洞口落石掩埋及衬砌开裂最为突出。
隧道洞口掩埋抢通技术措施可归纳为两类:路堑通过法,土石方数量不大时,可将洞口坍塌的一段隧道刷坡,临时改成路堑通车。路线迂回法,若洞口破坏段较长,清方可能引起大范围山体滑动,且附近地形地貌允许改线绕行,可废弃原隧道采用路线迂回法通过,隧道洞门及边仰坡加固技术。隧道洞门或翼墙倒塌时,为防止土石继续坍落,减少刷坡土石方数量,可采用草袋装土码砌洞门或翼墙临时挡土[2]。
洞身段破坏形式主要有衬砌错台、混凝土掉块、二次衬砌垮塌、隧道垮塌、路面开裂、仰拱错台、仰拱隆起等[4],其中衬砌破坏最为常见。通常根据隧道衬砌破坏的类型和程度,采取喷射钢纤维混凝土、铺设钢筋网片后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工字钢钢架或钢管支撑等紧急措施应急补强加固。
机场道面在地震、强降雨等自然灾害作用下极易发生破坏,表现为断板、错台、板面破裂拱起、基础下沉塌陷等[5]。机场道面抢修抢建应以快速恢复原结构功能,保证飞机安全起降为首要任务,技术上应以工程材料和制式器材的运用为主。
目前,常用的工程抢修材料有以下三类:无机结合料快凝早强混凝土类材料,是以特殊的快凝早强水泥为胶结材料,与砂石等粒料拌和而成,具有强度形成快、养护周期短等特点;有机聚合物混凝土类一般采用环氧树脂类、酚醛树脂类、聚氨酯树脂类等作为胶黏材料拌和而成的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具有黏结性好、硬化快、高强、抗渗和抗腐蚀等显著优点;轻质泡沫混凝土采用物理方法将发泡剂水溶液制备成泡沫,与水泥基胶凝材料、水及可选组分集料、掺和料、外加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经物理化学作用硬化形成的一种轻质材料,具有显著的快硬早强、多孔轻质等技术性能,适用于道面基础的快速填补。
该类器材主要用于战时机场道面的快速抢修,包括以下两类:现浇混凝土道面板对于因错台、拱起、基础下沉等引起的道面板破坏,可先将损坏的道面板破碎凿除,再采用快凝早强混凝土类抢修材料重新捕筑;拼装式道面板主要分为水泥混凝土道面板、折叠式玻璃钢道面板、PSP冲孔钢板、AM-2型铝合金道面板,以及纤维增强聚脂夹层板等,其中以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和折叠式玻璃钢道面板最为常用。
港口码头在台风、强降雨、海啸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极容易发生破坏。破坏类型一般分为混凝土裂缝、脱落、腐蚀等功能性损坏及梁板断裂、基桩损坏、墙体破洞、结构松散、码头垮塌等结构性损坏。
对于混凝土裂缝、锈蚀等功能性损坏修复,通常以表面封闭法和压力灌浆法为主要技术手段,修复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类:水下不离析混凝土类材料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掺加UWB-Ⅱ絮凝剂,水下浇筑砂浆体和骨料不分散离析,具有较大的坍落度、扩展度、自密实和自流平特性;有机聚合物混凝土类材料主要用于混凝土裂缝的修补,采用环氧树脂类、甲基丙烯酸酯类、酚醛树脂等作为胶黏材料拌和而成的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具有黏结性强、可灌性好、抗压性、抗拉性、抗渗性和抗腐蚀性能好等显著优点。
梁板结构性损坏抢修加固技术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法、结构黏钢加固法及CFRP(碳纤维)加固法等。基桩抢修加固技术有沉箱基床升浆加固技术、桩基整体修复技术、钢管桩补桩法、钢套筒接桩法、碳纤维布修桩法及玻璃钢修复法等。
综上所述,面对高危、紧急、繁重的抢险救援形势,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研发交通抢险特种专用装备,提升快速立体投送、灾情侦察评估、应急监测预警、应急通信保障等专业能力;密切跟踪国内外新材料、新技术研究成果,并推进在交通抢险实战中的示范应用,着力提高交通抢险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