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绍成
摘 要:宋大能(1931.1-2021.8)是我国老一辈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奠基人、第二任院长、学报《音乐探索》创办人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奉献给了川音。通过对10余位熟知宋大能相关事迹人士的采访,结合川音积累的部分校史资料,梳理和总结他的成长历程、教书育人、音乐创作、民歌研究、奉公履职等方面,勾勒出宋大能不平凡的一生,以表追思悼念之情。
关键词:宋大能;音乐人生;教学;创作;研究;管理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2)01-0003-1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1.001
引 言
宋大能教授是我国老一辈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川音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奠基人、川音第二任院长、学报《音乐探索》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2021年8月18日下午4时40分,这位受川音人尊敬的第二任院长,在住进医院与病魔抗争两个多月后,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在得知宋院长离世的当天,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向他的遗孀韩立文①教授表达深切慰问。这些人中,除了他的至亲,还有川音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他的老部下、退休职工,以及他曾经培养过的学生。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宋院长的无限哀思与怀念,追忆起他令人难忘的往事,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让人为之动容。
下面,笔者谨以一首小诗回顾宋大能院长在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一段难忘岁月,并致以深深的怀念:
少年敏学笔词妙,英隽出群神采扬。
先祖功勋昭日月,后生文采显华堂。
投师艺苑攻音律,访道村郊留墨香。
心系杏坛从教育,甘当伯乐展优长。
德望品雅亮高节,清操名佳冠众芳。
谦厚揽才胸坦荡,新人辈起业辉煌。
勤廉为政传嘉颂,杰作频添谱乐章。
欣喜校园鸣海内,荣休乘鹤笑斜阳。
辛丑年九月
一、青春少年 文采飞扬
宋大能,男,汉族,祖籍四川省富顺县,出生于成都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富顺素有“千年古县,才子之乡”的美誉。在四川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便是其叔爷宋育仁。宋育仁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取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派驻欧洲英、法、意、比等国任参赞。他是新学巨子,巴蜀维新领袖,四川报业鼻祖。宋大能之父宋师度师从赵熙、向楚。由于深受叔父宋育仁先进思想的影响,宋师度在民国初年来到成都。“五四”运动前几年进入新闻界,与李劼人共创《川报》,并任《川报》社长,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做了大量时评,颇有影响。1924年,李劼人从法返国后, 继续同办《群报》《川报》,二人轮流担任主笔和社长。是年11月,《川报》因陆续发表揭露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的文章,被军阀杨森强行查封,并将李劼人、宋师度抓进监狱。二人后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实业家卢作孚营救出狱。193O年,宋师度任四川大学文学院学监主任兼教学工作,后加入重庆民生航运公司任总务经理,卢作孚出国访问期间出任代总经理。之后,他逐步转入儒学研究,并一直担任公司的驻会董事。1955年在渝去世。宋大能之母鲁绍光,曾就读于当时的成都女子职业学校,后居家相夫教子。宋大能家有兄妹8人,大哥宋大年在重庆、南京两地从事航运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南京市政协委员。二哥宋大本,又名宋道根,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是参与滇缅公路修建的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乐山一中的高级教师。三哥宋大寿,西南联大留美空军,1949年去台湾后因遭国民党特务迫害而自杀身亡。除三位兄长外,还有姐姐淑修、淑静,妹妹淑琼、淑贤。由于家庭的影响,宋大能少时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的文史知识学习。在战乱时期,他多跟随做航运工作的父亲和大哥辗转于眉山、重庆、南京、成都之间。他先后就读于眉山府街小学、眉山俊川中学、重庆求精中学、川大附中①,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文理科均名列前茅,才艺出众,文字能力超强。1947年,宋大能在重庆求精中学读书期间,曾独自编办墙报,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被盛赞为“一个人的墙报”。在川大附中求学时,受教于该校音乐课教师敖学祺。正是敖老师的音乐启蒙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他日后将音乐作为终生事业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的生活迎来了新的曙光。
1950年,怀着对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宋大能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音乐专业,考入川音前身——成都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作曲专业。经过努力学习,他于1953年7月毕业即留校任教,与同班留校的熊冀华一起成为西南音乐专科学校②
的首任青年教师。
二、献身杏坛 教书育人
在1953年留校任教后,宋大能先是担任川音作曲系的作曲与和声课的教学工作③;大约从1956年以后,因工作需要,他又承担了学校要求开设的民间音乐课教学工作。他对教学精研覃思,尤其对民歌有深刻的见解,故深受学生欢迎。据他当年教过的1959级作曲专业学生黄万品④回忆:“我们班除我外,李敏康、杨平、聂荣斌、陈纯、王玉琴,都是宋老师当年教过的作曲专业学生。在我印象中,他的教学非常负责,对我们提交的作业,他总是不断提出意见,反复指导修改,直至满意为止。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自己写了一首歌曲《养猪姑娘》,经他反复批改后,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随后,我将其主动投稿到《天津歌声》刊物,很快得到发表。有了此次经历,让我内心非常高兴,学习也有了更大信心。回想起来,这自然与宋老师当年对我的培养密切相关。”另据他曾教过的1975级作曲专业学生吴万新①回忆,“宋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虽然和蔼可亲,但要求却非常严格。我还记得他当时指导我写过一首男高音独唱《青城天下幽》,对其中满意的地方,他还会充满感情地反复吟唱,对要修改之处,他总要提出中肯的建议。因有他的悉心指导,这首歌曲很快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82年中国唱片社还录制了唱片。回想起来,正是宋老师当年给予我太多的帮助,才会有此曲的诞生。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态度,像父亲一样深深地影响了我。现在,我也是一名教师,由于受到恩师宋大能的影响,我今天也同样带着这样的热情来帮助我的学生们去写作自己的作品。”谈及当年宋老师讲授民间音乐课的情景,据他教过的1977级作曲专业学生敖昌群②回忆:“宋老师曾经担任我们作曲专业学生的民间音乐概论课教学,我们班共10个同学。这个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宋老师当年除了讲民歌的基本概况,每个地区、每个时代的历史、特点、演变和影响外,他还特别布置了一道作业,就是让班上每一位同学每周都必须背3首以上的民歌,并且还不只是背旋律,而是和歌词一起背唱。他在讲授过程中,还特别提到地方语言与民歌旋律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歌旋律的构成方式,……特别是地方语言在民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而要求我们学唱民歌的时候,尽可能地做到使用当地语言来进行演唱。回想起来,在毕业以后的这几十年创作生涯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就是因为有宋老师当年为我们打下的这个基础,让我们在民族民间音乐方面有了更多的积累和认識,对我们后来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和同学们聊起这段学习经历的时候,大家都感慨万千!宋老师当年讲授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此外,宋大能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兼任过作曲系系干事、系秘书、作曲教研室负责人和副系主任。在负责学生的课程安排和教师的授课分配的同时,他还分管学生的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他教过的学生中,后来有的成为高等音乐院校、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如黄万品、敖昌群、易柯、周亨芳、唐中六、高俐、邹学兰、刘文健等;有的成为作曲家,如何训田、宋名筑、吴万新等;有的成为音乐教育家,如白全贞、颜曼秋、石小涛等;有的成为民族音乐学家和社会音乐骨干,如管建华、田新明等。这自然与宋大能献身杏坛、教书育人的付出密不可分。正如他当年教过的学生高俐③在川音发布的《宋大能同志讣告》的留言中写到的:从“附中到大学毕业,十年的读书生涯,耳染目睹着宋大能老师的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虽然我们已经毕业几十年,已步入70后的队伍,但宋老师满腹学问循循善诱,才华横溢,永远春风笑容,耐心每位学子,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宋大能老师上的民族音乐课,已融在我们的血液里了,以此来纪念永远的,德艺双馨的宋老师!尊敬的宋老师一路走好。”
三、心系神州 讴歌时代
宋大能是一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教师。他早在1958年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很有时代责任感的作曲家。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曾以极大的热情,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创作了上百首音乐作品。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他先后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独唱、齐唱、合唱和表演唱,以及歌剧、小歌剧和歌舞剧作品。
作为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曲家,宋大能正处在国家百废待兴、群众性运动接踵而来的时代,他的作品必然与当时所倡导的表现内容密不可分。他用自己的音乐作品尽可能讴歌那段历史岁月。在他的作品中,有表现农村题材的《李双双》《农村新歌》《四喜歌》《一条牛鞭》《驾着铁牛奔前方》,有歌唱红军、共产党和领袖毛主席的《苏区摇篮曲》《北望》《大渡河,英雄的河》《特大喜讯北京来》《心中有座铁靠山》《夜半起來看星星》《毛主席给农民指出阳光路》,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激浪丹心》《领工资》,有赞颂家乡美景和伟大母亲的《家乡美》《锦江之夜》《为啥不喊妈妈一道来》,以及反映特殊内容的《收租院风暴》等。
在上述作品中,宋大能于1959年作词作曲的表演唱《领工资》,是他在四川达县采风后创作的作品。歌曲内容反映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民可以通过劳动领取到一定报酬的社会现实,由一人领唱,八女生、八男生担任合唱。该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曲调、歌词、主题的发掘,情节的剪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很精致,极富于艺术气质,即便是在主题上受到时代局限,而它的艺术造诣也是无法泯灭的。”①至今,仍有不少川音老教师能脱口唱出该作品,那富于浓郁地方风格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四川方言歌词给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20世纪60年代初,宋大能根据同名电影主创歌剧《李双双》,讲述了性格火辣爽直的农村妇女李双双热心集体事业,与自私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丈夫喜旺提高思想觉悟的故事。该剧由当时川音1959级声乐专业学生周亨芳②和青年教师黄文宇担任主要角色,演出获得成功,不仅全剧录音并多次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而且其中选曲《小菊,你睡得甜又香》③还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国家发行,甚至英国BBC广播公司也曾播放,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双双》的主演者之一周亨芳回忆:“记得有次同学们正在食堂吃饭,突然听到校广播站播放《李双双》,我们都很吃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手里还没有收音机、录音机,唯一的传播工具就是吃饭时间听电台播放的节目,能听到自己唱的歌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时,我们在校内外演了几十场《李双双》,除了在成都公演外,还常去附近工厂农村演出。大队人马通常坐着解放牌大卡车,拉着灯光道具,还带上食堂炊事员师傅前去为大家做饭,实在是开心。”
宋大能的声乐创作,除少部分是为他人的歌词谱曲外,绝大部分都是由他自己创作词曲,署名有宋大能、宋海、鲁月、锦江流云。他既写词又谱曲,这在当时的作曲家中是非常突出的。对于《夜半起来看星星》《领工资》等作品,川音第四任院长黄万品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宋院长创作的《夜半起来看星星》《领工资》都很不错,作品的旋律很好。正因为此,他才敢写歌剧。一般旋律不好的人,是写不好歌剧的。”“他的《领工资》《收租院风暴》音乐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四川韵味,很接地气!我们当年下乡演出时很受老百姓欢迎。”郑德智①老师这样评价到。
四、深入民间 探究乡乐
1956年,学校选派具有扎实音乐理论素养和作曲功底的宋大能与朱凤平作为带队教师,带领部分师生组成川南民歌调查组,赴乐山铜茨乡、筠连县双河乡及江安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采访。回校后,他们将搜集到的72首民歌进行了记谱整理,编辑成《民间音乐学习资料·川南民歌第一集》②,以西南音乐专科学校的名义印刷,为当时学校师生的创作、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参考。至今,川音图书馆还藏有该书,这是当年川音师生深入生活、探究乡乐的一个典型案例。
1958年3月,一场由党和政府组织、发动的“新民歌运动”在全国各省市陆续展开。受此次运动的影响,宋大能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与作曲系师生一道,先后深入到四川省内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达县地区(今达州市)、广元、南充、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后又到省外的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搜集各地流传的乡土音乐。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76年底。在此期间,他将自己搜集、整理的民间歌曲,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创作和研究之中,为他日后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基础。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宋大能还陪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一行赴四川平武考察白马藏族音乐。在谈及宋大能当年通过采风、搜集民间歌曲服务教学、研究的事,曾在川音创作办公室工作的陈川③回忆到:“宋老师在出版他的《民间歌曲概论》前,为了了解其中劳动号子在四川的流传情况,他曾专门请我到他家去了解我知道的四川民歌。其中有一首《赤水河号子》,是我从小在赤水河生活的时候搜集的民歌。他听了以后,特别兴奋,于是,我后来还把谱子记录后交给他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