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效禹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雅士写过不少咏颂筷子的诗和谜,饶有情趣。
清代才子袁枚写过《咏箸》诗:“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也许是这位随园老人一生宦海沉浮未能如意,才藉筷子发此牢骚吧。如果把袁枚的《咏箸》诗和宋代文人程良规的《竹箸》诗相比,程诗的意境就高得多。其诗曰:“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筷子为人们服务的精神诗中可见。
宋代女詩人朱淑贞写的《咏箸》则云:“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看来,还是民间诗人的情感要纯朴得多。而民间诗谜更使人感到开朗、健康、诙谐,没有缠绵、哀怨之感,如“姐妹二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又如“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生不能见爹娘。”
(摘自《老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