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个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文明阶段,人类都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任何伟大文明都是人民创造的结果,而这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又离不开政府和国家层面的宏观统筹和协调,可以说伟大的文明创造既需要伟大的人民参与,也需要高效、强大的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做基础和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工业文明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以原子能、计算机、宇航科技、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引,人类对地球资源进行了无节制的开采和粗放式的利用,由此导致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为了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立足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决策。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国必须大力践行生态文明。
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中国要在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中创造更伟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必须依赖党和政府的宏观统筹与协调。生态文明道路是一个人类未曾走过的新道路,没有可参考的发展案例和治理范本,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政治智慧和更强的治理能力去为人类先行探索这一新文明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提高政府的生态治理能力成为摆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国社会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学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由张劲松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生态治理现代化》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书汇编了张劲松及其研究团队近5年来关于生态治理现代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从重点场域、内外系统、政府治理体系、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当前我国生态问题及其治理重点、难点、思路和前景。该书的研究主题契合了当下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生态治理研究学术群体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间的研究取向、理论视角和研究趋势。具体来看,全书主要包括以下篇章:第一篇,也即第一章,是全书基础,主要阐述了政府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成就、不足、重点、难点以及治理过程中的去中心化和社会共治问题。第二篇包括第二章至第七章内容,详细介绍了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绿色发展宏观和微观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以及生态治理的大数据战略和法治路径,最后作者以苏州市生活垃圾处置为案例,阐释了地方政府生态治理困境、管理模式构建与创新。第三篇是生态治理的内外系统,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内容。在这一篇,作者倡导建立一个生态治理内(政府)、外(公民、第三部门、参与型社会、企业)结合的现代生态治理系统。生态治理虽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但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规划和组织,因此在第四篇和第五篇作者注重探讨了政府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第四篇,作者以我国太湖流域为案例,推演出政府生态治理多元协同的制度演化、运行方式、现行困局以及政策建议;第五篇同样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和推演出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的三大路径,分别是体制创新、效力提升和行为纠偏。第六篇是对全书的一个总结。回顾全书,可以看出该著作既强调理论研究创新,也强调实践经验总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品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理论范式发生了新的改变和创新,以强制性、垄断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开始逐渐被抛弃,人们转而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治理作用。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其治理模式也逐渐从行政治理向公共治理转变,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公共行政,也可以被称之为治理式行政。《生态治理现代化》一书深刻地体现了“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这一新思想和新理论。从宏观层面,该书强调政府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实现生态治理宏观协同。在微观层面,该书强调既要重视政府生态治理的内系统,也要重视生态治理中公民、公益组织和市场等外系统的共同参与,通过内外系统的协同合作,实现生态治理的多元化、民主化。透过该书,读者可以从中品味和体察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演变与创新。
数字经济时代,公共管理在思想和技术层面又发生了新的演变与发展。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出现使政府公共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这是科技发展给公共管理领域带来的不可逆的新潮流和新趋势。《生态治理现代化》一书也十分重视和强调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要实现生态治理数据化,作者认为首先应尽快将海量的生态信息转化为可视和可量化的生态大数据,这一过程既需要做好原有生态数据的归类存储,也需要不断加强数据采集,使更多的生态信息数据化,以期帮助政府通过生态大数据及早发现和科学应对生态危机事件。
地方政府的生态治理能力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如生态综合治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不足,权责统一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生态治理现代化》一书从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制度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提升政府现代生态治理能力的路径,这对我国地方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除了该书中提到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地方政府还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自身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完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权责关系。地方政府生态治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是导致其治理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厘清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根据地区生态治理问题、目标和任务,进行目标和任务分解,确保每一任务和每一目标都有主管领导、部门、单位和街道,在地方政府系统内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治理模式。其次是建立综合一体的生态治理格局。一方面,生态治理决不能单纯依赖生态环境部门这一个主体,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生态治理方面,地方政府也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实际问题,从系统性、全局性角度出发辨析、识别主要生态矛盾,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再次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构建更加多元化的生态治理结构体系。生态治理首要责任人是政府,但生态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社会整体生态福利和效益的提升,因此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外,我们还必须将各类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纳入其中。为此,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和发展环保市场,支持企业参与生态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积极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发展,通过第三方环保组织提升和促进社会生态治理能力。最后是地方政府应积极完善地方生态治理法律法规。法律是政府行政的基础和依据,积极完善生态立法才能为政府生态治理能力奠定法律基础。此外,政府还要强化生态执法,全面健全生态司法体系,保证生态法律体系的科学畅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于“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坚强的制度引领和制度规范,也需要政府全面的统筹安排,而这些都是以政府生态治理能力为基础的。与此同时,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又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我国必须重视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锤炼和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一书深度契合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这一关键主题,该书从新公共管理思想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我国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对策和建议,对我国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是值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及研究者阅读和收藏的优秀著作。
《生态治理现代化》
张劲松 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8月出版
定价:1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