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腰夹脊穴及背俞穴布针为主的内热式针灸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02-13 13:21梁桂生汪彬彬周光辉
微创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卡压内热夹脊

梁桂生 段 权 马 瑞 杨 健 汪彬彬 周光辉

(1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省东莞市 523326;2 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120)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是骨科、康复科、疼痛科的常见病[1]。内热针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下腰痛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可通过刺激穴位感应器,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不仅具有温通筋膜、松解痉挛进而缓解疼痛的作用,而且能有效修复慢性损伤,使骨骼肌组织血供得到改善,促进骨骼肌组织新生,有利于提升腰椎功能,但其基本采用传统密集型布针治疗,且由于内热针的管径较粗,针刺数量多,患者的心理负担大[2-6]。夹脊穴均位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间,与背俞穴统属“背为阳”之列,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 针刺夹脊穴、背俞穴可调节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使经气运行通畅,筋柔骨正,疼痛缓解[7]。为了减少针刺数量,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本研究采用以腰夹脊穴及背俞穴布针为主内热式针灸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符合邵氏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诊断标准[8];(2)预计能按期随访。排除标准:(1)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患者;(2)合并严重精神障碍及传染病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4)存在操作部位皮肤组织感染的患者;(5)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疼痛科收治的120例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2~68(48.13±6.92)岁,病程(15.21±4.25)个月;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31~69(46. 71±6.35)岁,病程(16.47±3.9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松山湖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规定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告知患者治疗流程,嘱其放松心情,情绪不稳定者暂停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薄枕俯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口、鼻, 保持呼吸道通畅。年龄>50岁的患者摆好体位后, 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患者主诉,确定主诉痛区,寻找痛点,按脊神经后支支配区域进行神经定位,在相应上下两个节段的夹脊穴区及背俞穴区(肾俞穴、大肠俞)共选择8个穴位,予定点笔标记。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操作者及助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充分暴露定点治疗部位,用0.5%碘伏在定点部位周围10 cm范围内由内向外消毒3次,嘱患者配合呼吸,呼气时将0.7 mm×120 mm规格的内热针沿定位点刺入,过皮后缓慢刺入,可轻微行提插手法增强针感,深度以产生酸麻胀痛为度,不要求一定达到骨膜。进针完毕后,稳定针身,将内热针仪(型号:K型;济宁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加热线头与内热针针尾连接, 治疗温度42℃~46℃,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温度,治疗时间20 min。每位患者治疗3次,每次间隔5~7 d,3次为一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告知患者治疗流程,嘱其放松心情,情绪不稳定者暂停治疗。体位同治疗组,本组患者均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疼痛位置对脊神经区域进行定位,在对应的区域(腰2~5棘突两旁2 cm及棘突间两旁3 cm)作标记,共10~20个进针点。无菌操作流程及消毒同治疗组。将0.5%利多卡因稀释注射液注射到医治位置的皮丘上,局麻后,用1.1 mm×100 mm规格的内热针沿定位位置慢慢直刺,深度需达到骨膜,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下肢放射痛感则调整治疗深度或方向。进针完成后,稳定针身,将内热针仪(型号:K型;济宁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加热线头与内热针针尾连接。治疗参数同治疗组,每位患者治疗3次,间隔时间为5~7 d,3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12周,分别使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评估脊柱功能障碍情况。VAS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ODI评分越低提示脊柱功能越好。(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2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3.002,P组间<0.001);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F时间=1281.755,P时间<0.001),分组与治疗时间有交互作用(F交互=32.953,P交互<0.001)。其中,治疗后1周,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x±s,分)

2.2 OD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1.149,P组间<0.001);两组患者的ODI评分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F时间=5371.003,P时间<0.001),分组与治疗时间有交互作用(F交互=75.311,P交互<0.001)。其中,治疗后1周、4周,治疗组患者的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比较 (x±s,分)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2个月内,均未出现晕针、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被认为是非特异性腰痛的最主要原因,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针灸为治疗下腰痛的重要方式之一[9-10]。针刺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具有镇痛、抗炎、改善肌肉功能等功效[11]。笔者的既往研究[12-13]表明,采用脊神经后支定位温银针及B超引导下小针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均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腰椎功能评分。另有研究[14-16]表明,内热针治疗下腰痛的效果较传统针灸更佳,并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副作用更少。基础研究[17-18]表明,内热针能改善软组织慢性损伤并促进血管新生,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治疗。内热针还具有中枢镇痛、抗炎、松解粘连、解痉止痛及改善循环等作用[19-20]。内热式针灸治疗下腰痛是根据软组织外科学理论来定点布针,但密集型取穴容易导致患者精神紧张、治疗时间长,增加风险[21]。腰部夹脊穴、背俞穴与脊神经后支的关系密切,采用腰夹脊穴行内热式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获得较好的止痛效果,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脊柱功能障碍指数改善均优于电针治疗[22-23]。

本研究通过以腰夹脊穴区及背俞穴区布针为主的内热式针灸对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以传统密集型布针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VAS评分及治疗后1周、4周的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2个月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这提示,采用以腰夹背穴及背俞穴布针为主的内热式针灸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背椎功能,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分析原因:由于密集型布针的数量较多,常需要局部麻醉,患者容易存在恐惧感,难以接受,而以腰夹脊穴及背俞穴布针为主的内热式针灸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布针更少,可显著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近期疗效。

综上所述,使用以腰夹脊穴及背俞穴布针为主内热式针灸治疗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研究中的选穴仍需医师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步拟进行不同夹脊穴、背俞穴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以提高选穴及定位效率。

猜你喜欢
卡压内热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外出踏青排内热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卡压性神经损害的另类发现*
剪切波弹性超声评价神经慢性卡压的弹性变化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