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的构建
——基于三重底线理论

2022-02-14 09:28副教授
财会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底线企业

杨 静(副教授),黄 茜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使得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地位愈加凸显。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在二十一世纪知识密集型经济中竞争的主要手段,然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企业能力的限制等都可能会导致创新失败。因此,实施技术创新审计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手段。技术创新审计本质上属于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改善企业创新管理素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目的,也是衡量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工具。

目前,我国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主要围绕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来展开,从经济层面强调技术创新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综合考虑非经济要素在技术创新审计中的重要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企业大多将战略布局重点放在经济利润上。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更加密切,“负责任的创新”[1]要求从伦理的角度有效评估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以保证技术创新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因此,针对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不足与需求,将三重底线理论引入技术创新审计领域进行重新定位。三重底线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企业在商业活动中除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还需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三重底线理论的指导思想与技术创新审计相结合,可以弥补以往技术创新审计忽视非经济因素的缺陷,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真正价值,辅助企业全方位重新审视技术创新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界定

为了使构建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模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有必要首先定义技术创新审计的概念。Burgelman和Sayles[2]认为,技术创新审计是为了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而存在,审计内容主要从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分配、组织架构及文化氛围等五个维度展开。Chiesa等[3]认为,技术创新审计主要关注创新过程,审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个环节是否安排到位以及其运行情况,并评价每项作业活动的实施程度是否达到已知的高水平标准。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仅涉及商业领域,而且还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应当调整技术创新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本文认为,当前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应当以技术创新过程审计为核心,结合技术创新战略审计和技术创新绩效审计构成三步流程,每个流程都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角度对细分项目进行审计,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效率,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二)三重底线理论的适用性

1997年,英国学者Elkington[4]首次提出了“三重底线”这一概念,他认为随着世界关注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推进,企业不仅面临着传统的经济挑战,同时还面临着环境质量和社会正义这两个挑战。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三个基本底线。对于经济底线的认识,可以理解为企业最为关注的是经济资本,包括实务资本和金融资本,但是经济可持续性要求企业还应当重视人力资本;环境底线要求企业应当注重其商业活动能否为自然环境带来贡献;社会底线则强调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当衡量其对社会健康和社会财富的创造潜力。

本质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但一项有效的商业活动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前期的投入就会付诸东流。结合三重底线理念思考,企业只有在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利益、环境质量和社会公正这三个因素,才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根本要求。而最终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会让企业受益,更能够让整个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受益。技术创新审计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技术创新管理中具有审查、分析和评价的作用,其与三重底线理论相结合,可构成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有助于拓展技术创新审计的思路。

从三重底线理论的角度重新梳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模型及审计项目起到导向性作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模型又有利于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框架,并为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三重底线理论不仅强调经济绩效,还将环境、社会绩效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创新绩效的内涵扩展至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反过来重塑创新战略、过程,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见图1。

图1 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图1是从创新战略、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三个角度来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审计项目的一种综合性审计模型。所谓“综合性”,是指对技术创新的审计并非局限于创新过程或创新绩效,而是全面地考虑技术创新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过程。技术创新活动发生前主要审查总体创新战略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包括项目计划中对资源投入和配置的设计有效性,以及领导力组成情况的合理性;技术创新活动中主要参考Chiesa等[3]的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来分析和评价知识管理、技术支持、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四个要素;技术创新活动结束后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来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综合绩效,以切实反映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情况。

三、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技术创新审计框架

(一)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实践的前提条件,只有正确定位审计目标,审计实践才得以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实施的审计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将技术创新审计与三重底线理论结合之后的审计体系将更为复杂,因此,本文在设计技术创新审计目标前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审计目标。

图2 审计目标设计思维导图

首先,在定位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时通常将其视为内部管理的手段之一,因而审计目标的设计应该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要求。企业治理层(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和管理层负责确定审计目标,并对审计活动负主要责任。其次,审查基准以经济、环境、社会为主线,以此来评估审计对象的经济性、环保性和社会公平性。可以利用数据信息调查或者信息反馈的方式来辅助审查。最后,在确定审查基准以及审查形式后,可以将审查路径细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调查对象,即战略部门、财务部门、研发部门、技术部门,这里的审计目标主要是针对部门资源管理、计划部署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另一个方向是调查环节,即战略支持、财务共享、技术管理、绩效评估,这几个环节与技术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审计目标强调的是流程上各个作业环节是否具有先进性、规范性。

综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目标的设计以治理层和管理层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和目标为出发点,融合三重底线理论,围绕部门管理和作业环节来确定。因此,可将技术创新审计目标总结为以下几点:

1.技术创新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持续性。

技术创新审计的首要目标是评价技术创新战略是否科学、合理地反映治理层和管理层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尽可能降低因战略失误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此外,还要审查技术创新战略的环境友好性以及是否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更好地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

2.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公平性。引入环境、社会等方面评价的技术创新活动,会导致相关财务处理发生重大变化,审计的第二目标是评价财务预算、财务收支及其他财务处理是否依照经济性、环保性和社会公平性的原则来进行规范,使得财务管理体系更具公平性。

3.技术研发管理流程的完整性、严谨性。对于技术研发管理流程审计的目标是评估和监督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环节是否完整地按照预定方案进行,设计的问题反馈机制是否严谨。

4.绩效评估模块的客观性、有效性。审计的绩效性目标包括审查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绩效指标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绩效评估的结果是否能够有效反映技术创新活动效率和效果。同时,绩效评估的框架从原来重点关注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并重。

(二)审计内容

为充分发挥所构建的综合性审计模型的作用,在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审计时,应该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根据图1,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大致可分为创新战略审计、创新过程审计、创新绩效审计三部分,各个部分所包含的要素都充分考虑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影响因素。

1.创新战略审计。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中长期内[5]。Pausits[6]认为,测量创新战略的区域集中在战略方向和战略领导。本质上,技术创新总体战略指导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并合理开发和部署资源、能力和流程上,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竞争优势。基于三重底线理论,本文认为创新战略审计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审查总体战略的设计路线和具体实施计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包括:一是审查战略计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否符合企业整体商业战略的要求;二是审查企业战略路径的选择是否基于客观分析自身竞争和技术环境并评估外部机遇和挑战;三是审查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是否制定了应对措施;四是审查企业计划用于技术创新的资源是否安排恰当,例如,涉及财务资源相关的部署是否考虑了节能环保费用、节能设备成本等;五是审查对各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时间跨度和预算规划是否合理、科学。

(2)审查领导班子的组成情况和任务分配是否合理。成功的创新战略不仅需要严谨的计划,还需要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因此,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审查领导层的组成数量和质量是否合理,例如,除了具备管理能力,成员中是否包含环保监督员,成员是否具备环境会计等先进的财务专业知识;二是审查是否制定了对管理层的监督机制与惩戒机制,并评价其可行性及有效性。

2.创新过程审计。创新过程审计是指审查和分析技术创新项目从开始实施到结束为止的各主要环节开展情况,并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点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以期降低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参考Chiesa等[3]的技术创新过程审计,认为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的核心工作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获得、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因此,创新过程审计应主要针对以上四个要素进行审计。

(1)知识管理审计。知识是一种资产,具有应用、开发和利用的内在价值,不仅是技术创新产生的重要因素,更是技术创新成果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是指对先前存在的知识进行探索、重组和开发,完善和配置现有知识资产和资源,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知识资产的有效性和回报,并不断更新知识资产”[7]。一些研究将知识的获取、识别、开发、传播、使用和存储确定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8]。

鉴于技术创新的宗旨是满足市场、社会的需求以加强企业竞争优势,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知识管理重点考虑“需求驱动”和“协作”。“需求驱动”指知识库中的信息集成应该是基于真实的市场需求调研结果,对企业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潜在价值,符合预期的市场和社会需求,而非盲目或冗余。“协作”指新知识、新概念的产生不应该完全来源于企业内部某一固定群体,而是应该来源于全体员工。这是因为基层员工更了解市场行情,中高层员工更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实施管理,所以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应该创建一个共享平台,让所有员工都可以交流彼此的想法,以帮助企业发展和分享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对知识共享平台的管理涉及保密原则、知识源的筛选和过滤,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概念、新知识才有被采纳和应用的可能,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设置相应的保密机制。因此,对知识管理实施的审计涉及知识获取、知识识别、知识开发和使用。主要审计内容有:一是知识获取途径的全面性、有效性;二是对知识识别和筛选的严谨性、科学性;三是与知识开发和使用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四是知识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的配置状况;五是知识储存与保密。

(2)技术获得审计。技术获得是将技术新知识转化为产品开发的中间环节,涉及技术获得路径、技术趋势监测、资源投入等方面,对下一步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技术获得过程的审计需要考量与三重底线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审查技术获得计划的科学性、全面性,是否基于现有的核心技术能力掌握程度以及对未来技术趋势的预测;二是审查计划选择的技术获得路径的可行性、高效性,是否考虑到相关的环境成本,是否制定了合理的检测指标;三是审查对技术的获得、调试和应用等步骤是否配置了合理资源,包括财务、员工、基础设备等。

(3)产品开发审计。产品开发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综合吸收和配置创新资源之后,将新兴技术的研究成果投入实物生产的环节中,并且最终产物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由于这一转化过程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成功率具有关键性影响,本文认为,针对产品开发环节的审计应重点关注社会需求调研、生产计划以及产品调试和专利保护三个维度。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结果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基本依据,脱离实际需求的新兴技术或产品不但不能体现其价值,更是浪费了企业的财力、人力以及其他实物资源,尤其是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后期所需要的时间、资源以及可能面临的意外风险无法准确预估,所以社会调研结果对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有效地为企业开拓市场并增加社会价值具有关键的指导性意义。因此,社会需求调研应该考虑市场竞争趋势、环境法规、就业等方面。生产计划是实施产品开发的保障,主要解决开发过程中如何调配资源、开发范围大小等问题,尤其对高级技术员工的职责分配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产品调试和专利保护主要关注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是否匹配了科学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时间跨度,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影响性质与程度,是否有相关的技术专利申请与保护机制。

(4)工艺创新审计。工艺创新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开展技术创新项目过程中技术、工艺设备或者生产流程上的新颖性,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质量、产品产值率、环境贡献等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由于三重底线理论强调商业活动不能只关注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环境和社会公平,因此结合对工艺创新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工艺创新审计内容主要针对工艺创新策略的选择、工艺创新方法的先进性和持续性、工艺创新的节能环保性来展开。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的性质,可以将工艺创新策略大致分为技术导向、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三类。技术导向策略关注新工艺的开发是引进或购买社会上的新技术,还是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优势进行自主开发或改造;市场导向策略强调创新工艺应该满足市场需求;资源导向策略侧重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或新发现的资源进行工艺创新,由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往往与物质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源挂钩,所以资源导向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响应人类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公平意识而存在。无论企业选择哪一种工艺创新策略,在审计的过程中都应该综合考量经济、环境、劳工管理、人权、产品责任等要素。工艺创新的方法主要涵盖信息化手段、集成技术、新兴设备等,工艺创新方法审查集中于选择的工艺创新方法在技术创新项目中的适用性及效果性,这些方法是否符合可持续性的要求,是否在应用先进技术或设备的过程中合理预算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工艺创新的节能环保性涉及产品环境成本、能源和物质资料节约等方面。

3.创新绩效审计。由于三重底线理论也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强调企业应当衡量其与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和政府在内)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其有直接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业绩,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责任远远超出了与客户所需产品和服务的有关经济方面的责任,所以,在审计技术创新绩效时应当全面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除此之外,技术创新成果从诞生开始到被投入使用,再到效果反馈,这整个后续过程需要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创新绩效审计也是持续性跟踪审计。鉴于对技术创新成果绩效的评价标准较为综合及复杂,审计人员有必要适当拓展审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将现有的一些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相结合,主要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角度来阐述创新绩效审计内容。

(1)经济绩效审计。经济绩效是技术创新项目成果最终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财务业绩,对该项目审计反馈的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财务状况和产品状况的评估。财务状况主要考察研发资金投入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研发资金的投入程度)、新业务占比、专利新增数(能一定程度上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新产品收入比率、产值率、环境成本、经济增加值等;产品状况主要考察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以及新工艺对各种生产要素运用的改善程度。

(2)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是企业管理技术创新项目的一个新维度,它体现的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贡献程度。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帮助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揭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为企业完善创新战略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鉴2021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绿色企业评价规范》,结合现有的一些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从资源利用、节能环保、危废排放三个角度来阐述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审计资源利用情况主要是考量每项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所反映的能源消耗状况和应用效率,相关指标包括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等。审计节能环保情况主要是考虑企业在生产新产品或新技术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成本和比重、节能生产设备应用水平,是否聘用环保监督员,是否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的工艺,新产品是否获得环境保护体系认证等。审查危废排放情况主要是评定危废物的处置总量和处理率以及相关处理费用占新产品总利润的比重、废弃物的减排比例、三废排放是否达标等。

(3)社会绩效审计。社会绩效是衡量企业实现其既定的社会目标并为目标人群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果。对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社会绩效审计可以评估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围绕员工管理、产品责任、社会福利三个方面。首先,员工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技术创新活动可持续性的核心因素,在审查员工管理质量与深度时,应当关注员工是否得到合理的劳动保护以及相关教育与培训、员工建议采用率、员工工资拖欠情况和加班补贴制度的执行情况、涉及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的保险投入额等。其次,审查产品责任主要侧重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相关质量安全认证是否达标,有无针对消费者投诉设定的服务机制等。最后,社会福利方面强调技术创新成果对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贡献程度(捐赠金额占总利润的比例)等。

综上,可以将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技术创新审计内容总结为一个综合性的审计框架,见图3。

图3 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技术创新审计框架

(三)审计方法

在运用审计来衡量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时,企业有必要根据企业组织架构、企业规模、行业发展概况等因素,考虑并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技术创新审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评估、目标设定、实施三个阶段,本文依据审计主体的不同,从自我审计、指导性审计和混合法三个维度来介绍技术创新审计方法。

1.自我审计。顾名思义,自我审计即企业内部员工就是实施技术创新审计的主体,由企业审计人员自行计划和组织审计活动,因此这种技术创新审计属于内部审计范畴。该审计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审计的计划、实施阶段可以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周期、资源配置的变化进行弹性变动;缺点是:由于缺乏外部创新专家的专业化指导,审计结果的客观性较低,从而会影响外部投资者的判断。此外,考虑到未来成熟化的技术创新审计体系有可能涉及与审计结果相关的验证证书,而自我审计下的审计结果因缺乏可靠性而不具备获取相关证书的资格。因此,自我审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创新管理优化,以便于加强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2.指导性审计。指导性审计可以理解为将技术创新审计的工作外包给外部机构,从组织外部引入创新专家的知识,收集审计数据也通常在外部专家主导的研讨会上进行,并与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访谈。该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并利用外部专业化创新资源。来自外部的知识体系往往有助于企业克服内部创新审计的盲目性,带来新的见解。同时,可以根据审计结果提供相关验证证书,有利于满足外部投资者的期望。也正因此,指导性审计产生的成本与自我审计相比要高得多。

3.混合法。混合法是综合考虑到自我审计和指导性审计的缺点,将两者相结合的一种审计方法,主要特征表现为审计主体来源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在审计的评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获取内部信息,对审计环境进行分析,这一阶段不需要外部机构的参与,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在审计的目标设定和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环节较为复杂,需要更专业、更客观的知识支持,因此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合作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

(四)审计框架的特点

1.新颖性。首次将三重底线理论运用于技术创新审计框架的构建,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设计与计划开始到技术创新过程要素分析,再到技术创新成果绩效审计。审计框架的构建创新从以实现技术创新项目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目标出发,在分析审计项目的要素和具体审计内容时以经济、环境、社会三重因素为基础展开,同时将审计与现有的一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相结合,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真实经济价值、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贡献程度,得出客观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估结果。

2.全面性。本文创建的审计框架并非单一地对技术创新能力或技术创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而是从整体上综合把握技术创新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步流程,将技术创新审计全过程拆分为事前创新战略审计、事中创新过程审计和事后创新绩效审计,每个审计项目所考虑的要素均从经济、自然环境和社会公平三方面选取,进而分析具体审计内容,尽可能多维度地重点反馈技术创新项目的运行状况,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前瞻性。本文创建的审计框架与其他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过程,还同时强调必须审查和评估技术创新成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绩效。将21世纪商业活动所重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审计工作相融合,尤其在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驱动力的前提下,将技术创新、三重底线理论、审计三者联合起来,有助于企业更精准地把握好技术创新管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思路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的重要性。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已经将科技和创新作为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点;从微观角度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于将技术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综上,审计作为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手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仅来源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因为现有审计系统在技术创新领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因此,设计和构建一套顺应时代发展的技术创新审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引入三重底线概念,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定位。三重底线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呼应,使技术创新审计通过经济、环境、社会三条主要基线将最终目标映射出来。

3.创新审计理论模型。将技术创新活动划分为战略、过程、绩效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审计项目及审计要素,可以克服只审计创新过程或只审计创新绩效的单一性,构建立足于三重底线理论的审计框架。在审计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审计框架,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角度选取与审计项目相关的审计指标,以此构成审计内容。

(二)不足

本文只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审计与三重底线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企业可持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将三重底线概念和技术创新审计结合在一起,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具有极大潜力的发展领域。由于资源有限,所构建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和框架还处于雏形阶段,设计审计内容时所选取的指标没有考虑权重设置,其逻辑合理性和实际有效性需要更多学者做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猜你喜欢
底线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真相与底线
女人啊,美是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