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22-02-14 00:19沈琼芳
英语教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沈琼芳

引言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教育部 2020)。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又有微观层面的课程实践研究。文秋芳(2021)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外语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质量。徐锦芬(2021)基于课程思政内涵探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并提出思政内容建设的具体策略。胡杰辉(2021)从教育政策、课程理论和外语学科特点等三个视角解读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聚焦外语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设计。贺彤(2021)探讨POA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适用性,以期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下面尝试结合独立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在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并注重相关思政元素的合理、有效融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优化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探索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育人和育才的教学目标。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大学英语是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授课周期长、学生数量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以所在独立院校为例,除少数选修小语种外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前两年须完成跨度64周共计256学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所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生活、人物等领域和方面,涵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塑造内容。因此,有效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南》也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纲要》提及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对《指南》提到的大学英语课程性质既有指导意义,又有重合内容。大学英语课程要通过系统有机的整合和建设,以隐性教育的方式配合高校思政课程更好地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二、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内在联系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由我国学者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用分离、文道分离和教师作用边缘化的问题(文秋芳2020b)。POA理论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部分组成。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在整个流程中,教师要恰当发挥中介作用(文秋芳 2015)。POA以用外语产出为导向,为学生增加学以致用的机会,注重语言教学的育人功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说、写、译等表达性技能的同时,将人的发展作为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孙曙光 2021)。

《纲要》指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要有效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育人育才质量,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身份、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和关键作用。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落实到具体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体现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而教学设计承载课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是一种专业教学决策,缘起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要素分析,落脚于实践中教学问题的合理解决,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盛群力 2010)。大学英语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深入挖掘语言材料中隐含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提升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自身价值塑造,做到育才和育人相统一,实现显性语言学习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

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等教学理念在强调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发生的同时,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做到“学”与“用”无边界、“学”与“用”融为一体,强调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中,则表现为教师在完成教学和教学活动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听和读等输入性学习,又要关注其说、写、译等输出性学习;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其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的提升。总体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POA理论的教学理念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使挖掘教学素材思政元素与精准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并重,做好学科内容和思政内容的双向落实。

(一)学习中心说

学习中心说主张教学必须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文秋芳 2015)。兼顾育人和育才双重任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关注宏观层面的课程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与测试、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资源等,又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健康等的培养,注重在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中以多任务、多模态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

任何课程都是由基础的每一堂课构成的,只有每一堂课的有效学习和教学目标达成,才能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教师要关注并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目标的精准性、教学内容的体系性、教学流程的渐进性和评价反馈的整合性。

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永不言弃”这一教学素材为例,在“学习中心说”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期在挖掘教学素材思政元素和匹配融入相关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并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一教学素材在语言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谈论成功话题相关的重点词汇、表达方式和句型;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对成功话题发表个人见解、以素材中提炼出的范例文章写作技巧书写成功故事;在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上要求学生认同不同领域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塑造价值观,激励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基于教学素材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POA理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假设及驱动、促成和评价的教学流程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设计。

课前先安排学生通过使用U校园和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等线上资源预习教学素材涉及的背景知识,熟悉单词和短语的发音,了解文章大意,复习本学期学过的专题报道中举例子的写作技巧并学习范例文章的写作技巧,然后在批改网上完成150词左右介绍国内成功人士的事迹及优秀品质的文章。

课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整体结构,通过列表格对比的方式分析素材中涉及的丘吉尔、爱因斯坦、爱迪生、林肯和奥康纳等人成功路上经历的磨难和他们成功的秘诀,并提炼出论述成功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句型。由于学生对素材中的人物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完成上述任务并不困难,但因为学科特点,素材中涉及的都是国外的成功人士,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保证学生完成语言能力显性目标的同时,挖掘并融入相关思政元素以达成隐性目标。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出以上人物的身份背景,经过小组讨论,对应找出具有相关背景的国内成功人士及事迹,并要求他们对照课前批改网上写作的人物事迹及平台给出的语言方面的修改建议修改或重新写作。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以不少于两次的同学交叉互评的方式批改文章,使他们把握语言知识的应用情况、人物事迹的相关性及价值取向的正确性等评判标准。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客观评价同学作文的同时,可以更多地了解、学习国内相关成功人士的事迹,认同他们的理想抱负和作出的贡献,形成多维度评判成功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作终结性评价,挑选优秀习作在班级传阅分享,讲解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辅助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设置场景,要求他们选择录制演讲视频内容为外国网友介绍他们最钦佩的成功人士或完成课后有关当代年轻人自主创业的择业观;汉译英练习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语言能力和强化自身的价值观塑造。

(二)学用一体说

评判大学英语学习有效性最直观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大量的听或读等输入性学习能不能完成说、写、译等产出性成果,而不是所谓的“哑巴英语”。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热爱邻居”这一教学素材为例,分享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期更好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用融合。

教学设计虽然需要提前解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效果评价等核心问题,但教无定法,在保证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微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因为是学生较熟悉的话题,所以教师在进行输入性学习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辅助学生输出性成果的语言知识。然而,在学生分享对邻居的了解程度和心目中好、坏邻居标准等话题的观点时,教师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学生只能说出少数关键词;有的学生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回答自己家住在山上,没有邻居,或者回答不知道;极少数学生能在使用输入性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并结合个人经历表达观点。

鉴于以上反馈,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中“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穿插了一个课堂活动并最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由于当天的课程安排在下午,加之学生刚刚上完体育课,都比较疲惫,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动情地讲述了自己高龄的父亲孤身一人在家,发生车祸后晕倒在路边,热心路人帮忙报警,邻居及时送医抢救的事情,深刻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教师总结对邻居的了解情况及对好、坏邻居的个人理解。学生很快从疲惫的状态转换到集中精力的状态,再到有话想说的状态。因为时间有限,教师要求学生以录制口语视频作业的方式分享上述有关邻居话题的观点。

在收到学生视频作业后,教师发现很多学生绘声绘色地分享了自己或身边的故事并总结提炼了有关邻居话题的观点,而且部分学生的分享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邻居,而是拓展到邻国乃至全球邻里关系的维护。在视频分享环节,学生不仅有效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且进一步练习了口语表达。最后,教师作了小结,肯定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号召学生要有大局观,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关爱别人,能够为他人着想。

(三)全人教育说

语言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需要顾及人的智力、情感与道德等方面(文秋芳 2015)。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又要提高其思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心智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既要突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又要有机融入价值塑造目标。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指导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外,还要关注其思想和心理,培养其良好的心态,以保证其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下面,教师以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分享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情况,以期达成课程育人和育才的双重目标。

在一次大学英语听说课上,教师计划外地运用了常见的生活素材,高效地完成了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入,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去教室上课途中,教师收到学生咨询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报考是不是已经满额的信息,还来不及回复就进了教室,听到学生在热烈讨论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报考的情况,得知很多学生未能成功报名,他们的情绪比较复杂。如果不解决好眼前学生关注的问题,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于是,教师一边作课前准备,一边发信息向教务处咨询情况,并得知在报考系统开放不到半小时内,2 500多个考试名额已经被抢空了。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结合课程内容主题问候他们:“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个别学生作了回应,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教师告知学生报考名额满额的消息,引导他们接受事实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肯定了他们对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报考及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了解到班里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报名成功,进一步肯定了报名成功的学生。结合上次课讨论的关于成功的话题,教师让学生思考评估自己考试成功的概率。虽然很多学生回答不清楚,但觉得为考试作了准备,想有机会试一试。教师引用上次课有关成功与机会的引言———the secret of success in life is for a man to be ready for his opportunity when it comes,进一步回应学生。

学生的心思逐渐从报考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兴奋、失落或懊恼等复杂情绪中回到了课堂。教师鼓励报考成功的学生认真准备考试,未能成功报名的学生不要放弃学习,争取抓住机会一次性通过考试。计划外的课前导入虽然改变了先前的教学设计,但无疑成功完成了课前准备,且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比以往课堂更高。学生除了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之外,还完成了接受现实到调整情绪、到坦然面对“得失”,再到认真学习的整个心理调节过程。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无数次成长经历,才能不断完成整个人生的价值塑造,才能以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提升知识储备,培养综合能力和素养。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虽然不同于思政课程,但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育人育才。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一种工具。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承担好育人和育才的责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要牢记己任,善于运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在显性知识中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