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此时,开出恶之花

2022-02-13 03:18杨洋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性恶论性善论克己

杨洋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礼论》

第一次接触“性恶论”一说,是刚上初中时历史课本上的一角,篇幅不大。在介绍完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后,提到了荀子和他的观点—“人性本恶”。那会儿实在是幼稚且懵懂,只觉得这“恶”放在孟子的“善”后面实在是突兀,颇有点儿反社会、反道德的意味。天下一片祥和,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正茁壮成长呢,哪那么多恶不恶呢!人家孟子前脚刚说完性善论,怎么这边就来个唱反调的?反正也是应试教育,我这人也没什么深入研究的自觉,不是重点,记住荀子和他的“性恶论”就够了。

没想到,虽然我到目前为止仅仅过了不足二十年,却也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产生怀疑并不断推翻自己的看法。

从前的我更加偏向于“人性本善”,因为我亲眼见过婴童清澈的眼眸。我觉得,那样一双眼睛,怎么能裹挟着污浊和邪恶来到这个世界呢。婴童是那么的懵懂,我们会用天真、纯洁等一切美好本真的词语去形容他们,似乎他们是这世间最开始也是最后的洁净。

后来,很简单也很直接的原因,我与我的小侄子共同生活了一段时期。从他出生到一岁,我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也发现我原先的观念也在一点点抽丝剥茧地动摇。为什么呢?在不能清晰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婴儿会用啼哭来表达自己的所有诉求—或是饥饿,或是困倦。他们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在家里,父母会不得已彻夜难眠,如果这个小朋友闹腾一些的话;在公共场合,他们依旧无所顾忌地放肆大哭,甚至会因为妈妈没有给他买想要的玩具而在地上打滚儿撒泼,活脱脱人类返祖现象。那一刻的我在旁边看着这一切,脑海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浮现这个问题:真的“人性本善”吗?可是,除去婴儿的生理年龄,不管是不分场合啼哭还是直截了当,甚至赤裸裸地表达欲望,欲求不满时便极端行事,这是如此的自私丑陋,根本不符合社会道德。可能有人会说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心智完全不足以支持他们作出理智正确的行为……转念一想,从来如此,便正确吗?如果说婴童是人类最本真的状态,那这些显露出来的不道德、不体面,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和极端放肆自私的行事方式,都是人类的本性罢了。披上了初生的外衣,无所克制,无所顾忌。

于是,我不再执着于“性善论”了,但我相信人本身;同时,我也没秉持“性恶论”。

再后来,“人性本恶”,但那又怎么样呢?

我是如此羞愧:为自己的无知和狭隘而羞愧,为自己对“性恶论”的断章取义而羞愧。或许,我现在依旧无知狭隘,但至少我不再谈“恶”色变,不再认为说出“人性本恶”便是对社会其他正面积极的事物的否定与诋毁。

因为“性伪合”。“性恶论”不是对社会人类道德文明的否定,更不是对人们恶意的揣测;恰恰相反,“性恶论”更体现了对社会道德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塑造的重要性。

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或骇人听闻,或冲击伦理的新闻事件,甚至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我从未因为这些而怀疑过整个社会及内里的人的正向基调和风气,时代文明依旧在进步且将一直会向前。这些极端个例的出现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恶,与后天环境无关,我们生来便带着恶;但人们克己慎独,也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心存恶念、怠惰、欲望……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但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正视自己内心及人格的不完美之后,仍能坚持克己慎独,三省吾身,仍能以社会道德最高准则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向成为一位品质高尚、性情善良的人靠拢。

高中教室后面有四个字挂了三年,我们教室搬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那就是“克己慎独”。

为什么呢?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寻求安逸,释放欲望。怠惰和邪恶的念头从未离开我们:有时它们存在感不太强,因为在各种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它们毫无施展拳脚的空间,恶的种子还没萌芽便被无形扼杀;但有时它们也很强大,尤其是当我们发现我们“可以”的时候,当没有那么多外界因素约束的时候,如此简单又日常。当我们看到校道的垃圾时,当我们看见跌倒的行人时,当我们看见教室未关的电脑、电灯和空调时,当我们走进无人商店有得选择时,我们总会选择行动,尽管那样可能费时、费力、费神,尽管那样可能与我们与生俱来的怠惰和恶欲相悖,但我们成长的大环境始终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同样,正如我们一直以来所看到的—大部分人将道德作为准则以约束自己的行为,矫正、强迫自己,并不断塑造自己,最后才有了所谓正向的大环境。这样的理智和行为,正是我们被称为“人”的原因—“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和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从源头出发,没有一开始就尽善尽美的事物,人亦是如此;但正是这与生俱来的恶,让后来的善显得如此难能可贵。“性恶论”不是对人们原生纯洁的否定,而是更加强调了后天环境与培养的重要性。正因为“克己慎独”,我们才被称为“人”。承认“人性本恶”并无大碍,但我们更要看到每一个人在这或漫长或短暂的一生中作出了无数纠结与挣扎后选择的那一条路,最后才汇聚成我们如今坚定行走的一条大道,上面是前人、今人的道德感与自我约束的体现。哪怕这条路可能布滿泥泞与荆棘,但此时此刻于此处,恶之花始终在绽放。

猜你喜欢
性恶论性善论克己
无声列车
以荀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性恶论之浅析
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启示
荀子人性论:性恶论,还是性朴论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克己修身”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中西方人性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